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wèi)剛
【摘 要】好的方法,讓問題解決事半功倍?!昂啽氵\算”是多種運算規(guī)律的綜合運用,能簡化復雜的計算問題,提高學生數學綜合運算能力。但很多學生面對“簡便運算”問題時易出錯,不知道如何下手。對此,教師要全面剖析其成因,提出循序漸進的紓解對策,幫助學生提升數學計算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簡便運算;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20)34-0196-02
解決數學問題時,“簡便運算”是很多學生思維上的“坎兒”。盡管學生能理解之前學的定律,也會做題,但面對“綜合運算”題目時,易出錯,沒有明白“簡便運算”的意義。如學生對算理理解不清晰,易混淆運算定律,面對類型復雜、變式多樣的運算題目時,找不到“簡便運算”的解題思路,要么解題速度慢,要么解題正確率低,暴露出種種問題。事實上,“簡便運算”是對學生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運用,其運用在于提高解題速度和準確率。為此,教師要優(yōu)化教學過程,聯系學生生活,將“簡便運算”精細化呈現,讓學生理解“簡便運算”的意義和方法,提高綜合運算能力。
1? ?強調“簡便運算”意識,明晰解題思維
“簡便運算”是數學運算題的一種解法或思路,也是小學數學的“重頭戲”,考查學生對數學運算方法的綜合運用能力。面對“簡便運算”問題,教師常規(guī)的講法多限于對某一題型的講解,沒有向學生滲透“簡便運算”的意識。一道數學題的不同解法中,哪種最簡便?或者說,哪種最快捷、準確?一道數學題的算法常常具有多樣性,教師要鼓勵學生對比不同解法,選擇簡便的算法,讓學生切實理解“簡便運算”的內涵、價值和特點。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數學題目,讓學生思考一道題的不同解法。其中常規(guī)解法是什么;簡便解法是什么;簡便計算時,要注意哪些要點。這樣能幫助學生逐漸掌握“簡便運算”的方法,樹立“簡便運算”解題意識[1]。
如題:一件上衣135元,一條褲子65元,買30套該衣服需要多少元錢?解析該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用“簡便運算”思維,綜合思考選擇何種解法更簡便。通常,分析該題題意,發(fā)現上衣有價格,褲子有價格,套數有數量,常規(guī)的解法是135×30+65×30=6000(元),即分別計算各個乘積,最后得到的和就是需要的錢。這種解法是正確的,但如果要用簡便算法應該怎么思考,如何計算?教師要讓學生想一想一套衣服包含什么,很顯然,“一件上衣+一條褲子=一套衣服”。所以可以結合題意,將上衣和褲子的價錢加在一起,構成一套衣服的價錢,一共買30套,則解法為(135+65)×30=6000(元)。再請學生比較這兩種不同的解法,思考采取哪種解法,計算會更簡便?學生通過對兩種解法的計算、體驗,很明顯感受到后一種解法更簡便。如果變換題目內容:上衣的價格為100元,褲子的價格為70元,買45套這種衣服需要多少元錢?這時,再引導學生比較該題的不同解法。常規(guī)解法為100×45+70×45=4500+3150=7650(元)。如果按照整套費用來算,則解法為(100+70)×45=170×45=7650(元)。最后讓學生比較這兩種解法,思考哪種更簡便。學生通過計算發(fā)現,分開計算時更簡便。
既要讓學生樹立“簡便運算”思維意識,還要讓學生明晰解題的思路。如在學習“年、月、日”時,問某一年一共有多少天。常規(guī)解法是將每個月的天數加起來。一年有12個月,依次列出每個月的天數,將所有的天數加起來,最后得到一年的總天數。列出12個月的天數后,引導學生思考,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來計算一年的天數,請學生觀察每個月的天數。很顯然,1、3、5、7、8、10、12月的天數為31天,4、6、9、11月的天數為30天,2月份的天數為28天。也就是說,有7個31天、4個30天、1個28天。這時,如果利用“簡便運算”思維,解法為7×31+4×30+28=365(天)。相比而言,將一個月一個月的天數相加這樣的計算方法費時費力?!昂啽氵\算”思維,能夠讓計算過程更簡潔,計算速度更快捷,計算結果更準確。
2? ?剖析“簡便運算”算理,培養(yǎng)解題技巧
運用“簡便運算”方法時,結合不同的數學題型,解法有所不同?,F實中,很多學生在進行簡便運算時常常出錯,分析其原因,包括學生對算理理解不到位,缺乏“簡便運算”的技巧和方法等。通常,在教學中運用“簡便運算”思維解題時,要引導學生梳理數學運算的定律、解題的常見方法,以鞏固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如對于101×48與99×48,如何選擇恰當的“簡便運算”方法?有學生這樣解題,101×48=100×48+1,對于99×48=100×48-1。顯然,這樣計算是錯誤的,原因是學生混淆或遺忘了一些定律。準確把握算理,才能選擇正確的解法,提高解題準確性。算理的剖析,就是要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的意義,明晰應選哪一種定律解題。對101×48如何理解?根據乘法定律,可以理解為“101個48的和”,算理層面可以等價于100個48,再加上1個48。同樣,對于99×48,可以理解為“99個48的和”,算理層面可以等價于100個48,再減去1個48。所以只有搞清楚算理,明晰101×48的意義,才能主動將“101”分解為“100+1”,從而找準簡便解法。
再如,對于186-74-26。觀察該題,發(fā)現如果運用交換律,則可以轉換為186-26-74。根據結合律的方法,如果學生混淆不清,則可能轉換為186-(74-26)。顯然,該問題的出現,與學生對定律的理解不夠有關。在平時,教師要結合具體題目,復習相關運算定律,讓學生結合不同的題型發(fā)現解題技巧。在上題中,“74+26=100”,正好可以湊成整百數。進行連減時,可運用結合律,正確的簡便解法為186-(74+26)=86。教師需要在解題中滲透必要的解題技巧和方法,以提高學生簡便運算能力[2]。
3? ?構建“簡便運算”情境,回歸學生生活
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數學的抽象性,教師要善于聯系學生生活,以回歸生活實踐來揭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生活感知中體驗數學,促進數學知識的生成。小學生年齡小,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力偏低。對此,課堂上,數學知識可以圍繞生活實踐展開,讓學生結合直觀、真實的生活問題,思考數學方法,培養(yǎng)數學解題思維。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里的數學無處不在??梢詮默F實生活中揭示數學問題,讓學生逐漸增進數學認知,習得解題方法。
如題:一家水果店老板想要購買香蕉和蘋果,購買12箱香蕉,每箱55元;購買12箱蘋果,每箱45元。問該老板一共需要花費多少元錢?水果店是小學生較為熟悉的地方,該題的情境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學生討論該題時,能直觀地理解題意。有兩種水果,分別是香蕉和蘋果,每箱的價格都有,購買的箱數也有,則解法可以有12×55+12×45=1200(元)。還有學生認為,香蕉和蘋果的箱數都是12,可以用另一種解法,即12×(55+45)=1200(元)。計算結果都一樣,但算法和解題思路不同,請學生比較兩種解法。對于第一種解法,根據箱數與單價進行計算,很多學生都能理解。但對于第二種解法,要將“45”與“55”湊在一起,部分學生難以理解。對此,教師可設置疑問:如果你是水果店老板,在進貨時沒有帶筆,會怎么做?是不是會運用最簡便的方法,先將“45”與“55”湊成“100”,再計算,每種水果都是12箱,則需要花費1200元。由此來說,“簡便運算”就是尋找最簡便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根據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如題:一套書有12本,每本書的價格為23元,問該套書一共需要花費多少錢?很顯然,利用乘法可得到“23×12”。如果引入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則可對該算式進行變換,得到23×2×6或23×3×4,或者23×10+23×2等。再請學生觀察這些解法,思考哪一種解法更便捷?學生通過對比能發(fā)現最后一種解法最簡便。該方法是利用乘法分配律,將“12”分解為“10+2”,這樣計算起來最簡便。由此,教師應在實際問題情境中引領學生探究算理,幫助學生形成“簡便運算”的解法
思維。
總之,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簡便運算”意識,注重數學算理的剖析與揭示,營造回歸生活的數學情境,讓“簡便運算”解題精細化,讓學生靈活運用“簡便運算”的技巧和思路,促進學生數學感知能力、數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升其數學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馮莉秋,左崇良.小學數學簡便運算問題及改進策略[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8(10).
[2]涂繼發(fā).小學數學簡便運算教學的優(yōu)化運用分析[J].試題與研究,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