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璐
摘要:《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輝煌的長篇政治抒情詩。德國籍作曲家老鑼從詩中節(jié)選了八句作為歌詞并為其譜曲,創(chuàng)作了歌曲《離騷·上下求索》。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龔琳娜演唱了這首歌曲。龔琳娜版《離騷》在伴奏上使用了中西結(jié)合的樂隊編制,中國民族樂器以編鐘為主,伴以中阮、笛子和笙,加上西洋樂器大號與圓號,伴奏配器既有濃厚的中華民族古典韻味,又具有強烈的現(xiàn)代色彩,陣勢浩大,很好地襯托了人聲。龔琳娜充滿力量、大氣磅礴、具有男性化音色的演唱為大家塑造了一個雖然遭遇憂患、報國無門、郁郁不得志,但是依然上下求索的愛國詩人形象。
關鍵詞:《離騷》? 屈原? 老鑼? 龔琳娜? 伴奏? 演唱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4-0007-02
由德國籍作曲家老鑼作曲的《上下求索》,歌詞節(jié)選自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創(chuàng)作的中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離騷》。2018年3月3日在中央電視臺大型詩詞音樂文化節(jié)目“經(jīng)典詠流傳”第四期中,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龔琳娜演唱了這首歌曲。龔琳娜是繼于文華以后第二位演唱《離騷》的歌唱家。這首3分34秒的古詩詞歌曲一經(jīng)播出便收獲了觀眾的無數(shù)好評。歌曲中的歌詞積極向上,伴奏與演唱氣勢十足,給聽眾以極大的震撼。本文嘗試對這首歌曲的伴奏與演唱進行分析研究。為了行文方便,下文將這首歌曲簡稱為《離騷》。
一、古典與現(xiàn)代相結(jié)合的伴奏
(一)中西結(jié)合的伴奏樂隊編制
歌曲《離騷》由龔鑼新藝術(shù)樂團進行伴奏,伴奏樂器有民族樂器大阮、笙、戰(zhàn)鼓、笛子和西洋樂器圓號、大號。除了這些常見的伴奏樂器之外,龔琳娜與老鑼還將編鐘搬上了舞臺。他們將1984年9月制作成功的曾侯乙編鐘復制件請上舞臺,并邀請隨州市博物館曾侯乙編鐘樂團來進行演奏。這是繼1997年譚盾在為香港回歸創(chuàng)作的交響曲《天·地·人》中首次使用編鐘之后再次將編鐘搬上舞臺。與譚盾只在開場處使用編鐘不同,在龔琳娜演唱的《離騷》中,編鐘的聲音幾乎貫穿了整首歌曲。其它中西樂器的演奏家分別是:笛子由中國歌劇舞劇院笛子獨奏演員、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綜合藝術(shù)部客座教師王華演奏;笙由青年笙演奏家聶云雷演奏;大阮由演奏家齊聞多演奏;大號由演奏家高賓演奏;圓號由演奏家禹星海與沈最演奏;戰(zhàn)鼓由演奏家嚴偉演奏。樂隊陣容強大,為演唱增光添彩。
(二)與眾不同的伴奏樂器使用
傳統(tǒng)民族樂器的使用讓歌曲極具古典韻味,西洋樂器的加入又使歌曲帶有時代特征,編鐘的加入更讓聽眾感受到其宏大的氣勢?!峨x騷》的伴奏以打擊樂器與吹奏樂器為主,彈撥樂器僅使用了中阮。
歌曲的引子共有8小節(jié),由編鐘獨奏進入,第15拍處加入兩拍急促的戰(zhàn)鼓鼓點,這樣的處理為人聲的進入進行了情緒上的鋪墊。進入主旋律后由笛子吹奏平行主旋律,1-8小節(jié)戰(zhàn)鼓、編鐘、大阮、笙與圓號主要以二分音符與四分音符的節(jié)奏型間歇進入,在伴奏中增強了節(jié)奏感,豐富旋律線條的同時也將人聲很好地襯托出來。8小節(jié)結(jié)束后加入四拍間奏,為后面一個樂句的進入做準備。9-18小節(jié)的伴奏在節(jié)奏與樂器使用上基本重復前8小節(jié),僅在和弦的使用上有所不同。19小節(jié)開始進入全曲的小高潮,尤其在第二次演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時所有樂器都加入,加上人聲伴奏的進入,將氣氛烘托至歌曲上部分的最高潮,并為即將出現(xiàn)的第一個最高音F做情緒上的準備。24-27小節(jié)“啊~兮~啊~”一句中伴奏加強,人聲主旋律若隱若現(xiàn),此處特地作此處理,以突出編鐘的聲音。
歌曲第二部分從27小節(jié)開始,情緒有所回落,伴奏未使用編鐘,但人聲合唱伴奏在此處填補了未使用編鐘的空白。直至42小節(jié)結(jié)束之后編鐘重新加入歌曲,將氣氛推向全曲最高潮。末尾處重復兩遍“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編鐘在此時伴隨人聲,先是兩字一敲,再轉(zhuǎn)為一字一敲,戰(zhàn)鼓、笙、中阮等為其進行節(jié)奏上的補充,加厚伴奏織體,讓氣氛更為緊張。最后以編鐘急促地敲擊強收,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整首歌曲的伴奏極富節(jié)奏感,民族樂器、西洋樂器與編鐘的混搭并不會有任何違和感,反而讓聽眾感到極具新意。伴奏中笛子始終跟隨人聲主旋律,中阮、笙、大號、圓號雖然沒有獨奏,但是也讓歌曲的色彩更為豐富;規(guī)模宏大的編鐘讓人眼前一亮,卻沒有獨放異彩,通過編曲的處理讓編鐘很好地襯托了歌曲氣氛以及人聲。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的結(jié)合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火花,為古色古香的詩歌《離騷》增添了現(xiàn)代的色彩。
二、大氣磅礴的演唱
眾所周知,龔琳娜早期雖然是在中國音樂學院求學,并在2000年以一曲《斑竹淚》榮獲第九屆全國青年歌手大賽民族唱法銀獎,但是她現(xiàn)在的演唱風格并不屬于傳統(tǒng)意義上學院派的美聲唱法或民族唱法,而是自成一派。龔琳娜稱自己的音樂為中國新藝術(shù)音樂,旨在激活傳統(tǒng),創(chuàng)造新聲,不拘泥于任何一種固有的模式,力求一切方式、方法都完全為音樂本身服務。她在演唱中想要打破傳統(tǒng)學院派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固有的模式,追求一種最自然的歌唱狀態(tài)。
(一)男性化的音色
屈原的《離騷》“揭露并批判了楚國的黑暗現(xiàn)實,表達了詩人追求政治革新、振興楚國的美好理想,反映了詩人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和不惜以身殉國的崇高精神”[8]。
由此可見,歌曲《離騷》從歌詞上來看是比較典型的男歌,而龔琳娜的演唱讓這首歌曲成為了一首男歌女唱的作品。
龔琳娜的演唱在音色上有意模仿男聲,第一句“駟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風余上征”,人聲進入時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真聲使用比較多,聲線壓得比較粗,聲音結(jié)實嘹亮,富有力量感。尤其在“上”字處使用了喉音,讓她的聲音更顯男性化。整首歌曲中低音占的比重較大,在中低音的演唱中,龔琳娜聲音中真聲的使用比例大于假聲,僅在“啊~兮~啊~”和最后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兩個高音處假聲多過真聲。
(二)飽含力量的咬字吐字
龔琳娜演唱《離騷》咬字比較重,幾乎都是一字一音,十分清晰。戰(zhàn)鼓和編鐘這兩件打擊樂器的使用,能讓我們更為直觀地感受到歌曲的節(jié)奏感,從而更加突出演唱中一字一音的特點。龔琳娜的演唱讓筆者感覺到她似乎將自己的聲音變成了除戰(zhàn)鼓與編鐘之外的第三件打擊樂器。演唱中所體現(xiàn)出的力量感是男性化的,充滿陽剛之氣的,是我們在一般女歌手身上很難體會到的。
整首歌曲表達了一種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感情,龔琳娜在演唱中將每一個字都充滿力量地唱出來,塑造了一個在一步一步迎著困難上下求索的形象。最后重復了四遍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意思為:道路漫長而又遙遠,我要上天下地努力追求。編鐘在此處的敲擊節(jié)奏為兩拍一敲,伴隨人聲,隨著音域的升高,情緒高漲,龔琳娜演唱這幾句情緒激昂慷慨,較之前更有力量,最后一句用氣息推進,高八度演唱穩(wěn)穩(wěn)站住小字三組的C音,由此也可以看出龔琳娜演唱功底之深厚。
龔琳娜版《離騷》在伴奏上使用了中西結(jié)合的樂隊編制,中國民族樂器以編鐘為主,伴以中阮、笛子和笙,加上西洋樂器大號與圓號,伴奏配器既有濃厚的中華民族古典韻味,又具有強烈的現(xiàn)代色彩,陣勢浩大,很好地襯托了人聲。龔琳娜充滿力量、大氣磅礴、具有男性化音色的演唱為大家塑造了一個雖然遭遇憂患、報國無門、郁郁不得志,但是依然上下求索的愛國詩人形象。這首優(yōu)秀的古詩歌曲以其獨特的魅力深深感染著聽眾,并以編鐘獨特的魅力將《離騷》完美地演繹了出來,非常值得我們欣賞、品鑒。
參考文獻:
[1]王子初.復原曾侯乙編鐘及其設計理念[J].中國音樂,2012,(04):42-49.
[2]鄭璐.試論音色在聲樂演唱中的美學特質(zhì)[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6):122-125.
[3]黃桂娟.音色在聲樂演唱中的運用及表現(xiàn)[J].民族藝術(shù)研究,2010,(03):38-44.
[4]于京君.配器新說(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9,(02):83-95+103.
[5]匡君.20世紀中國民族管弦樂配器中的音色觀念研究[J].人民音樂,2009,(05):26-29.
[6]于京君.配器新說(上)[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9,(01):22-36.
[7]王子初.中國青銅樂鐘的音樂學斷代——鐘磬的音樂考古學斷代之二[J].中國音樂學,2007,(01):5-36.
[8]吳廣平.屈原通賦[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1.
[9]燕飛.當代中國民族器樂創(chuàng)作對新音響的探索與實踐[D].南京: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1年.
[10]李西安.我國民樂創(chuàng)作由單一模式向多元格局的轉(zhuǎn)型[J].人民音樂,2002,(10):6-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