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行為塑造的技術干預實例分析"/>
李 霞
(大同師范高等??茖W校,山西大同,037000)
學前期是人一生中發(fā)展最為迅速和具有奠基意義的時期,在此期間,兒童會經歷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翻身、爬、坐、斷奶、認生、進入幼兒園等。這些第一次有的是自然發(fā)生的,有的則需要嬰幼兒體驗壓力、面對困難而發(fā)展的。因為遺傳因素、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和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差異,學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要面對各種挑戰(zhàn)。不少來自幼兒園的調查顯示,很多學前兒童已經表現(xiàn)出自私、自負、任性、脾氣暴躁、情感脆弱、獨立性和社會交往能力差等不良個性特征,這些都可能成為他們未來發(fā)展的隱患。1992年,我國22個城市協(xié)作調查組應用CBCL(家長用,適用于4—6歲兒童)量表篩查了兩萬多名4—16歲的兒童和青少年,發(fā)現(xiàn)其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12.97%±2.19%。從兒童心理衛(wèi)生狀況的角度來看,近1/3的兒童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衛(wèi)生問題,存在社會行為方面心理問題的兒童占14.3%,存在個性情緒方面問題的兒童占16.0%,存在習慣問題的兒童占21.4%,存在學習困難的兒童則占17.7%。[1]
由此可見,學前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不容忽視,如何在早期教育中對幼兒進行心理行為干預,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而在認識和掌握幼兒心理行為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操作性強的心理教育和干預,才是真正符合科學規(guī)律適應幼兒發(fā)展的行之有效的途徑。
本文以將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成功應用于學前兒童行為塑造的教育實踐為例。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是遼寧師范大學金洪源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研發(fā)的一項心理干預技術。元認知心理干預認為:幾乎所有的心理行為問題都是潛意識的心理活動;幾乎所有的潛意識心理活動都是以條件性情緒反應為關鍵的核心因素;條件性情緒反應是后天建立起來的條件反射,即當個體進入某一情境時(S)就會自動引發(fā)某一情緒(E),隨之而來的是與情緒相一致的反應(R),這種反應包括思維反應和行為反應,而塑造新行為的過程就是建立適應性的條件性情緒反應的過程。[2]對于幼兒來說,通過游戲化方式如兒歌、故事、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在調動積極情緒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教給幼兒新的適應性的知識觀念和與之相對應的正確行為表現(xiàn),并通過鼓勵表揚和復習鞏固強化,讓幼兒建立起正確的條件性情緒反應系統(tǒng),使之成為幼兒牢固的生活習慣。
早上,去幼兒園的路上,教師給幼兒說:“禾禾,一會見到老師要禮貌地打招呼,這樣你就可以得到禮儀小紅花哦?!焙毯陶f:“不,我不要打招呼,我不要小紅花!”禾禾一副不高興的樣子,態(tài)度很堅決。連續(xù)幾天了,每次進到教室門口,禾禾都會嘟著嘴低著頭徑直走進去,不和老師問好也不和媽媽告別,這和他放學時的快活禮貌勁兒簡直判若兩人。最近,教室墻上貼的習慣養(yǎng)成表里面,禾禾一直沒有得到禮儀小紅花,這不禁讓教師思考:禾禾真的不懂禮貌嗎?其實,禾禾一直是一個秀氣而有點內向的乖孩子,媽媽從小就給禾禾講文明禮貌的故事,平時見了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同學,他會禮貌問好,放學離園時,他也會開心地和老師告別,這些都說明他已經具備了禮貌的知識。那早上入園看到老師,這個乖孩子既不問好也不和媽媽告別,到底是怎么了?
金洪源教授說過,“人類的心理行為問題是潛意識的,是以條件性情緒反應為核心因素的。條件性情緒一旦形成,就會干擾人的思維,制約思維時檢索知識的性質取向,進而影響行為”[3]。
禾禾已經學會了待人禮貌的觀念和行為,卻在早上送園時反應異常,是什么阻礙了他正確的行為表達?經過分析,教師認為是潛意識的條件性情緒反應。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受他大腦中有什么樣的知識所制約,更受其當時的情緒背景所制約,消極情緒會阻礙大腦正常的知識檢索方向,使人表現(xiàn)出行為或思維異常。禾禾早上入園一進教室看到老師他是焦慮的,和媽媽告別時他是難過的。這是他的兩個刺激點S(stimulation),一到這個情境下,他會自動焦慮難過E (emotion),焦慮情緒使他徑直走進去,產生不打招呼不告別的反應R( reaction),媽媽因此會批評教育他,導致他更加焦慮(E’)。這個過程中,即使他明知道是不對的,也無法調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這是潛意識的心理過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來表示。
原因找到了,那么教師要思考到底該怎么消除禾禾大腦中的潛意識消極條件性情緒反應,幫助他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呢?
元認知心理技術根據(jù)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學習觀提出,要重塑某種心理結構,必須讓其通過學習使新的情緒和行為來覆蓋不適應的情緒和行為。對于中學生、成人,可以采用臨床暗示訓練的方式,而對于小學生、幼兒等則提倡采用游戲、故事等非臨床技術手段來進行,其原理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早上,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在去幼兒園的路上教師提到了跟老師打招呼的事情,禾禾不高興了,并直言:“我不要打招呼,不要小紅花!”教師沒有批評他,而是等他的情緒平緩一些后說:“來,我們玩奧特曼超聲波游戲吧,看誰的聲音巨大!你來當奧特曼,媽媽當魔格怪獸?!焙毯毯芨信d趣,小眼睛放光了。教師說:“你聽聽,小鳥在叫,它們在說‘小朋友早上好!’?!边@時,禾禾低聲回了一句:“小鳥你好。”見禾禾有點開心了,教師說:“來,開始比賽吧!”“我能贏!”禾禾躍躍欲試,急不可待。教師在他耳邊說(聲音很低):“老師早!”禾禾笑了,抬高了聲音說:“老師早!”之后,他喊道:“唉,媽媽輸了,還是你的聲音大?!苯Y束后,禾禾還要求再來一遍,他還要比。于是,就這樣,禾禾的聲音一次比一次高,教師總是讓他贏,偶爾也贏他一次,一路上教師和禾禾玩得很開心。進幼兒園大門了,教師說:“最后一次比賽嘍,你能贏嗎?”禾禾對著門大聲喊:“老師早!”進了教室看到老師,他帶著剛才的快樂情緒不太自然地說:“老師早!”然后給老師鞠了一躬(鞠躬是他在幼兒園里學的)。老師很驚喜,趕緊說:“瞧,剛才老師和媽媽夸獎你了!老師喜歡你這樣的禮貌寶寶!”禾禾不好意思地笑了。老師趁機連忙說:“禾禾,跟媽媽再見哦 ?!焙毯涛⑿χ蛬寢尭鎰e。
雖然整個過程他做得并不熟練,但教師知道他已經進步了,還需要時間練習。就這樣,每天送園、接園、晚上睡覺前,媽媽和禾禾通常都會做一兩個小游戲,讓禾禾在積極的情緒背景中復習跟老師打招呼的行為程序。經過幾次練習后,這個行為習慣(新的S-E-R)在禾禾大腦中慢慢牢固下來了。
日常生活學習中,當幼兒沒有達到成人期望的樣子時,家長和教師首先要冷靜分析,到底是幼兒態(tài)度不端正不愿意去做,還是他想做但做不到。如果是前者,成人可以進行恰當?shù)乃枷虢逃蛊湔J知發(fā)生改變;而如果是想做但做不到,成人要分析幼兒的心理機制,是否因為的大腦中缺乏可操作的行為程序或者消極的潛意識條件性情緒使其無法做出本來能做到的正確行為。這就要求家長和教師首先放下自己過度緊張焦慮的情緒,全面診斷排查可能的原因,然后尋找時機設置情境把目標程序巧妙地傳遞給幼兒,而不是誤會幼兒,生搬硬套、盲目說教。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人類的明天。重視和加強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心理障礙與精神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而其生成期往往從學前階段開始。學前兒童的各類行為問題、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不像成年人那樣典型,容易診斷。因此,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應著眼于充分關注、認真觀察、及早發(fā)現(xiàn)問題,要立足于“防患于未然”,這樣才能及早地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早教育、早干預或早治療,改變“后知后覺后干預”的傳統(tǒng)錯誤做法,使學前兒童在每個心理發(fā)展階段的過渡期都能健康發(fā)展。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jù)學前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運用心理科學原理與技術,塑造兒童適應性的社會心理行為習慣。面對幼兒不良的心理行為問題,教育者必須科學分析問題背后的內在心理機制,抓住幼兒的條件性情緒反應這個核心因素,并以此為突破點,在游戲活動中引導幼兒產生積極情緒的基礎上教給他們面對環(huán)境“做什么”“為什么做”“怎么做”的知識內容。同時,教育者要對幼兒的心理行為進行整體塑造,并通過復習強化鞏固,讓幼兒習得正確有效的行為知識并遷移應用到實際生活情境中,從而建立起牢固有效的適應性行為習慣,徹底取代不適應性的問題行為習慣。利用心理干預技術同樣可以根據(jù)教育目標引導幼兒面對周圍的人、事、物形成積極的認知、情緒、行為和個性品質,形成有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幼兒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質,預防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