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坤
(江蘇大學 文學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013)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十年來,順應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趨勢,得力于央視詩詞大會及全國各地種種詩詞大賽的引領與推動,舊體詩詞創(chuàng)作隊伍日益壯大,社團組織遍及城鄉(xiāng),諸如詩詞之市、詩詞之鄉(xiāng)、詩詞之村、詩詞之校的種種稱號每有可見,各地紙質版的抑或網(wǎng)絡版的詩詞刊物不勝枚舉,正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呈現(xiàn)出一派空前的“亂花漸欲迷人眼”(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的繁花似錦之火熱景象,著實彰顯出“詩的國度”的壯觀氣派。如此形勢是令人欣慰的,其中的確涌現(xiàn)出不少緊貼現(xiàn)實、主旨鮮明、意象清新、境界闊大的歌頌祖國與人民、贊美江山與日月、揭露弊端與黑暗的優(yōu)秀作品,具有重要的鼓舞與警示的“詩教”功能。然而也不能不看到,詩詞創(chuàng)作中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現(xiàn)象也頗為明顯?;虺撩杂诨ㄇ霸孪?、淺斟低唱,或陶醉于自然山水、無關家國,或鐘情于雕蟲小技、故弄玄虛……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這些作品無正氣、無正能、無大局、無大氣,矯揉造作、無病呻吟、扭扭捏捏、嘩眾取寵、形象干癟、味同嚼蠟、乏善可陳、令人生厭。
然而,最近有幸讀到許峰《詠物悟道100首》[1](以下簡稱《詠物》)七絕詩集,深為洋溢其中的誠實的求是態(tài)度、豐富的思想蘊含、深厚的家國情懷、濃郁的自然情結、飽滿的藝術形象、質樸的語言韻味、敏銳的審美視覺、健朗的情感節(jié)奏所吸引。讀之如飲醇醪,詩思飛揚;品之如食橄欖,回味無窮。一氣讀下,頗有神清氣爽之感。要之,《詠物》之魅力,其核心就在于一個“真”字。真,是中國古典詩歌所追求之至高境界。從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第一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田園詩歌開創(chuàng)者陶淵明、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全才蘇軾,一直到清代“三百年來第一流”(柳亞子語)的龔自珍,其詩歌之美盡在真情也?!队罉反蟮洹ぞ庮悺吩疲骸肮湃酥?,事切情真,出于至誠,如喜而笑,怒而叫,哀而哭泣,痛而呻吟,皆非勉強為之,故其詩自好。”薛瑄云:“凡詩文出于真情則工,昔人所謂出于肺腑者是也……故皆不求而自工。故凡作詩文,皆以真情為主?!?《薛文清公讀書錄》)張問陶說得更明白:“寫出人生真閱歷”,“好詩不過近人情”,“萬化無非一味真”(《論詩十二絕句》)。真,是詩人之靈魂,是詩歌之生命。讀《詠物》詩,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其中情真、景真、事真、理真、藝真、語真的藝術魅力。概而論之,《詠物》思想與藝術之魅力,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情理皆佳啟迪新,美刺俱擅愛憎深,比興兼善思維活,畫論相諧利眾民。下面便依次論析之。
張先《木蘭花》詞云:“人生無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笨梢?,世間人之感情是最重要、最珍貴的,江水沒有其深,山峰沒有其重,萬物無與倫比?!对佄铩吩娮畲蟮奶厣?,即在重情。作者寫動物、寫植物、寫人物、寫事物,無不寓情,無不動情,滿紙皆情,以情感人。作者由農(nóng)村而軍營,由后方而前線,由扛槍而秉筆,由部隊新聞干事而地方市委干部,走南闖北,亦文亦武,經(jīng)歷之豐,情義之真,實在難得,甚為可貴。正如王蒙為侯井天《聶紺弩舊體詩全編注解集評》作序所述:“他老先生是無事不可詩,無詞不可入詩,無日不可入詩,無情——憤怒、無奈、嘆息、感激、慚愧、戲耍、沉痛、悲愴、驚訝、堅忍、豪興、大方——不可入詩?!币浦畞碓u價《詠物》詩,也是極其妥帖的。從他對親情、友情、愛情等方面的歌詠中,便可真切感受到這點。
寫親情者,如《中秋夜詠》,寫作者于中秋月夜陪伴老母過節(jié)的所感所想:“歡顏繞膝奉高堂,花甲猶作少年郎。承恩跪哺中華德,心香一瓣水流長?!盵1]63首二句敘寫自己雖已花甲卻像少年一樣依偎于老母膝下共享天倫之樂的幸福情景,活畫出一幅兒郎行孝的溫情脈脈的場面。后二句由此想到源遠流長的孝道傳統(tǒng),意謂不但自己要堅持,中華兒女都要承繼并發(fā)揚光大?!对伣鸸鸹ā?,由父親生前手植庭院金桂花芬芳沁心之美,追思老人家“不爭不俏滿庭芳”[1]53的默默無聞奉獻社會與家庭的優(yōu)秀品質;《懷念父親》,表達對“襤衣粗食一生艱,瀝血育后奉薄田”的父親“歲月不改是思念”[1]81的由衷緬懷;《紀念父親》,于清明節(jié)傾訴對仙逝16年的父親“夜雨凄凄喚不回,來世塵緣再聚首”[1]179的父子深情;《詠鳥》[1]19,由鳥兒育雛高飛離巢之現(xiàn)象聯(lián)想到父母育兒成長離家的事實,歌頌雙親的無私美德與偉大胸襟;《祝福母親》以“幼孤籬下淚無邊,暑去寒來有誰憐。如今鶴發(fā)童心在,徜徉山水期百年”[1]8328字,濃縮母親悲喜參半的一生,末二句于深深的祝福中,凸顯兒子孝母的善行懿德,真切動人。
寫友情者,此方面主要表現(xiàn)為對戰(zhàn)友情的歌詠,這與作者近20年的從軍生涯有關。正如《憶戰(zhàn)友》引言所述:“自從退休之后,回憶得最多的就是40年前在西北邊防從軍的那段生活和現(xiàn)已身處東西南北的那些戰(zhàn)友的從音容笑貌……”[1]141此詩寫道:“仰望蒼穹常思念,夢里縈繞邊關前。歲月滄桑金戈歇,不朽同壕君笑顏?!弊髡咭浴皦衾@”寫對軍營生活懷念之深,以“笑顏”寫對退役戰(zhàn)友祝福之誠,滄桑巨變,友誼不朽,肺腑之言,親切溫馨?!稇浳鞅边叿缽能姟穂1]45、《呼喚西北狼》[1]69等,皆為回憶軍營、不忘友情之佳作。
寫愛情者,如《詠七夕節(jié)》[1]65,作者通過對七夕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描寫,歌詠對于愛情忠誠守候與彼此珍惜的可貴精神?!蹲x〈白發(fā)魔女傳〉隨感》[1]67是作者閱讀梁羽生武俠小說后對男女海誓山盟的清晰認知,即如果缺乏真愛及其對愛的堅守,那么,一旦遭受利誘,曾經(jīng)的盟誓便頃刻摧毀而“轉頭空”,如醍醐灌頂,警鐘長鳴。
此外,作者還寫了鄉(xiāng)情、校情、山水情等。如《詠故鄉(xiāng)黃州》 “文武一爐功蓋世”[1]33的美鄉(xiāng)豪情,《夢回故鄉(xiāng)》寫“難抹月夜淚兩行”[1]197的思鄉(xiāng)深情,《嘆故鄉(xiāng)》中對故鄉(xiāng)“昔日黛綠仙境地”的懷念與“如今禿嶺濁水溪”“塵埃撲面掩桃花”[1]125環(huán)境破壞現(xiàn)狀的不滿,《秋日山村清晨》于故鄉(xiāng)“草堂愜意不思春”[1]181的無比愉悅心情的呈現(xiàn),都真切反映了作者深愛故鄉(xiāng)的一腔赤子情懷;還有《詠母?!分小半y忘此地托彩虹”[1]115的恒銘師情的感恩之心;《賞樂曲〈太湖美〉》陶醉“清弦”“雨煙”“蜜意”中的“纏綿”[1]191優(yōu)柔之美的描寫等,讀之無不令人心動而神往。
作者在以深摯之情感染人的同時,還十分注重以深刻之哲理啟迪人,不動聲色地給人以思想與智慧之裨益。這是《詠物》全集的重點與亮點,尤其在歌詠動、植物之詩與歷史人物方面的內(nèi)容較多,真正彰顯了詩集全名《詠物悟道》的主旨所在。一個“悟”字,道盡了為人處世的人生至理。《詠物》第一首《詠木棉花》寫道:“生無綠葉襯紅妝,蒙塵納垢吐芬芳。一樹赤焰驚世俗,燃盡春華入藥湯?!盵1]3木棉花,亦稱英雄花,是人們賦予它的至高美譽,在嶺南地區(qū)隨處可見。作者以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通過對它蒙塵納垢、無葉開花、花入藥湯的如實描寫,歌頌其自然質樸、甘愿奉獻的可貴精神。由此,自然使讀者領悟到我們做人也要像木棉花那樣為祖國強大、為人民富裕而默然堅守、不畏艱辛、樂于奉獻的深刻道理。其他如《致荷花》 “莫忘糟糠孕妖嬈”[1]39的牢記根本、不忘初心之告誡,《詠蘭草》 “幽香一縷有君識”[1]123的懷才有遇、金子發(fā)光之勉勵,《詠蒲公英》 “落地生根四海家”[1]111的胸懷世界、躍馬天下之鼓舞,《詠風箏》 “線斷墜落塵埃里”[1]51的忘乎所以、缺德遭殃之棒喝,《長江吟》 “跌宕起伏看沉浮”[1]31的榮辱窮通、興衰強弱之變數(shù)、《呼喚西北狼》 “眾志何懼血染袍”[1]69的團結自強、制勝虎豹之真理,《祭拜“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魔鬼獸兵逆天條,源自炎黃子不肖”[1]35的落后挨打、國力不振之悲嘆,《酒泉吟》 “深諳獨木難支廈”[1]87的萬眾一心、群策群力之感悟、《嘆周瑜》 “格小難有大局成”[1]105的妒賢嫉能、胸襟狹窄之警戒,《嘆雍正皇帝》 “一代圣帝落惡名”[1]119的治國有方、懲戒有度之感慨等,無不具有警世明理的啟迪作用。此類詩歌頗多,恕不贅舉,讀者自可讀而明之。
自《詩經(jīng)》以來,我國詩歌便形成了“美刺”功能傳統(tǒng)之模式。美,即歌頌、贊美;刺,即諷刺、針砭。清人程廷祚指出:“漢儒言詩,不過美刺二端。”(《詩論十三·再論刺詩》)《詠物》很好地承繼了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并將其運用得靈活自如,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取得了理想的審美作用與表達效果。
先看美的方面。如《詠杉樹》:“一柱擎天迎高陽,生生不息效棟梁。滿身銳刺防毒手,剝皮為人獻宅香?!盵1]47借助杉樹挺拔含刺、剝皮作棟的形象,歌頌那些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人們,貼切生動,印象深刻。其頌美特色,與明代于謙的《石灰吟》具有其曲同工之妙?!对佁摇穂1]77、《村頭老樟樹》[1]75等均如此?!对侚Z卵石》[1]127借鵝卵石隨遇而安、忠于職守的優(yōu)美品德,歌頌安于平淡、服從分配、敬崗愛業(yè)的優(yōu)良作風;《黃河吟》借黃河“九曲百折奔大海”[1]151的壯觀氣勢,贊頌中華民族艱苦奮斗永向前的偉大力量;還有《詠枸杞》[1]147、《詠大公雞》[1]149、《祭藥圣》[1]43、《駱駝贊》[1]107、《和〈浮萍〉》[1]171、《詠山茶花》[1]85、《詠雪蓮花》[1]91、《讀星星》[1]89等詩,分別稱譽樂于助人、務實仗義、善度眾生、知難而進、力盡綿薄、冒寒綻放、甘守平淡的可貴品質與崇高精神,滿是正能量,增強精氣神,不失為催人奮進的戰(zhàn)鼓與號角!
再看刺的方面。這類詩數(shù)量較多,且多用擬人手法,諷刺指向,一目了然,入木三分,力透紙背。茲擇要論之。《嘆龜》:“蹣跚在世渾噩間,縮頭縮腳畏于前。窮盡一生難百里,枉有天賜壽萬年”[1]25。諷刺某些政府官員尸位素食、畏首畏尾、無所作為之懶政現(xiàn)象,毫不留情?!秶@垂柳》:“弓腰袖手江湖邊,隨風搖曳翻閑篇。曲生百年無梁柱,只為悅君人世間?!盵1]49活畫出古今官場卑躬屈膝、阿諛奉承者流之嘴臉,力重千鈞。此外,《嘆鴛鴦》[1]97痛斥聲色私情、忘懷國事之醉生夢死者,《嘆泥鰍》[1]187嘲諷圓滑投機、陰鷙骯臟之奸狹小人,《富貴竹》嘲諷浪得虛名、無德無才“嘴尖皮厚腹中空”[1]177之花瓶式人物,《佛度有緣》[1]117、《春節(jié)廟祭偶感》[1]133批判無誠拜佛、唯祈保佑之虛情假義,《嘆宋江》[1]95揭露江湖狹隘義氣、愚昧盲從之丑陋行徑,《嘆和珅》[1]167諷刺主政好大喜功、官員溜須拍馬之官場腐敗現(xiàn)象,《詠黃鶴樓》[1]29狠批唯利是圖過度包裝、明星大咖多如牛毛之社會亂象,《秦淮河懷古》[1]145借古諷今、刺貪抨腐之無情批判,等等,無不尖銳深刻,切中要害,痛快淋漓,發(fā)人深省。作者憂國憂民、直面人生的鐵肩道義精神,于此歷歷可見,委實難能可貴。
值得一提的是,《詠物》中還常常在一首詩里美刺兼用,從而更易收到褒貶分明、對比強烈的教育效果。如《詠含羞草》[1]109“此物雖小倒知禮,無良應慚活人間”二句,作者由甚不起眼的含羞草受外界刺激時自然攏葉含羞的現(xiàn)象,自然產(chǎn)生對“彬彬有禮”小草的敬仰之情,同時對那些不知禮儀的無恥之徒予以辛辣之嘲諷,頗有警醒力度?!对伖贰非岸滟澝馈爱吷疾o祿位,事主護院終不悔”[1]7的忠誠之犬,后二句諷刺“笑看世間人百態(tài),不如忠犬一聲吠”的忘恩之人,“不如”二字,下得果斷而有力,極寫萬般憤慨之意。《詠廬山》 “云霧縹緲千古廬,萬壑高深瀑布流”高度頌美廬山獨特的自然風光,接著“龍飛鳳舞神仙地,奈何豪杰不容酬”[1]53二句筆鋒徒然一轉,巧用“奈何”之疑問,表達了作者對廬山會議斷送“現(xiàn)代海瑞”彭德懷等一批老革命家政治生命的極“左”路線的憤懣之情,令人扼腕!《詠物》如此美刺兼用,小中見大,愛恨對比,主旨彰顯,睿智若此,可圈可點。
毛澤東生前在《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中說過:“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所以比、興兩法是不能不用的?!北取⑴d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所開創(chuàng)的藝術表現(xiàn)傳統(tǒng),千百年來一直為歷代詩人所運用。劉勰《文心雕龍·比興》云:“詩人比興,觸物圓覽。”朱熹《詩集傳》闡釋比、興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崩钪倜稍疲骸皵⑽镆匝郧橹^之‘賦’,情物盡者也;索物以托情謂之‘比’,情附物者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者也。”(胡寅《斐然集》卷一八《致李叔易書》)以上三位先賢之比、興釋義雖有差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比、興之媒介都離不開“物”。此“物”即天地間日月星辰、風霜雨雪、云霧雷電、山川草木、花鳥蟲魚等自然之物與天氣之象,以及勝地古跡、節(jié)俗風習、物質產(chǎn)品等,詩人們順手拈來,賦予情思,構成意象,交錯醞釀,從而營造意境,抒發(fā)心靈,感染讀者。《詠物》作者十分自如廣泛地運用了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靈活多樣,意蘊深厚,別具風采,新人耳目。從目錄中我們便可窺見所涉物象之廣,如:木棉花、雪、狗、彌陀寺、葛洪廟、鳥、昆侖山、廬山、莫愁湖、龜、曇花、黃鶴樓、長江、長城、黃河、荷花、百花、杉樹、垂柳、風箏、金桂花、中秋、七夕、西北狼、瘦西湖、桃、山茶花、酒泉、星星、雪蓮花、年桔、鴛鴦、燕子、駱駝、含羞草、蒲公英、蘭草、鵝卵石、烏鴉、武昌魚、秦淮河、枸杞、大公雞、圓明園、蚯蚓、浮萍、富貴竹、泥鰍、無字碑、新茶等,如此眾多的物象,一經(jīng)爛熟于心的作者為其所用,化而為詩,便釀成了一首首比興精當、內(nèi)蘊深刻的詩篇。限于篇幅,詩歌比、興之美僅各舉一例論之。
如用“比”之佳例《詠雪蓮花》:“雪域高原石從生,不慕艷嬌不爭春。甘受極寒凝真氣,只為蒼生送福音?!盵1]91首句從“雪”“高”“石”三方面(當然還有風雨雷電的嚴厲考驗)寫雪蓮生長環(huán)境之極度惡劣,次句表雪蓮堅守寂寞不爭春的謙遜品格,第三句補充首句再敘雪蓮忍受極寒而儲蓄天地真氣的艱苦積累之意志,末句頌雪蓮為民造福的奉獻精神。詩人采用借喻手法,借托雪蓮的形象與精神來比喻象征像雪蓮一樣具有不畏艱辛、埋頭苦干、甘于寂寞、樂于奉獻的人。如此托物比人的借喻手法,在《詠物》中俯拾皆是,且無不生動形象而意蘊雅厚、耐人尋味。
如用“興”之佳例《品新茶》:“壺中鼎沸任翻騰,嫩綠浮香沁心神。恬靜始知茗滋味,莫讓喧囂誤余生?!盵1]195此詩由眼前燒煮綠茶而見其任意翻騰之情狀及其沁心之茶香起興,繼而感發(fā)恬靜品茶、從容享受美味的悠閑情懷,最終發(fā)出遠離喧囂、歡度余生的由衷感嘆。全詩觸物起興,興發(fā)情生,自然氤氳出一種淡泊寧靜、茶香怡神的清幽閑雅的優(yōu)美意境。此詩象外韻遠,禪意深厚,耐人咀嚼,回味無窮,可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詠物》多數(shù)詩或比或興,比興靈活,借物抒懷,以情應物,情物渾然,天人合一,意象清新,意境優(yōu)美,無疑是比興詩的上乘之作。
為了適應讀圖新時代的閱讀需要,以及有利于讀者加深對《詠物》詩的理解與把握,此著特意聘請專業(yè)畫家對每一首詩都配一幅切近詩意的形象插圖,且編排科學合理,左圖右詩,讀詩看圖,看圖想詩,詩圖相映,詩意易見。此外,每一首詩還附有文學評論家數(shù)十字或百余字的精評之“微言微語”,提綱挈領,揭示要義,既有助于理解詩歌之意蘊,又有利于增進悅讀之快感。此外,書首還列入一篇總論《詠物》全詩的具有導讀性質的評論文字,書尾也附錄三篇賞析《詠物》部分詩作的文章,給讀者以賞析的示范作用?!对佄铩返牟鍒D、微評、導讀、賞析,十分用心而周詳,體現(xiàn)了本書對于讀者親切溫馨的人文關懷,理當點贊。
綜上所述,《詠物》承繼我國“詩言志”(《尚書·堯典》)與“詩緣情”(陸機《文賦》)的兩大傳統(tǒng),遵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白居易《與元九書》)的文學主張,本著“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所撰東林書院楹聯(lián))的文化自覺與家國情懷,以其情理皆佳的真誠抒發(fā)、美刺俱擅的愛憎立場、比興兼善的表現(xiàn)手法、畫論相諧的人文關懷,向社會傾情奉獻了一部接地氣、內(nèi)容豐、啟迪廣、文風正的思想有高度、哲理有深度、情感有溫度、胸襟有氣度的詩歌杰作,委實是新時期舊體詩創(chuàng)作園地含露綻放的一株別具神韻與風采的奇葩,也是一部老少咸宜、官民皆適的不可多得的詩教讀本。然而,金無足赤,書無完書,就《詠物》百首七絕觀之,若以平仄格律衡量之,有部分詩作是不合舊體詩規(guī)范的。但作詩以情志為主,以意氣為要,有時寧可為情而損韻,也不因韻而失情。唐以前的古詩是不講格律的,唐代及后世的一些大家也常有因情而損韻之現(xiàn)象。所以,我們大可不必詬病于《詠物》,稱其為七言古絕可也。當然,倘若作者能在重情尚意的基礎上兼顧韻律,那樣則更佳也。
作者說得好:“幕謝仍當編新曲,不負多彩好光陰”[1]201(《春夜自勉》),“惟有文章千古事,點墨成金續(xù)春秋”[1]199(《偶感》)。他致仕未久,體康筆健,心靜時裕,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他定能夠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美更利于世人之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