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銘
摘 ? 要: 隨著《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的頒布,教師逐漸認識到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才是語文課程的最終目標,語文綜合實踐逐漸被關注和認可。本文闡釋了中職語文綜合實踐的價值,探索實施現(xiàn)狀,并結合案例進一步探究中職語文綜合實踐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 中職語文 ? 綜合實踐 ? 價值 ? 現(xiàn)狀
2020年初,國家教育部頒布了《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為中職語文教育教學指明了新方向。通過和2009年頒布的《中職語文教學大綱》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新課標》將以前從“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語文綜合實踐”三個維度規(guī)定中職語文課程教學內(nèi)容和要求,改為不同階段實施“專題教學”,指出語文綜合實踐是實現(xiàn)語文課程目標的重要方式之一。這種改變說明語文綜合實踐與聽說讀寫并不是割裂的關系,而是相互交織、融合的。
一、中職語文綜合實踐的價值
(一)應對語文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學習”是由學到做的過程,在明確的目標指引下,配以學生自主內(nèi)化,再輔以實踐鞏固,才能真正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實現(xiàn)語文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只有集“生活性”“趣味性”“應用性”于一身的教學方式,才能真正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語文綜合實踐正是這種方式,決定了語文綜合實踐必須貫穿于語文學習的始終。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學習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一界定明確了語文教學必備“實踐、運用、綜合”的特點,這些正是語文綜合實踐的主要特征?!缎抡n標》指出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要“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強化關鍵能力,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接受人類進步文化,汲取人類文明優(yōu)秀成果,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為學生學好專業(yè)知識與技能,提高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和終身發(fā)展能力,成為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奠定基礎”,這是一個知識逐步內(nèi)化為能力的過程,這一過程脫離實踐是不可能完成的,可見提倡語文綜合實踐是應對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實現(xiàn)語文課程目標的必要條件
王榮生教授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教什么》中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在真實的或接近真實的情境中展開的,整合了兩種或兩種以上語文要素(讀寫聽說)的言語實踐活動?!盵1]中職語文綜合實踐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可以很好地將語文和學生生活、社會現(xiàn)狀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種種情況的能力,說明語文綜合實踐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的教學方式。
語文綜合實踐的基礎特性是“語文性”,要以言語技能訓練作為存在的大前提,推動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讀”“聽”“說”“寫”多種能力發(fā)展,在研究中摸索出語文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豐富和完善語言系統(tǒng),提高語言和文字使用能力。語文綜合實踐需要運用其他學科知識,無形間促進其他學科知識的鞏固和提高,形成多重學科交織式上升的模式。
知識和能力的運用,其實是“實踐”,這是語文綜合實踐最終的落腳點。實踐體現(xiàn)知識和能力的升華,當學生能夠將習得的知識通過“說”“寫”再現(xiàn),便形成了知識的鞏固,如果可以靈活運用甚至有所創(chuàng)新,就說明他們已經(jīng)將知識融會貫通,實現(xiàn)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和認同,實現(xiàn)語文課程目標。
(三)提高語文課程效率的必須手段
有效的課堂應該能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構建知識意義。語文綜合實踐的基礎理論之一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決定了語文綜合實踐在尊重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通過構建活動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學習方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通過講述、表演等形式表達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主動構建知識體系甚至人生觀、世界觀。學生的角色由被動轉換為主動,決定了語文綜合實踐是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的必須手段。
二、中職語文綜合實踐的實施現(xiàn)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中職語文綜合實踐的價值越來越凸顯,但是走進課堂就會發(fā)現(xiàn)語文綜合實踐的實施還是存在諸多問題。
(一)課程意識不強
筆者結合教學經(jīng)驗,并且閱讀了大量調查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中職學校的師生對語文綜合實踐的認識并不完備。師者權威型教學模式依然在很多中職語文課堂中生存著,教師“一言堂”,并沒有給學生轉變課堂角色的機會。大部分學生習慣于這樣的課堂模式,覺得語文綜合實踐課只是調劑語文課堂的休閑娛樂活動,甚至有部分學生認為語文綜合實踐課會給他們增添額外的負擔。
(二)參與程度不高
筆者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這種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堂充滿了興趣,喜歡這種自主掌控學習節(jié)奏、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習方式。但是到了成果匯報或者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參與度并不高。主觀上,中職學生對自己的認可度不高,比較自卑,羞于表現(xiàn)自己,怕引起他人的批評和嘲笑??陀^上,學生本身具有差異性,對同一問題的研究程度有高有低,如果教師在課程實施中未關注到這一點,只是給予研究力和表現(xiàn)力較好的學生鍛煉自己的機會,就很難提高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生的能力,漸漸地,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就會放棄參與課堂學習和展示。
(三)學習方法不當
語文綜合實踐應該用多種多樣的活動和任務構建課堂,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活動中鍛煉聽說讀寫的能力。但在調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語文綜合實踐的課堂活動仍然是一問一答的形式占據(jù)主導地位,活動形式單一。小組合作學習是語文綜合實踐重要的方式,豐富的學習活動需要學生集思廣益,共同合作才能完成。這種合作不僅是生生合作,而且包括師生合作,是不同思維方式、人生體驗的融合和升華。但在實施過程中,很多學生并沒有掌握合作學習的方法,合作研究中,只是有所思考的學生一人發(fā)言,其他學生要么附和,要么從頭至尾不發(fā)表想法。究其原因是學生并沒有掌握合作學習的方法。小組合作不是形式,需要教師合理地分工和指導,并細致地講解和示范每位成員負責的任務和實施方法。學生只有明白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向著目標有所行動,有效提高能力。
三、中職語文綜合實踐的策略
要想讓語文綜合實踐成為語文課堂的“血液”,讓學生“做中學”,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除了通過各種手段增強中職師生的課程意識外,還需要有明確且可操作的實施策略。
(一)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認知的真實情境
語文綜合實踐具有“情境性”,并非任何情境都能為學生語言技能和策略的運用提供良好的平臺,只有能與學生已有經(jīng)驗相結合的真實情境,才能促進學生反思并完善知識構建,獲得并提高重要能力。北京師范大學王寧教授在接受《語文建設》雜志采訪時表明自己對“真實情境”的看法,即“從所思所想出發(fā),以能思能想啟迪,向應思應想前進”。這說明“真實情境”能將學生從已知引向未知,為學生搭建腳手架,幫助他們度過“最近發(fā)展區(qū)”。
“真實情境”的構建存在合理與否的問題。舉個例子,兩位教師同樣教授《雨霖鈴》,一位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假如你穿越成為柳永”,另一位教師創(chuàng)設了“穿越古代成為‘宋金十大曲的大眾評審”這樣的情境。對比這兩種情境,都利用了“穿越”這個熱門話題,學生的學習興趣都很濃厚,但這兩種情境是有本質區(qū)別的。第一種情境調動學生的主觀意識,讓學生以第一視角看《雨霖鈴》,經(jīng)歷柳永的心路歷程。但老師忽視的是時代隔閡、人生體驗等無法逾越的鴻溝。第二種情境則不同,雖然與第一種情境一樣,都沒有立足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卻能體現(xiàn)語文學習的真實過程和特有價值。語文學習就是學生作為作者、文本之外的第三方領悟、感知、運用的過程,“大眾評審”這樣的角色是以第三視角想象還原、涵泳諷誦、知人論世的,學生只有領悟了這首詞的妙處,理解了柳永的心境,才能評價這首詞,甚至從更全面的視角理解離別詞中包含的中華民族自古流傳的審美心理,實現(xiàn)對文化的審美和傳承??梢姡榫车膭?chuàng)設還需要順應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立足于學習目標,注意規(guī)避學生局限,讓學生在理性思考和主觀感受交織中提高素養(yǎng)。
(二)組織具有語文味道的有效活動
無論是創(chuàng)設完整情境還是推進學生學習都離不開活動,活動是語文綜合實踐課的最小單位,也是靈魂。每一個活動的設置都必須基于教學目標,也就是說活動就是教學目標的化身,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和探索的啟動裝置,而且是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指標。既然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最終目標,那么活動的設置就必須具備“語文味”。在語文課上,不乏看似新穎的活動,比如讓美術專業(yè)的學生根據(jù)古詩詞當堂畫一幅畫,或者學前專業(yè)的學生唱一首由古詩詞改編的現(xiàn)代歌曲等,這些都是活動,但沒有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充其量只能鍛煉他們的專業(yè)能力。所謂具有“語文味”的活動,就是設置可以鍛煉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活動。
案例:
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
【活動目標】
1.通過自主、合作學習培養(yǎng)獲取、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2.能夠根據(jù)需要運用敘述、說明等多種方法進行語段寫作。
3.進一步認識家鄉(xiāng)、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
【實踐活動】
1.任務一:簡要列出自己家鄉(xiāng)的各種特產(chǎn),并對自己最喜歡的一種特產(chǎn)進行詳細介紹,或介紹某個特產(chǎn)背后的故事。
2.活動二:為參加“城市禮物”推薦活動選擇最具有家鄉(xiāng)特色的特產(chǎn),為其寫一段介紹文字,并寫份推薦詞。
3.任務三:為所推薦的“城市禮物”的制作工藝寫一份解說詞。
本案例的基礎任務有三個,呈階梯式上升,從鍛煉學生的閱讀和整理分析能力入手,不斷推進學生的表達、寫作能力的綜合發(fā)展,學生還接觸了“解說詞”這種文體,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巧用學生自主生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
語文綜合實踐是以學生的語文經(jīng)驗和成長需要為基礎的,這就決定了它無法按照固定模式運行,實施過程中存在因多元因素導致的不確定性,學生會因為個體的多種差異產(chǎn)生動態(tài)生成。如何應對動態(tài)生成一直困擾語文教師,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動態(tài)生成恰恰是學生思維的爆發(fā)點,體現(xiàn)了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個性化思維方式和不同的興趣點。巧妙利用學生動態(tài)生成,可以讓語文綜合實踐事半功倍。在上文“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語文綜合實踐課實施到寫解說詞那個環(huán)節(jié)時,一個學生在臺下默默說了一句“解說和介紹有什么區(qū)別啊”,教師并沒有將這個“牢騷”放過,而是將它巧妙地化為問題返回給學生,讓他們探索兩者的不同。教師將學生搜集到的針對同一事物的介紹和解說的資料打在投影上,學生梳理各自特點并進行對比,總結了兩種文體的特征和區(qū)別,在鞏固本課知識的基礎上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可謂一箭雙雕。
目前中職語文綜合實踐的研究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前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筆者堅信,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及教育研究者的不斷努力,語文綜合實踐必定會點亮語文之光。
參考文獻:
[1]王榮生,主編.申宣成,執(zhí)行主編.語文綜合性學習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教育部.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S].2020.
[3]張艷.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教學策略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9.
[4]章敏.論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綜合實踐的價值[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6(32):102-104.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教學設計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D/2020/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