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燕
(贛州市崇義縣城關幼兒園,江西贛州,341300)
學前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的開端,對學生未來思想的成長具有重要影響。幼兒教師應當順應教育對象的需求,強化對幼兒的紅色文化教育。紅色文化的重要符號與載體是紅色經(jīng)典,主要是指以革命歷史為題材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幼兒教師在文化課教學中,可以紅色經(jīng)典為立足點,借助適當?shù)慕虒W工具與手段,強化對幼兒紅色文化的培養(yǎng)。
在我國教育事業(yè)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教育將紅色資源應用到各個層次的教學活動中。紅色資源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在新時代里,紅色資源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在革命和建設時期沉淀積累而成的革命精神及相關的物質載體。其中,革命精神指的是人民戰(zhàn)勝各種挑戰(zhàn),克服所有困難的思想品質,如奮斗精神、五四精神、北大荒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等。物質載體指的是具體的事物,這些事物均具有相同的特點,即能夠體現(xiàn)出相應的革命精神,包括革命舊址、遺跡、文物等,如平江起義舊址、四渡赤水紀念館、南昌起義紀念館等。此外,還包括與此相關的文字、視頻等資料。[1]
開展幼兒教育時,有效滲透紅色文化對幼兒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說,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紅色文化中,存在很多革命先輩的良好品質,如不怕困難、勇于拼搏、熱愛祖國等,將紅色資源滲透到幼兒教育中,將其作為幼兒教育的內容通過革命先輩的優(yōu)良品質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能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品質,為幼兒的生活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當紅色資源滲透到幼兒教育中時,家長、父母以及社區(qū)均能夠有效參與進來,從而形成更加良好的家園共育模式。
紅色資源滲透在幼兒教育中,需要以幼兒教育的具體內容為基準,選擇適宜的紅色資源,使紅色資源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收集并篩選與教育活動相關的紅色資源,以擴充幼兒教育資源的數(shù)量,提升教育效果。以培養(yǎng)幼兒團結協(xié)作能力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利用多媒體技術,收集南昌起義、井岡山精神等相關的紅色資料。
在教師收集到相關資料之后,想要使其在實際當中發(fā)揮作用,還應將其與教育活動有機融合,借助紅色資源與教育活動的融合,賦予教育活動相應的精神品質,引導幼兒學習紅色資源中的精神品質,為幼兒形成良好的品格打下基礎。以培養(yǎng)幼兒不怕艱辛、勇于拼搏的品格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收集一些抗戰(zhàn)時期的視頻素材,并通過多媒體手段,將這些素材播放給幼兒,幼兒通過觀看這些視頻資料,可以了解到我國人民在生活條件惡劣的時期并未放棄希望,而是勇于與侵略者進行抗爭的品質。培養(yǎng)幼兒愛國主義精神時,教師可以在教育活動中,向幼兒播放一些愛國主題歌曲,如《紅星歌》《歌唱祖國》《長江之歌》《南泥灣》等,讓幼兒在歌曲中感受祖國的偉大,對幼兒進行初期的愛國教育。[2]
教師還可以向幼兒布置紅色旅行、紅色繪畫等任務,讓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任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幼兒的作品展示出來,通過展示幼兒作品,一方面能夠提升幼兒作品的精神內涵,引導幼兒不斷感悟紅色精神,另一方面可以指引幼兒更加深切地領悟紅色資源中的精神品質,對紅色教育具有更加深刻的印象。[3]
結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幼兒教師應當遵循寓教于樂的原則,通過提高幼兒興趣、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講解紅色文化。為了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用集體活動、戶外活動、區(qū)域活動以及情境創(chuàng)設等多種方式。多媒體可以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教學情境主要包括故事情境、互動情境以及角色扮演情境等,在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的過程中,幼兒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情境接受,主要是指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應當貼合幼兒的身心特點,這樣才能夠順利引導幼兒融入情境之中;二是情境相關度,主要是指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應當與紅色文化教育以及教學內容具有較高的相關度,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情境創(chuàng)設的作用;三是情境目標,主要是指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應當以教學目標以及紅色文化培養(yǎng)為目標,實現(xiàn)在培養(yǎng)幼兒知識技能的前提下,提升幼兒對紅色文化的感受程度。
例如,幼兒教師可以選取《兒童團團長海娃》這篇故事作為立足點組織教學互動,使用多媒體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幼兒教師首先應當明確故事賦予的含義與精神,并結合幼兒的特點,選取關鍵性文化內涵進行講解。其次,結合班內幼兒的性格特點以及理解范圍,了解幼兒所能夠接受的程度與范圍。最后,情境創(chuàng)設的目標應當是培育幼兒的愛國精神以及無畏精神。在上述情境構建準備工作完成之后,幼兒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講述《兒童團團長海娃》的具體內容并通過展示相關圖片、視頻的方式,提升幼兒對《兒童團團長海娃》故事的理解,進而實現(xiàn)通過構建情境提升幼兒紅色文化感受程度的目標。
圖片、動畫以及音頻所帶來的視覺沖擊,能夠有效增強幼兒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多媒體教學具有較強的生動性以及直觀性,能夠達到?jīng)_擊幼兒視覺體驗的效果。幼兒教師在進行紅色文化教學時,可以借助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聲像,增強幼兒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在選擇圖片、音頻以及動畫時,幼兒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幼兒的接受度,所選的視頻圖片內容不宜展現(xiàn)暴力,要盡可能選取一些正向積極的內容;二是播放時間的掌控,播放視頻的目的在于激發(fā)幼兒對紅色文化的理解,但其并不是教學的主體,結合幼兒的實際特點,幼兒教師應當將教學放在首位。
例如:幼兒教師可以用《王二小》的故事組織具體的紅色文化教學。教師講解比較枯燥,不利于幼兒理解《王二小》里的精神內涵。因此,幼兒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通過在課堂上融入音頻、圖片以及動畫的方式,增強幼兒對《王二小》故事的理解,在播放完動畫之后,幼兒教師還可以提問,如“小朋友們,在看完動畫之后你們有什么感受”“小朋友們,你們覺得王二小是個怎樣的小孩”等,引導幼兒思考《王二小》的故事,感受王二小的精神,加深幼兒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印象。
幼兒的身心與思維發(fā)展尚未成熟,對知識文化的接受有一定的難度,教師需要反復教學讓幼兒逐漸加深印象。對于紅色文化,幼兒的認知比較模糊,教師在教學中滲透紅色文化不需要要求幼兒完全理解,但可以加深他們對紅色文化的印象。多媒體教學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限制,讓教學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紅色文化的滲透,讓幼兒多接觸紅色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幼兒教師還可以組織課外親子活動,引導家長與幼兒一同觀看紅色文化的內容,通過家園共育進行紅色文化教育。
例如:幼兒教師可以用《小蘿卜頭》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將所制作課件通過社交平臺傳輸給幼兒家長,引導家長與幼兒展開親子活動,利用空閑的時間讓家長帶領幼兒再學習一遍《小蘿卜頭》。家長可以讓幼兒先復述《小蘿卜頭》,家長補充,增強幼兒對《小蘿卜頭》的認識。家長也可以向幼兒講述與《小蘿卜頭》類似的故事,提高幼兒對紅色文化的認識。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為順應這一變化將重點放在了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上。對此,幼兒教師應當順應時代發(fā)展,優(yōu)化教育模式,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紅色文化教學,通過生動化的教學內容以及輕松的課堂氛圍,將紅色資源滲透到幼兒教育中,促進幼兒加深對紅色文化的印象,為幼兒的身心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