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昱穎 劉毓林
【摘 要】?目的:探討中藥溻漬法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本所在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符合研究標準的88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證屬氣滯血瘀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將88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每組各有44例患者,對照組采用口服中藥的方式進行治療,觀察組則采用中藥溻漬法進行治療。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且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后所產生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中藥溻漬法對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患者進行治療,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中藥溻漬法;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不良反應
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也叫慢性盆腔炎,屬于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具有發(fā)病率高的特征,該疾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為腰骶部疼痛、墜脹以及下腹痛感明顯等,在患者勞累月經前后以及性交后疼痛感會明顯增加,同時還伴有不孕、月經失調、白帶異常增多等現(xiàn)象。在中醫(yī)古籍中對盆腔炎無明顯的記載,可以按照該疾病的臨床熱點,散見于“帶下病”、“婦人腹痛”、“熱入血室”、“不孕”以及經病疼痛等病證中,該疾病具有復發(fā)率高、病程時間長等特點。在臨床治療中,傳統(tǒng)的西藥治療很難達到治療效果,因此,選擇本所在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符合研究標準的88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證屬氣滯血瘀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將88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每組各有44例患者,對照組采用口服中藥的方式進行治療,觀察組則采用中藥溻漬法進行治療,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以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所在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符合研究標準的88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證屬氣滯血瘀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將88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每組各有44例患者,觀察組患者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34.4±3.8)歲,病程為1~6年,平均病程為(3.9±1.1)年;對照組患者年齡21~56歲,平均年齡(35.8±3.3)歲,病程為1~7年,平均病程為(4.2±1.5)年;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不發(fā)生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
納入標準:1)患者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2018年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婦產科學》[1]及2002版《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2002版《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2]及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婦科學》[3];2)年齡20~60歲;3)治療依從性良好;4)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1)哺乳期、妊娠期患者或者近期準備妊娠者;2)皮膚過敏或藥物過敏者;3)下腹部皮膚部位有損傷者;4)具有其他嚴重基礎性疾病或者精神類疾病;5)由其他疾病所導致的相關并發(fā)癥者;6)合并患有婦科器質性病變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通過口服的方式,服用少腹逐瘀膠囊,每次服用3粒,每日服用3次,在患者月經干凈后的第3天開始治療,14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2.2 觀察組 將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作為治療的原則。自擬方組方為:丹參15g、赤芍15g、三棱6g、莪術6g、桃仁9g、當歸15g、川芎12g、香附10g、乳香6g、沒藥6g、敗醬草12g。告知患者準備好規(guī)格為15cm×30cm的布袋,將其作為溻漬藥袋,而后將上述中藥放入溻漬藥袋中。準備好沙鍋,并加入5000mL水,將溻漬藥袋放置于沙鍋中,進行浸泡,浸泡的時間為30min,使用大火進行煎煮,直至沸騰,再轉溫火進行煎煮,時間為30min。浸煮后,取出擰干,直至不滴水,使用兩條干凈毛巾,平鋪在患者的下腹部位,避免發(fā)生燙傷,而后將溻漬藥袋放置在毛巾上方,并覆蓋一層塑料薄膜,使其能夠保持恒溫。在10min后撤出第1條毛巾,20min后撤出第2條毛巾,直至溻漬藥袋完全敷于患者皮膚,治療時間為30min。為患者進行二次治療時,應該將剩余的藥液放入溻漬藥袋內,根據(jù)實際的情況,加入適量的水分,直至完全浸泡溻漬藥袋,待大火煎煮沸騰后,對患者進行同樣的操作。每一劑中藥足夠使用4次,每天治療2次。在患者月經干凈后的第3天開始治療,14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2.3 相關注意事項 1)在治療的過程中,應該掌握好溻漬藥袋的實際溫度,避免造成患者的燙傷,一旦患者下腹部的皮膚出現(xiàn)破損或者燙傷的情況,必須要立即停止治療;2)在治療的過程中,不允許患者服用其他治療藥物,如果患者的病情發(fā)生變化,應該對患者進行及時的診斷,從而及時的整改治療方法,或者停止研究,從而避免病情加重;3)在治療的過程中,應該保證患者飲食的清淡性,合理的安排患者的休息時間,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避免患者出現(xiàn)過度勞累和著涼等情況[4-5];4)在治療前與治療后,應該協(xié)助患者做好相關檢查,其中主要包括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便常規(guī)以及肝腎功能的心電圖檢查[6-7]。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治療效果,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婦科檢查后無包塊并且無壓痛,彩超檢查結果顯示正常,且不孕患者懷孕;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婦科檢查后包塊明顯減小,疼痛感降低,彩超檢查結果顯示,包塊明顯縮小,范圍在70%~90%;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減輕,婦科檢查后包塊有所縮小,疼痛感得到緩解,經彩超檢查后,包塊縮小的范圍為30%~70%;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無變化,且婦科檢查后,包塊縮小范圍在30%以下或者包塊無變化[8-9]。
觀察與記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兩組對比后所產生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后所產生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屬于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而且該疾病具有難治、多發(fā)等特點。該疾病病理改變?yōu)閷m體及宮內組織破壞[10-11],廣泛粘連導致患者輸卵管增生、增粗,輸卵管阻塞、輸卵管積膿以及輸卵管積水等現(xiàn)象,在西醫(yī)治療中,常以抗生素藥物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式,長時間使用抗生素會增加患者的耐藥性[12-13],從而導致患者發(fā)生藥物副作用、陰道菌群失調等相關的不良反應,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出現(xiàn)二次感染的風險,降低了臨床治療的效果[14-15]。目前的醫(yī)療水平在快速的進步與提升,越來越多治療方式、治療藥物也在不斷的問世,因價格等因素的影響,不被廣大患者所認可,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病情也呈現(xiàn)反復發(fā)作的現(xiàn)象,整體治療效果得不到提升。
在中醫(yī)觀念下,采用辨證論治、整體觀念以及因人而異等特點,更加全面地掌握好盆腔炎性疾病的相關特征,并且根據(jù)特征進行對癥治療,這樣就能夠標本兼顧,進一步提高治療的效果。女性盆腔內靜動脈血管非常豐富,各部位的靜脈均與同名動脈伴行,但在數(shù)量上較動脈多,并在相應器官及其周圍形成靜脈叢,且互相吻合,故盆腔靜脈感染易于蔓延[15-16]。通過中藥溻漬法為患者進行治療,能夠使藥性通過皮膚全方面的滲透到皮下組織內,從而達到患處,實現(xiàn)了溫熱理療的作用,進一步促進身體對藥物的吸收程度,幫助改善體內微循環(huán),將瘢痕組織軟化,加快炎性包塊的吸收程度,降低炎性的滲出,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最終實現(xiàn)治療的目的。此外,采用中藥溻漬法對患者進行治療,能夠有效的避免對肝腎的影響,不會對胃腸道造成刺激,從而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17-18]。
在本次研究結果中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兩組對比后所產生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后所產生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這也就充分的體現(xiàn)了中藥溻漬法的優(yōu)勢。
由此可見,采用中藥溻漬法對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證屬氣滯血瘀型患者進行治療,能夠進一步促進患者對藥物的吸收,并且有效的避免了肝腎所產生的首過效應,全面的提升了對藥物的利用效率,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提高了藥效反應時間,同時中藥溻漬法具有不易復發(fā)的優(yōu)點,且臨床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談勇.中醫(y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6,08(10).
[2]?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01):243-253.
[3]?謝幸,孔北華,段濤.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8,(05):251-257.
[4]?李瓊霞,邱玉秀.中醫(yī)四聯(lián)法治療濕熱瘀結型盆腔炎患者的臨床效果及部分機制[J].世界中醫(yī)藥,2018,13(07):1689-1692,1696.
[5]?彭燕,戴峻,郭修權,等.12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患者中醫(yī)體質檢測結果分析[J].黑龍江中醫(yī)藥,2018,47(04):127-130.
[6]?呂姝菡,劉金星,師偉,等.逍遙舒坤湯口服聯(lián)合灌腸對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治療效果及免疫學影響[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8,45(06):1196-1198.
[7]?李潔.針灸結合中藥外敷治療寒濕瘀阻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臨床觀察[J].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8,21(02):65-67.
[8]?周夏,王嘉梅,柴華,等.寒濕凝滯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二聯(lián)和三聯(lián)療法的臨床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2018,37(04):307-311.
[9]?符澤美,李麗娟,王愛麗.加味少腹逐瘀湯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慢性盆腔痛寒濕凝滯證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8,24(10):200-205.
[10]劉桂香,熊娟,俞瑞琥.中藥內服外敷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合并盆腔積液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藥事,2018,32(02):283-286.
[11]方蘭巧.紅桂附干貼敷并康婦炎膠囊與腹部穴位按摩聯(lián)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患者的應用價值分析[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18,36(01):103-106.
[12]韓云,王兆霞.逍遙逐瘀湯輔助治療氣滯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臨床療效及對患者盆腔積液及包塊情況的影響[J].四川中醫(yī),2018,36(01):146-148.
[13]范培,徐小英,徐玲,等.艾箱灸配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臨床觀察[J].江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29(06):62-63,74.
[14]洪麗美,黃熙理.小柴胡湯合當歸芍藥散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臨床體會[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7,07(21):48-50.
[15]郭毅紅,趙葳.中醫(yī)護理配合健康宣教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治療中的效果探討[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28(S3):204-205.
[16]袁洪敏.中醫(yī)中藥和抗生素對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療效觀察比較[J].現(xiàn)代醫(y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7,01(03):104,106.
[17]呂姝菡,劉金星,師偉,等.老年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反復發(fā)作的中醫(yī)證候分布規(guī)律探析[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7,44(06):1144-1146.
[18]梁照,許琳,金哲.丹枝飲對氣滯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慢性盆腔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7,23(04):518-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