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芳
(廈門市中醫(yī)院,福建 廈門 361000)
心血管疾病在中老年群體中多發(fā)[1],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的加劇,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shù)不斷增加[2],并給家庭經(jīng)濟、社會帶來了較大的負擔。心血管疾病類型多且病情比較復雜,患者在治療期間存在較大的護理風險,如墜床、跌倒等,會導致護理人員的護理難度加大和增加工作量[3]。故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治療期間應積極預防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本文對護理風險評估及預防管理在心血管內科患者中的實施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將2018 年7 月至2019 年6 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心血管內科患者104 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例數(shù)相同的兩組。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經(jīng)相關檢查確診為心血管疾??;(2)所有患者的意識清楚、可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3)住院時間超過4 周的患者。
排除標準:(1)存在顱腦外傷、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2)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或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3)存在視聽覺障礙的患者。
對照組(n=52):男性患者30 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52-70 歲,年齡平均值(63.55±2.18)歲;疾病類型:冠心病21 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6 例,風濕性心臟病7 例,心絞痛5 例,心力衰竭3 例。
觀察組(n=52):男性患者32 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53-71 歲,年齡平均值(63.62±2.22)歲;疾病類型:冠心病20 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5 例,風濕性心臟病8 例,心絞痛6 例,心力衰竭3 例。
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存在均衡性(P>0.05)。
1.2.1 對照組 常規(guī)心血管內科護理。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入院指導、生命體征監(jiān)測、用藥指導、飲食指導等基礎服務,針對患者的原發(fā)病遵醫(yī)囑加強病情控制。
1.2.2 觀察組 護理風險評估及預防管理。(1)護理風險評估:護理人員結合患者的年齡、疾病類型、病情等對臨床護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綜合評估,如應用《住院患者患者墜床跌倒危險因素評估量表》評估患者墜床跌倒風險,明確高危人群,根據(jù)風險等級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另外心血管內科患者由于疾病、家庭以及健康知識認知水平低等因素的影響,會降低依從性,導致意外事件的發(fā)生。護士長應根據(jù)住院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個體化的風險預防管理方案。(2)預防管理措施:①加強病房安全防護管理。護理人員定期對病房的安全防護措施是否齊全、完好性進行全面檢查,將存在問題的安全防護措施逐一排查并及時進行處理。在衛(wèi)生間、走廊設置扶手并將“防摔”、“防滑”標識粘貼在顯眼處,放置防滑墊于衛(wèi)生間、開水房、病房門口,確保地面干燥清潔、無積水。合理擺放病房內的物品,放置在患者易接觸的位置并固定,減少室內的障礙物;病床安裝床欄,叮囑患者緩慢坐起,避免因低血壓而出現(xiàn)跌倒事件。②增加病房巡視次數(shù):在巡視期間,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觀察,并及時詢問患者是否需要幫助,避免患者獨自活動,叮囑患者在有相關需求時及時通知陪護人員或護理人員,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針對臥床時間長的患者,定時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并予以透明敷貼。③加強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對患者加強疾病、風險識別及預防方法等方面的宣教,發(fā)放相關宣傳資料,增強患者及其陪護人員的安全意識,促使患者積極參與到風險護理中;將呼叫器的正確使用方法告知患者,叮囑陪護人員在離開前先告知護理人員;根據(jù)患者的心理特點實施針對性的疏導,穩(wěn)定患者的心理情緒,促使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配合臨床操作。對患者加強用藥指導,遵醫(yī)囑合理用藥,在用藥后觀察是否出現(xiàn)不良反應,一旦出現(xiàn)則立即實施對癥處理。④強化培訓和加強儀器設備管理:定期對科室內護理人員進行專業(yè)技能、護理管理制度、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培訓,要求護理人員能夠熟練、正確使用相關儀器設備,減少工作失誤情況的發(fā)生??剖覂韧晟撇嵤﹥x器設備管理制度,以保證儀器設備的良好性能。⑤建立健全護理管理責任制:對科室內護理人員進行分組,匿名選出小組長,組長定期檢查本組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完成情況,并收集患者反饋的護理人員工作信息,糾正護理人員存在的不足,要求其立即改進;在科室內實施獎懲制度,促使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提升,不斷提升自身護理服務質量。
(1)計算兩組患者的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
(2)兩組患者在出院前1d 填寫科室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從護理人員的服務態(tài)度、技術水平、心血管內科治療措施落實情況、安全管理等方面進行評估,問卷總分為100 分,<75 分表示不滿意,75-84分為一般,85-94 分、95-100 分依次表示基本滿意、十分滿意。護理滿意度=(十分滿意例數(shù)+基本滿意例數(shù))/52 例×100%。
將臨床資料錄入到SPSS 21.0 統(tǒng)計軟件中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的形式表示,進行卡方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明顯比對照組數(shù)據(jù)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所示。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相較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顯著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 所示。
表1 比較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n(%)]
表2 比較兩組的護理滿意度[n(%)]
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進展迅速等特點[4],此類患者的年齡一般較大,且多合并基礎疾病,治療期間的護理風險較大,容易因生理機能下降、心律失?;蛩幬锊涣挤磻仍蚨霈F(xiàn)風險事件[5],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危及其生命安全,還會導致醫(yī)療糾紛增加。因此在心血管內科患者治療期間應積極預防護理風險的發(fā)生。
本次研究中,護理人員先全面評估心血管內科患者護理中潛在的風險,有助于根據(jù)風險類型、風險等級制定科學的預防性管理方案,再預見性地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能有效預防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通過加強病房安全防護管理能夠有效規(guī)避護理不安全因素,減少跌倒、摔傷、墜床等意外事件的發(fā)生;增加巡視次數(shù)可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觀察,滿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6],避免患者因獨自行動而出現(xiàn)意外事件;加強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相關知識認知水平和安全意識,緩解其負面情緒,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7];強化培訓和加強儀器設備管理一方面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優(yōu)質服務,另一方面可保證儀器設備的性能,減少工作差錯的發(fā)生;建立健全護理管理責任制有助于護理人員責任心、工作積極性的提高。
本文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低,且護理滿意度更高,提示護理風險評估及預防管理的實施可有效防范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對于患者康復有利,故獲得了較高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實施護理風險評估及預防管理能夠降低心血管內科患者的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護理效果令人滿意,適合推廣應用在臨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