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河北工業(yè)大學能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天津,300401)
從高校、中小學各個階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置中可以發(fā)現,雖然各個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具體的教學內容并不相同。再加上教學團隊、教學目標等影響因素,直接制約了高校和中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縱向銜接。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課程思政內容,高校可以發(fā)掘各階段的課程思政教育元素,在“課程思政”的視角下,推動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縱向銜接。
在“課程思政”的視域下推動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可以提升高校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效果。在單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由于該教育活動以強化人的心理品質為主,其教育內容并不豐富,取得的教學效果也十分有限。[1]但是在“課程思政”理念的引導下,心理健康教育課可以有效推動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讓教師從心理健康教育中發(fā)現更多的思政元素,進而在思政教育的引導下,提升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效果。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推動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和中小學生的思政素養(yǎng)。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其實是為了鍛煉學生的心智,幫助學生健康成長,而思政教育的開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品格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在“課程思政”理念的引導下,高??梢詫⑺枷胝谓逃托睦斫】到逃M行有效的結合,在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智的過程中,提升其思政素養(yǎng)。
在“課程思政”的視域下推動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有利于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雖然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標、教學內容等多方面存在一致性,但是依然無法做到有效融合。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可以得到深化和豐富,教師可以更好地將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來,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2]
歸根結底,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縱向銜接,是有利于提升銜接速度的。從實際情況來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要想實現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對接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在“課程思政”理念的引領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找到共通點,以思政教育的內容輔助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縱向銜接。比如,如何與朋友正確交往的內容,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中,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是不同的,直接做到銜接并不現實。但是在“課程思政”視角下,教師可以對不同階段的內容進行整合,進而讓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最終提升銜接速度。
通過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分析,筆者發(fā)現實現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縱向銜接的難度頗高。具體有以下幾方面的表現。
通過對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標進行分析發(fā)現,教學目標是限制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相互銜接的一個重要因素。小學、中學、大學階段的學生心理特征是不同的,但又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教學目標的制訂要呈現出整體性與階段性相結合的特點。[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中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自我意識,學會自我調節(jié),還要讓學生具備應對挫折的能力,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而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是要求大學生具備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擁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預防緩解心理問題的能力。從現實情況看,各階段的教學目標是相互獨立的,不能直接有效銜接。這從根本上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縱向銜接。
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內容的錯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雖然小學、中學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并不相同,但其內涵是一致的。不論是中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是大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包括心理教育、人際關系、自我發(fā)展、情緒管理等方面的內容。但是小學、中學、大學等不同階段的學生在心理狀態(tài)等方面各有不同,再加上不同階段的學習重點也不同,所以有效銜接存在不小的難度。比如,在進行人際關系的教學時,教師要在不同階段進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教學。但由于各階段側重點不同,教學內容錯位,影響了銜接的效果。
教學方式是限制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縱向銜接的第三個因素。教師無論在哪一個階段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學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心理不夠穩(wěn)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心理建設。而大學階段的學生心智較成熟,基本形成了成熟的三觀,所以這一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堅持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的原則。然而,我國教育行業(yè)受應試教育影響不論在哪一個教學階段,教師都是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法進行教學,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有限,從根本上影響了不同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
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能力的不同,也會影響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縱向銜接。其實,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從小開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該樹立整體觀念。實際上,很多教師嚴重缺乏整體觀念,尤其是中小學階段的教師。他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認為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尚不成熟,沒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而高校的教師認為大學生的心理已經逐漸成熟,已經樹立相對成熟的三觀,在做事的過程中有比較成熟的意見,因此,他們常認為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并不大。除了觀念外,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存在一定偏差。小學、中學、高校的教師的教學能力自然有所不同,而且因為行為方式不一樣,他們的教學習慣、教學方式都會受到影響。這樣一來,很多學生在進入新的學習階段之后都會出現難以適應的情況。因此,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銜接自然會受到影響。[4]
由上述內容可知,高校與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隊伍和教學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嚴重影響了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縱向銜接。對此,各階段學校要通過以下舉措,推動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效銜接。
要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實現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縱向銜接,各學校首先要根據學生的發(fā)展狀況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高校教師要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即認識到隨著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和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心理特點也會發(fā)生變化。從中小學到大學,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表達等方面都會有所變化,而且思維觀念會相對成熟。因此,高校在制訂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最好是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制訂階段性和長期性的教學目標,從而保證在階段教學的基礎上,實現最終的心理教學目標。小學、中學、高校每一階段都有階段性的教學目標,而不同階段教學目標又有共性。
學校要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將思政教育的內容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進行有效整合,進而推動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縱向銜接。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中處理人際關系的一部分內容,在小學階段的教學內容可以整合為學會理解他人、把握與他人交往的尺度。[5]但是在中學階段,同樣的教學內容可以整合為學生要養(yǎng)成真誠待人、誠心交友的品質,以及正確對待與異性之間的關系。[5]在進入高校之后,學校便可以針對該教學內容,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整合為學生要掌握與他人交往的理論知識和交往技能,以及正確的戀愛觀和擇偶觀。[5]由此可見,在思政教育內容的引導下,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可以更加具象化,在小學、中學和大學呈現出不同的學習內容,最終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縱向銜接。
教師隊伍的銜接也是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縱向銜接的一個重要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只有保證小學、中學以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以貫之,才能順利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因此,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縱向銜接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加強教師之間及師生之間的交流。為此,各級學校要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最好可以安排教師到不同階段的學校進行考察和學習,尤其是讓教師了解不同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特點。因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共通性,所以教師還要具備利用思政教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以此推動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
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實現教學對接是從教學方式的層面實現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縱向銜接。這一措施要求各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盡早接觸不同教學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而在進入中學和高校階段之后可以更快地適應學習生活。[6]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其心理特點也不同,因此,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教師也要使用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比如,觀看動畫片是小學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比較常用的一種方式,但是它明顯不適用于大學生。由此可見,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實現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縱向銜接,還要保證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發(fā)展。
從現實情況來看,要推進高校與中小學各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銜接,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因為各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極大差異。再加上學生群體不同,學生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都會影響到銜接工作的開展。但是,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縱向銜接,可以有效挖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隊伍和教學方式四個維度推動銜接工作的開展。在“課程思政”的引導下,心理健康教育將更加具體化,可以有效推動高校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縱向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