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琴
【摘要】? 加強法制教育不僅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更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本文就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jié)B透性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識進行探討。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 滲透性 法制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3.2?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07-080-01
當前,由于青少年的法律知識淡薄、認知水平低下等原因,造成青少年違法犯罪比例逐漸上升,青少年違法犯罪已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社會問題。因此,在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我們要嚴格按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的要求,加強中學生法制教育,使其具備法制意識的核心素養(yǎng),成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現(xiàn)代合格公民。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開展顯得尤為重要,其蘊含著豐富的法治內(nèi)容,這為法制教育的滲透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那么,我們要如何將法制教育滲透到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活動中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深挖法制教育內(nèi)容
教材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發(fā)揮著載體作用?,F(xiàn)行的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關于法制教育的內(nèi)容不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許多活動、案例體現(xiàn)出來。在教學中要想把法律知識講透,這些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法律案例和情景設置,就成了我們唾手可得的課程資源,運用起來方便、直觀,學生容易接受。但是需要注意一點,我們所使用的教材是在普適性原則指導下編寫出來的,其中的一些內(nèi)容可能與本地學生的實際情況不相符,這就需要教師借助多樣的形式對教材進行加工、改造。
例如:在《法不可違》一課中,教材有這樣一個探究活動:用三個鏡頭展示三個案例,一是朱某拾得遺失物不歸還;二是球迷觀看比賽時鬧事被公安機關警告處罰;三是趙某多次搶奪學生財物被法院判有期徒刑。設置回答上述行為是不是違法行為?屬于哪一類違法行為?我組織學生對問題深入討論,并延伸了此活動,讓學生根據(jù)案例去制作表格區(qū)分三種違法行為。學生通過教材的這個活動對三種違法類別有了較深刻的認識。
二、創(chuàng)設法制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既貼近生活實際又形式多樣,可以是問題情境,也可以是故事情境等。情境教學能夠做到尊重初中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個性發(fā)展,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境是引導學生進行體驗活動的前提,體驗式教學強調(diào)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情境引領學生自主走進所學知識,親身去體驗與感悟,從而達到自我完善和情感升華的發(fā)展。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滲透,只有創(chuàng)設法制教學情境,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在體驗中有所感悟,不斷深化認識,不斷增強法制意識,最終達成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例如:在《善用法律》的教學過程中,講到有勇有謀應對違法犯罪這個知識點時,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故事續(xù)寫情境:一天晚上,中學生小華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兩名持刀歹徒對他人實施搶劫……面對這種情況,你認為小華會怎么做,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續(xù)寫故事。每個小組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并匯報討論的結果,結果傾向幫或不幫兩個方向,然后一起分析這兩個方向帶來的影響,協(xié)助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小華應該幫助他人。那么小華會如何幫助他人呢?學生繼續(xù)續(xù)寫故事,不同的小組提供不同的勇斗違法犯罪的方式,學生的回答既新穎又有趣,還很機智,當然也有錯誤的方式,然后我們再一起分析這些方式帶來的影響,最后做出正確的選擇。通過這樣的一個情境續(xù)寫,學生親身感悟和體驗到應該如何見義智為,真正做到有勇有謀應對違法犯罪。
三、運用真實案例,引導學生辯證思考
法制理論知識是枯燥無味的,只有將實際的知識與生活案例進行緊密的聯(lián)系,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地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加強法律知識的應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使用案例教學,積累生活中常見的案例知識,將相關的法律知識進行分析,在案例中進行應用,在課堂中進行展示。或者組織學生課前5分鐘進行法治時政演講,分享學生收集到的法治案例,讓學生進行簡單討論,從而在課堂中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夯實法治基石》一課中,我用一個陳滿海南殺人放火冤案導入,讓學生重視堅持依法治國的重要性。這時候有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通過法院審判案件,也有冤案發(fā)生呢?那我們的權益是不是很難得到保障?”這時候我再播放一個《杜絕冤假錯案,需要依法治國》的視頻,讓學生辯證看待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和法治進程的發(fā)展歷程,和再一次感受公正司法、堅持依法治國的重要性。
四、立足生活實踐,提高法律運用能力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借助生活化的教學手段來組織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生活經(jīng)驗充分調(diào)動下自主地感知、理解新知內(nèi)容,為學以致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開展中滲透法制教育的目的同樣是引導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樹立法治意識,學法、懂法、守法、用法,與違法行為作斗爭。所以,我會借助生活化的手段來滲透法制教育。
例如:在《善用法律》一課中,為了更貼近學生生活,引起學生共鳴,我運用了校園暴力現(xiàn)象的探討導入新課,激發(fā)了學生對如何善用法律維護自身權利的學習熱情。在課程學習結束后,結合社會打黑除惡的部署,我再一次引導學生對如何減少校園暴力行為的發(fā)生進行深入討論,并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法律意識,既不對他人實施暴力行為,也懂得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既要監(jiān)督他人不讓其實施暴力行為,也要對他人遭受暴力行為做到見義智為,真正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
總而言之,加強法制教育不僅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更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目的的,需要教師不斷研究與實踐。只要教師能夠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學習、實踐和反思,一定能將法制教育滲透得更好。
[ 參? 考? 文? 獻 ]
[1]張蕾希.學生法制教育的現(xiàn)狀以及改進措施[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年03期.
[2]韓金寶.法制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J].中華少年,2018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