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摘 要:社會工作是一門具有強烈價值倫理觀念的學科,倫理抉擇貫穿于社會工作實踐的始終,是每一位社會工作者都需要面臨的考驗。在學校社會工作的實踐中,倫理困境同樣是客觀存在的。本文以筆者在學校社會工作實踐中的經驗為切入點,淺談學校社會工作實務過程中產生的倫理困境及反思,為社會工作者于倫理抉擇時提供參考。
關鍵詞:學校社會工作;倫理困境;應對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學校社會工作是政府、社會各方面力量或私人經由社會工作者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方法與技術,對正規(guī)或非正規(guī)教育體系中的全體學生,特別是處境困難學生,以及與學生相關的教師、家長、學校和社區(qū)提供的專業(yè)服務。目的在于幫助學生解決所遇到的某些問題,調整學生、家庭及社區(qū)之間的關系,從而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長。
廣州市H區(qū)“青年地帶”是H區(qū)團委以“共青團+社工”的模式推動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的綜合服務平臺。其由多方政府部門共同出資,委托H區(qū)共青團委員會購買及監(jiān)管、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承接,為轄區(qū)內6至30歲的青少年提供深層次、精細化的社會服務,打造“青年地帶”社工站點。其中,駐校社工項目是“青年地帶”專項中的一個子服務項目,其服務是以學校為基點,面向在校學生、教師及其家長,運用班級、團體活動、小組服務及個案輔導等四類手法,針對不同類別的學生或群體需要,提供適切的社會福利性服務,旨在使學生為現(xiàn)在及面對將來做好準備。駐校社會工作者結合學校的德育時間安排,于每周一至周五固定在學校開展服務和行政辦公,與學生、教師、學校領導、教職工等建立良好關系,開展多元服務,該服務項目屬于學校社會工作領域的專業(yè)服務。
由于學校社會工作中的主要服務對象為青少年學生,青少年具有不同于其他服務對象的特性,社會工作者經常面臨一些倫理難題。加之,在實踐中社會工作者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與學生間的關系、更涉及學校、家長、所在機構甚至社會等系統(tǒng)的關系,如何在實踐中幫助服務對象解決問題同時把握各個系統(tǒng)間關系的平衡,成為了學校社會工作者解決問題的關鍵。
二、社會工作倫理困境概述
關于“倫理困境”的含義,國內外均有學者對它的定義進行闡釋。其中,美國社會工作協(xié)會的弗瑞德瑞克·瑞瑪曾說過:“所謂倫理的困境,就是當專業(yè)核心價值對專業(yè)人員所要求的責任與義務發(fā)生相互沖突的情形,而專業(yè)人員必須決定何種價值優(yōu)先考量?!眹鴥葘W者羅肖泉則認為,倫理困境源于價值沖突,倫理困境是指社會工作者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倫理關系,諸如社會工作者與服務購買方、服務對象、同事、機構及社會的關系等,這些錯綜復雜的關系在協(xié)調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矛盾或沖突、顧此失彼或不能兩全,誘發(fā)了具倫理特征的問題和困難,即“倫理困境”。
三、學校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倫理困境
(一)案主自決與“家長主義”間的倫理困境
社會工作中的“家長主義”,是指社會工作者為了保護案主的利益,而采取違背案主意愿的善意的干預行動。由于學校社會工作的主要服務群體是青少年,青少年正處于發(fā)育尚未成熟階段與叛逆期,在面臨選擇時往往會做出考慮不周的決定,如逃課、打架斗毆、集體上網吧打游戲等。因而在很多時候,社會工作者需要站在理性的角度,為了保護案主的利益而采取違背其意愿的干預行動,常會陷入到社會工作中的“家長主義”的倫理困境。
針對一些有自己想法的青少年,當家長的教育無效時,社會工作者就面臨著案主自決與“家長主義”的倫理抉擇。一邊是求助的家長,另一邊是有自己想法的案主,此時社會工作者所能做的就是耐心引導服務對象明晰其中的利害關系,若案主仍堅持自己選擇的情況下,社會工作者是選擇尊重案主意愿還是進行善意的干預、由案主的監(jiān)護人作決定,如何案主的主觀意愿同時保障其利益不受侵害,是社會工作者在實踐中需要進行深入探討的倫理問題。
(二)社會工作專業(yè)關系與朋友關系間的倫理困境
由于駐校社工站位于學校范圍內,社會工作者發(fā)掘潛在服務對象的方式主要通過學生主動求助、老師轉介以及課余時間學生來站點活動時接觸發(fā)現(xiàn)。一些與父母、老師等關系相對疏離的學生平時遇到問題時,喜歡到社工站與社會工作者聊天,在他們心目中,社會工作者就像是知心的大哥哥、大姐姐,能夠引導他們積極地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困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一些經常到社工站來的學生與社會工作者本來就維系著相熟的朋友關系,而一旦學生所遇的問題達到了符合開個案的程度,需要與社會工作者建立專業(yè)關系,這層本來為朋友的關系將會為一把雙刃劍。
從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來說,雙重關系一方面拉近了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間的距離,增進雙方的信任,有利于服務的推進;但另一方面,雙重關系又阻礙了社會工作者和潛在案主建立專業(yè)關系,甚至在服務推進的過程中容易發(fā)生關系錯位。一些服務對象在服務過程中,常常要求添加社會工作者的私人聯(lián)系方式,下意識地把專業(yè)關系轉變成了私人關系,導致多重身份倫理困境的出現(xiàn),影響服務的推進與效果,同時也增大了社會工作者陷入倫理困境的幾率。因而,如何在學校社會工作中協(xié)調雙重關系間的矛盾,需要社會工作者做出倫理抉擇。
(三)社會工作機構利益與學校利益間的倫理困境
由于學校系統(tǒng)的特殊性,校內各個部門需要配合學校的教學任務開展工作,駐校社會工作站作為學校系統(tǒng)內的一部分,很多時候社會工作者面臨著“為誰服務”的問題。學校社會工作者在實踐中,不僅要兼顧服務對象、機構與社會的利益,而且要考慮學校的相關利益。若社會工作者秉持專業(yè)價值觀以案主和機構利益為前提進行抉擇,可能會與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發(fā)生沖突;若配合學校行政制度執(zhí)行任務,一定程度又影響了服務的開展效果,有時甚至與社會工作的服務理念相違背。
作為機構中的工作人員,社會工作者有義務聽從組織的安排,按流程辦事,實現(xiàn)服務對象利益的最大化。但由于服務資源、學校運作機制等問題,學校在一些工作程序上的做法更傾向于考慮行政方便,在一些難以調和的情況下,常與服務對象或社會工作機構的利益會產生沖突。因而,如何在平衡各方的利益的情況下保證服務開展的質量,是學校社會工作者需要面臨的倫理難題。
四、對策建議
(一)高效發(fā)揮“家校聯(lián)動”功能,避免絕對“家長主義”
面對“家長主義”的倫理沖突,一方面,學校社會工作者應看到服務對象行為偏差背后的非理性認知,了解導致其產生非理性認知的深層原因,運用蘇格拉底式提問引導案主與其非理性認知辯駁,與案主共同探討不同選擇帶來的不同后果,鼓勵其嘗試以溫和、理性的方式思考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應認識到社會支持網絡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重要性,在開展服務的過程中應注重發(fā)掘服務對象的家庭系統(tǒng)資源,完善其家庭支持網絡,實現(xiàn)高效的“家校聯(lián)動”,為解決服務對象的問題齊心共進,共同引導服務對象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避免絕對的“家長主義”倫理困境。
(二)注重社會工作倫理本土化,辯證看待服務中的雙重關系
社會工作是一門源自西方國家的學科,在我國發(fā)展始于起步階段,其專業(yè)倫理受到不同地域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信仰的影響,完全參考西方的“舶來品”未必適用于我們國家的現(xiàn)實國情,加之,我國本土化的社會工作倫理建設仍處于探索的道路上。因而,在實踐的過程中,學校社會工作者必須以辯證的眼光對待對西方社會工作專業(yè)倫理原則,結合國情多從本土化的倫理原則出發(fā),面對雙重關系的倫理議題時,合理利用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的情感聯(lián)結,把握好朋友關系的“度”,發(fā)揮專業(yè)關系在服務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三)拓寬服務資源的供給渠道,兼顧雙方利益平衡
由于學校社會工作與其他領域社會工作在實踐中的運作方式不同,聽從機構安排開展服務與配合學校開展教學活動均是學校社會工作者的義務。一方面,面對機構有限的服務資源,學校社會工作者需要發(fā)揮連接資源的功能,拓寬資源供給的渠道,在不侵害機構與學校利益的情況下保證服務的質量;另一方面,學校社會工作者每走出一個倫理困境,應及時做好總結反思,提煉應對倫理議題的相關技巧,提升處理機構與學校利益沖突的能力,力圖做到在協(xié)調雙方的關系下實現(xiàn)服務對象利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顧東輝.社會工作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2]宣飛霞,陳瓊.試論學校社會工作中的倫理困境[J].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12(1):47-50.
[3]羅肖泉,尹保華.社會工作實踐中的倫理議題[J].學術論壇,2003(3):P33-36.
[4]肖方棟.學校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倫理困境淺析[J].南方論刊,2013(9):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