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這個名詞聽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卻很困難,大多數父母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特別是對處于幼兒時期小孩子的教育來說,更是難于上青天。如果將音樂教育運用到幼兒時期的教學過程中,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幼兒的注意力,而且也可以增強幼兒的感知理解力和創(chuàng)造力。
【關鍵詞】幼兒園音樂教育;幼兒;認知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在幼兒園教育中,音樂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選擇恰當的音樂與相關的教學工具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從而提高幼兒的認知發(fā)展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一、幼兒園音樂教育對幼兒認知的影響
(一)幼兒園音樂教育與幼兒感知能力的發(fā)展
幼兒音樂教育在學前教育領域中占據了半壁江山,作為幼兒教師,應該特別注重幼兒音樂教育對幼兒感知能力的發(fā)展。從負面因素來看,如果幼兒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得不到重視,那么對幼兒素質教育的實施就更不用說了;國家一直強調通過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能力,進而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人才。既然提到全面發(fā)展,那么針對音樂教育的提升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更何況現在的幼兒園音樂教育只是用單一落后的方法對幼兒進行引導,仍然按照對小學生的音樂教育方法強加在幼兒教學中,這顯然是與之不相符和的。因為對于一個年少無知、大腦發(fā)育不健全的幼兒來說,頭腦中對音樂的概念一竅不通,老師如果把對小學生的音樂教育強制施加在幼兒音樂教育中只會適得其反,不僅不會使幼兒對音樂教育產生興趣與熱情,而且也不利于教師在以后幼兒音樂教育方面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嚴重的還會影響幼兒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接下來詳細陳述一下認知能力.“認知發(fā)展理論”是由瑞士的心里學家讓·皮亞杰首次提出,讓·皮亞杰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互動的過程,他認為幼兒的感知能力可以概括為四個階段:(1)感覺運動階段:這個階段一般在一歲半到兩歲之間,此時幼兒對世界的了解是借助自己的感覺器官來實現的。在感覺運動階段的前期,幼兒在大腦中能夠慢慢地構建客體;在感覺運動階段的后期,幼兒就能根據由前期構建客體演變?yōu)閺目腕w中得到影像;(2)前操作階段:在這個階段,幼兒基本上從兩歲就開始了一直持續(xù)到七歲才截止。在這個時期,幼兒從起初的認識符號過渡為使用符號,到最后漸漸的地理解符號。此外,幼兒在這個階段學會說一些簡單的語句并且大腦中第一次形成了描摹客體的意識。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階段中,幼兒的大腦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換句話來說,幼兒的思想意識里只有自己,是標準的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很多問題以及看待世界,根本不會在意也不會去考慮別人或者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看待未知的世界;(3)具體操作階段:對于這個時期要求小孩的年齡在7~11歲之間,處于這個階段的小孩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識,懂得如何去想象一個具體的客體事物,并且小孩對問題的看法也不是唯一的,對于一些問題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4)形式操作階段,該階段是認知發(fā)展理論的最后階段,此階段的孩子大概從12歲就開始直到15歲結束。處于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大腦中形成了高度的抽象思維能力。青少年能夠對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的可能性進行預測、去慎重地思考、建構理想的問題解決方法,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青少年在12~15歲之間都有這種能力,如果家長與老師不用恰當的方式去引導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可能使處于此時期的青少年與前面所陳述的事實恰恰相反。根據以上的陳述,對于幼兒時期的小孩來說,巧妙地運用音樂教育去改變幼兒的認知能力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二)幼兒園音樂教育與幼兒注意力的發(fā)展
處于在當今快速發(fā)展的時代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漸漸提高進,家長對孩子的關愛與呵護也在隨之增強,不僅家長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而且國家主席也多次提到教育,要求對教育進行深化改革。因此,很多家長都竭盡所能為孩子提供自己認為最好的教育條件,如果孩子有任何的需求與愿望,家長就會竭盡全力去滿足孩子的愿望,家長以為這樣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關愛方式,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家長的這種做法卻給學生養(yǎng)成了事事依賴父母的壞習慣,并且缺乏耐心與毅力,心理的承受能力太差接受不了一點小小的打擊,遇到任何問題根本連想都不想直接就交給父母去處理和解決。例如,聽到很多老師和家長反映,現在連幼兒園的小孩子在課堂上都不集中注意力去聽講,在課堂上根本不顧老師所講的內容,老師講什么就是什么,也不知道該問老師什么問題,學習知識很被動。因此,從幼兒園就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那么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注意力呢?先來解釋一下注意力這個詞,注意力是指在人的潛意識中對于某種事物的集中程度從而做出的應變能力,與此同時伴隨著人的感覺和直覺,記憶力,對問題的思維方式以及想象力等一系列特征共同出現。針對幼兒注意力的集中,具體方法就是通過音樂教育課堂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但并不是簡單地在課堂上放幾首音樂,作為幼兒教師通過平時跟幼兒在互動的過程中,了解到幼兒的興趣愛好知道播放什么類型的音樂,幼兒能夠全神貫注地欣賞音樂,使幼兒的大腦始終處于緊張的活躍狀態(tài)。再如,幼兒教師可以規(guī)定在每天早上第一節(jié)課對幼兒進行音樂與舞蹈結合式的教學法,教師利用音樂課程的教學器材來播放出吸引幼兒注意力的音樂,站在最前面教幼兒跳舞,幼兒按照到學校的先后順序以此類推站在老師的后面,跟隨老師一塊跳舞。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幫助家長對于幼兒不想去學校這一大難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而且從早上剛到學校之后,教師就用音樂與舞蹈相結合的形式刺激幼兒的大腦,來鍛煉幼兒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聯想能力,最重要的是注意力也得到了適當的提高。
(三)幼兒園音樂教育與幼兒記憶能力的發(fā)展
所謂的“記憶力”,根據有關學者的研究從第二生命形態(tài)學專業(yè)術語上解釋,記憶力是指通過人的五大感覺器官即人的視覺、人的聽覺、人的觸覺、人的嗅覺以及人的味覺,根據這些器官對客觀事物的關注與了解之后在大腦中所保留的記憶。音樂之所以從古至今一直被流傳,不僅僅是因為其作為人們最為廣泛的興趣愛好之一,更是因為它是一種藝術。特別是處在當今時代,隨著音樂歌手的不斷增加,人們對音樂也越來越入迷,再加上“全民K歌”“抖音”“快手”等這類軟件的漸漸出現給普通人創(chuàng)造了唱歌的機會,讓普通大眾知道自己也可以像歌手一樣,隨時發(fā)表一些流行的歌曲供聽眾傾聽。雖然說音樂是一門藝術,但是音樂在幼兒記憶力的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例如著名的鋼琴家貝多芬,之所以在雙耳失聰之后依舊能夠創(chuàng)作出眾所周知的曲子,如《命運交響曲》,那是因為貝多芬可以憑借著之前大腦中已經形成的記憶力進行創(chuàng)作。這就是所謂“上帝在給你關閉一扇門的同時也為你打開了一扇窗”,從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名人就是因為這句話,在挫折與困難面前選擇了繼續(xù)堅持下去而不是簡單的放棄,這些名人在不同的領域里取得令人羨慕的成績,這一切都源于自己努力和堅持的結果?,F在的幼兒正處于人生的開端,像剛剛升起的太陽一樣,全身充滿朝氣、信心十足,作為幼兒老師,可以恰當地運用適合幼兒教育的音樂來激發(fā)幼兒的記憶力。
(四)幼兒園音樂教育與幼兒情商的發(fā)展
情商即情商的漢語意思——“情緒智慧”或“情緒智商”,又稱為“情緒智力”,簡稱情商,是指一個人情緒、意志、忍耐、挫折等這些方面,提高學生在遇到問題或者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所具有的隨機應變的能力,一個人的智商是天生的,任何人都沒有辦法去改變,但一個人的情商卻是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增強的。在當今社會上,真正能夠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不是一個人的智商,相反是一個人的情商。而音樂是作為一種天籟之音,它能夠直擊人的心靈,所以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是大有裨益的,對于幼兒智力的發(fā)展也是意義深遠的。
首先,音樂教育有利于一個和諧家庭的形成?,F在社會上犯罪的人越來越多,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大多數人在幼兒時期都或多或少受過一定的創(chuàng)傷,從而在自己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傷疤,而音樂教育不僅可以讓家長更多地陪伴幼兒,而且可以讓幼兒從小養(yǎng)成平和的情緒,從而使幼兒在面對任何事情時,始終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其次,音樂教育有利于幼兒以后的發(fā)展。從小就接受音樂教育的幼兒,這些幼兒可以保持更長時間的斗志,而且音樂也可以使處于疲倦中的幼兒重新恢復精力,同時音樂也可以更好地調節(jié)幼兒的情緒,讓幼兒的感受可以在音樂中發(fā)散出來。
二、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作為一種藝術,而音樂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在教育變革中合理有效地利用幼兒音樂教育法,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幼兒注意力的發(fā)展、幼兒記憶力的發(fā)展以及幼兒情商的發(fā)展;作為幼兒教師,更應當通過音樂教育來從小培養(yǎng)幼兒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深層次來說就是通過音樂教學來促進幼兒健康的成長和發(fā)展,并漸漸培養(yǎng)幼兒的認知發(fā)展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淑范.初探幼兒教育發(fā)展中音樂教育的價值[J].藝術科技,2017(11):5-6.
[2]徐薇.發(fā)揮音樂教育優(yōu)勢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8(2):120-121.
[3]胡祥云.論音樂教育對幼兒發(fā)展的價值[J].成功,2018(3):1-2.
作者簡介:梁紅艷(1960-),女,漢族,甘肅省古浪縣,本科,漢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