顧春蘭
摘 要:民事虛假訴訟行為不僅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也擾亂了訴訟秩序、浪費訴訟資源,損害了司法公信力,亟待進一步規(guī)制。然而,目前的立法和相關制度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和缺陷,使得民事虛假訴訟的規(guī)制面臨挑戰(zhàn)。文章結合審判實踐狀況,對民事虛假訴訟成因以及如何進一步規(guī)制民事虛假訴訟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虛假訴訟;惡意串通;調解;民事規(guī)制
近幾年民事虛假訴訟屢見不鮮,由于其自身比較隱蔽且復雜,民事虛假訴訟一直面臨著規(guī)制難這一問題。雖然我國立法和司法在規(guī)制民事虛假訴訟方面不斷進行完善,但相關制度設計仍然存在不足之處,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一、民事虛假訴訟的界定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12條的規(guī)定,虛假訴訟主要指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防范和制裁虛假訴訟的指導意見》將虛假訴訟的要件擴展為:謀取非法利益為目的、惡意串通、虛構事實、借用合法民事程序、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案外人的合法權益。因此,界定一個案件是否屬于虛假訴訟的范疇,需滿足以下要件:
第一,主觀方面,為謀取非法利益進行惡意串通。民事訴訟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合法權益,虛假訴訟行為人的目的不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是企圖通過訴訟等合法程序來達到自己的非法目的,即用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這與民事訴訟的宗旨相悖?!皭阂獯ā敝饕从凇睹穹ㄍ▌t》第58條第1款第4項、《合同法》第52條第2項對民事行為無效及合同無效情形的規(guī)定?!皭阂獯ā彪p方具有合謀性,企圖通過訂立合同等方式達到損害國家、社會或者第三人利益的目的。
第二,客觀方面,虛構事實借用訴訟程序實施損害國家、社會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為。首先,捏造事實證據。虛假訴訟行為人“無中生有”,為提起虛假訴訟,捏造借條、合同、銀行流水等關鍵證據,提供偽造的材料,編造案件事實。其次,提起虛假訴訟。虛假訴訟行為人通過訴訟、調解等合法程序,使虛構的權利義務關系合法化。虛假訴訟雙方之間并非是對抗的關系,卻利用假的對抗擾亂法院的視線,以此來損害他人利益。實踐中虛假訴訟案件的原告與被告之間往往關系比較特殊,通常為親人或者朋友關系,為了防止在審理中的異常表現被發(fā)現,往往會委托代理人進行出庭,且大都以調解結案。再次,損害他人利益。虛假訴訟行為人通過捏造證據、虛構事實,將司法權作為工具,使國家、社會或第三人利益遭受損失。當然,如果當事人之間的惡意串通行為沒有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案外人合法權益的,不能評價為虛假訴訟。
二、審判實踐現狀
審判實踐中,虛假訴訟大部分都與財產有關,主要集中在民間借貸糾紛、分家析產、法定繼承糾紛、離婚糾紛以及其他合同類糾紛。
案例一:徐某與林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2018年徐某起訴要求林某歸還借款637.2萬元及利息,并要求對林某名下一套房屋在拍賣或變賣價款中優(yōu)先受償。原告徐某提供了借條、房屋抵押借款合同、銀行轉賬憑證等證據,雙方在法院主持下達成調解協(xié)議,法院以此出具調解書。后案外人張某以該民事調解書侵害其合法權益為由向檢察院申請監(jiān)督,檢察院向法院提出再審檢察建議,法院再審查明徐某與林某間不存在借貸關系,雙方系惡意串通,捏造證據提起訴訟,意圖參與法院的執(zhí)行分配。
案例二:毛某甲與毛某乙法定繼承糾紛一案,2017年毛某甲起訴要求依法繼承其已故父親的房屋。原、被告系兄弟關系,雙方在法院主持下達成調解協(xié)議,由毛某甲繼承其父親的全部遺產份額。后毛某乙向法院申請再審,稱自己從未參加過法院的調解,經法院再審查明毛某甲提供的戶籍證明、身份證皆系其偽造,并由孟某持偽造的毛某乙身份證冒充毛某乙與毛某甲一起至法院調解。
案例三:楊某與夏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2016年楊某起訴要求夏某償還借款190萬元及利息,夏某未到庭,法院缺席判決支持了原告楊某的訴訟請求。后夏某向上級法院申請再審,經法院再審查明楊某已于2014年將對夏某的債權全部轉讓給了案外人王某,且明知王某已經向夏某主張了該債權,卻向法院提起訴訟并隱瞞夏某長期居住國外的情況,判決生效后又向法院申請執(zhí)行夏某位于國內的房屋,企圖獲取非法利益。
以上三個案例均是司法實踐中比較典型的虛假訴訟,案例一系虛假訴訟人為了逃避債務承擔而虛構債權債務關系,案例二系偽造證據冒名訴訟,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案例三系在債權債務關系已經消滅的情況下惡意訴訟,企圖獲得非法利益。從此也可看出實踐中虛假訴訟的一般特征:首先,虛假訴訟追求調解方式結案。在審判實踐過程之中,百分之九十的虛假訴訟案件都是通過調解方式完成結案,而很少一部分是通過判決結案,因為調解程序中虛假行為不僅不易被發(fā)現,也是最快進入執(zhí)行程序的途徑,時間短、成本低、收益大。通過調解方式結案的案件大多數是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下達成調解協(xié)議的案件。其次,案件審理較為簡單。虛假訴訟大多適用簡易程序審理,與那些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相比,簡易程序只有一位審判員承辦,對于虛假訴訟的識別以及規(guī)制都低于普通程序。即使因當事人下落不明而轉成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也因當事人未能到庭參加訴訟,而無法查明相關事實,原告的訴訟請求基本都會得到支持。再次,當事人之間沒有形成對抗。通?!笆掷帧钡奶摷侔讣?,表現為雙方當事人對案件事實無爭議、一方當事人放棄實體權利或者一方當事人對債權債務進行自認,雙方之間較為和諧,體現不出原、被告之間應有的對抗關系。
三、民事虛假訴訟的成因
(一)立法因素
我國對虛假訴訟規(guī)制的立法尚有不足。一是救濟制度不完善。雖然法律規(guī)定了第三人撤銷訴訟、案外人申請再審及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之訴等救濟途徑,但無法將所有的虛假訴訟涵蓋在內,再加上虛假訴訟比較隱秘,要提供當事人之間相互串通的證據并不容易,實踐中在上述程序中直接認定虛假訴訟的情況并不多。另外,受害人對因虛假訴訟遭受的損失亦缺乏相應的途徑獲得賠償。二是懲治力度不夠。刑法雖然增加了“虛假訴訟罪”的規(guī)定,但實踐操作中,對于“以捏造的事實”“妨礙司法秩序”及“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認定標準把握不一,增加了定罪難度。民訴法規(guī)定對妨礙訴訟的行為可采取罰款和司法拘留等強制措施,但實踐中對此的懲處力度亦明顯不足,故使得虛假訴訟行為人有恃無恐。
(二)當事人主義觀念因素
在目前我國當事人主義民事訴訟的模式之下,當事人在訴訟程序中起主導作用,法院處于消極的中立的裁判者地位,當事人有自主解決糾紛的權利。審判實踐中,部分法官當事人主義觀念存在誤區(qū),認為只要原告與被告愿意達成和解,法院不應主動干預,即使案件事實沒有查清,也應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自由處分權,準許當事人自行和解,故而被虛假訴訟的不法分子鉆了空子。
(三)司法制度因素
首先,民事調撤率作為評價法院案件審判質效的一個重要指標,在案多人少的現實情況下,法院始終堅持“調解優(yōu)先,調判結合”的原則,鼓勵當事人能夠調解結案,一則提高了民事調撤率、降低了上訴率;二則案件審理期限短,審判效率高;三則避免了案件上訴改判發(fā)回的風險;四則調解書較判決書撰寫較為簡單,可減少辦案壓力,可謂一舉多得。其次,在多元化糾紛調解機制中,人民調解是一種重要手段,但人民調解員業(yè)務水平參差不齊,對很多虛假訴訟識別能力有限,導致調解案件質量存在一定問題。
四、民事虛假訴訟的規(guī)制
(一)注重案件事實調查
實踐中,虛假訴訟行為人為了欺瞞法院,刻意捏造證據,使得證據表面上符合一般的形式要件,被告對證據的合法性、真實性、關聯性亦沒有異議。如虛假訴訟頻發(fā)的民間借貸糾紛中,當事人往往會提供借條、欠條、銀行轉賬流水等證明借貸關系的成立,但這只是虛假訴訟行為人精心設計的騙局。法院在審理時,應結合當事人經濟實力、交易習慣、借款背景等對證據進行綜合審查。鑒于虛假訴訟當事人怕在審理中“露餡”,都會委托代理人參加訴訟,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一十條的規(guī)定,法院可以要求當事人本人或者經辦人到庭,就雙方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借款用途、資金來源、款項交付、借款經過、還款情況等接受詢問,并要求其簽署載明:“據實陳述、如有虛假陳述愿意接受處罰”內容的保證書。當事人拒不到庭或者拒絕簽署保證書的,應承擔舉證不能的后果。
(二)嚴格證據審查認定
一是調解中嚴格審查證據。民事調解雖然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是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獲取非法利益的工具,故而對當事人自愿調解的案件,立案審查時先要判斷是否適合移交人民調解,并加強對人民調解的業(yè)務指導和風險提示;人民調解成功的,對人民調解協(xié)議內容要進一步審核。二是審理中審慎認定證據,審理中要加強證據材料尤其是關鍵證據真實性的審查,重視“手拉手”無爭議案件的事實認定,待證事實真?zhèn)尾幻鞯?,應認定該事實不存在;對涉及實體權利自認、放棄、變更的,當事人必須親自到庭,拒不到庭,待證事實又不能排除合理懷疑的,對其主張的事實不予認定。
(三)完善權利救濟制度
民訴法雖然規(guī)定了第三人撤銷之訴、案外人申請再審、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之訴等當事人權利救濟途徑,但實踐中存在當事人未能參加到訴訟程序中來,或者舉證困難等障礙,導致權利無法得到救濟。是故,法院應主動加強救濟,對在審理發(fā)現與案件的處理結果可能存在法律上利害關系的當事人,法院可以適當依職權追加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對發(fā)現裁判或調解書涉及虛假訴訟的,應及時啟動再審程序,加以糾正;對原告申請撤訴但查實屬于虛假訴訟的,不予準許,根據民訴法第112條的規(guī)定,從實體上駁回其訴訟請求。
(四)健全責任追究機制
虛假訴訟所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視,應加大懲治和責任追究力度。對因虛假訴訟行為使他人遭受利益損失的,應允許受害人提起侵權之訴獲得相應賠償。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發(fā)現案件涉嫌虛假訴訟的,應駁回其訴訟請求,并對虛假訴訟行為人處以罰款、拘留等強制措施。對情節(jié)嚴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應依法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處理。同時,建立虛假訴訟失信人名單,將誠信缺失的虛假訴訟參與人列入失信人名單,納入征信系統(tǒng),提高整個社會的誠信意識。
參考文獻
[1] 沈德詠.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上)[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361.
[2] 程嘯.侵權責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96.
[3] 韓世遠.合同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221
[4] 田海鑫.論民事虛假訴訟的類型化體現及規(guī)制——基于北京市司法實踐的考察,2018(23).
[5] 劉君博.論虛假訴訟的規(guī)范性質與程序架構[J].當代法學,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