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享如
【摘? 要】提問是課堂教學的“調(diào)味劑”,也是課堂教學效果的“試劑”,更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良藥”。因此,準確、恰當、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展現(xiàn)他們的聰明才智,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中學語文;提問;語文課堂
我國古代的大學問家、大教育家孔子曾經(jīng)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币馑际钦f,只學習,不思考,是學不到知識的,只思考不學習,就會陷入空想的境地,最終一無所獲。然而,我們農(nóng)村中學的語文教學卻與孔子的思想背道而馳。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嚴重影響,多采用傳授式教學方法,教師以“精講”的姿態(tài)進行日常教學。教師把知識掰開、揉碎、深挖細掘、講深講透(一篇《孔乙己》上七個課時)。學生不用思考就能明白,從而使學生養(yǎng)成一種惰性:不愿意去思考,也思考不出什么來。長此以往,學生學習方法呆板,主要靠死記硬背來完成學業(yè),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未能得到體現(xiàn),存在著明顯的被動學習的特征,實際上降低了學生思維的層次和價值。
第一,設置懸念,激趣式提問。巧設懸念是燃起學生學習欲望的前提,讓學生達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情景,水到渠成地使學生能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中。如在導入學習《出師表》時,可先讓學生說說他們知道的有關諸葛亮的故事。因為大多數(shù)文學形象中的諸葛亮都是聰明絕頂,那作為蜀國丞相的諸葛亮又是怎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適時提問讓學生思緒大開,興趣漸濃,使課內(nèi)教學和課外閱讀緊密結(jié)合起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第二,直題曲問,啟發(fā)式提問。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十分講究“曲問”藝術。他在執(zhí)教《愚公移山》時,有兩個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錢夢龍先生沒有直問其意,而是問:“愚公九十幾歲?”學生們稍感疑惑之余,自己就會尋找“且”的意思。二是“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的“孀”字與“遺”字,錢先生也沒有直解其意,而是問:“鄰居的小孩去幫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嗎?”學生都笑了起來?!八麤]有爸爸呀!”“他媽媽是孀妻,他是遺男呀!”這樣一來,“孀”“遺”二字之意迎刃而解。如此啟迪式提問,既幽默風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解決了問題,又能讓學生形成永恒記憶,逐漸養(yǎng)成遣詞練句的寫作習慣。
第三,利用矛盾,比較式提問。對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們碰到這種情況就容易引起思考,學習也是如此。教師在提問教學中可抓住課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產(chǎn)生的種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孔乙己》文末有這樣一句話: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其中“大約”和“的確”是一對互相矛盾的副詞。“大約”表估計、猜測,“的確”表肯定。他們怎么放在一起呢?是不是魯迅先生弄錯了呢?這樣一比較,提出問題,一定能激發(fā)學生思考,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第四,由此及彼,拓展式提問。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會道出寫作主旨,傳達一份情感,這需要語文教師的正確引導。否則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可能膚淺?!独笾γ邸酚觅澝烂鄯洌澝懒藙趧尤嗣?,抒發(fā)了作者對蜜蜂、對勞動人民真摯的感情。文章花了許多筆墨來寫蜜蜂,寫人的筆墨寥寥幾語。在引導學生弄清“吃了荔枝蜜后,為什么會動了情?”之后,就應該適宜地提出問題:文章的題目是荔枝蜜,為什么又寫辛勤的農(nóng)民?為什么聯(lián)想到他們“實際也是在釀蜜”?由表象到內(nèi)涵,自然過渡。
總之,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傳授基本知識,是啟發(fā)學生思維的過程,也是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因此,慎重地對待課堂提問應該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郝清華.讓課堂活起來 讓學生動起來——語文課堂“雙有效”教學的體會[J].中國校外教育,2013(2).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