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露
邊境線上,一所學校就是一個哨所。位于祖國“南大門”廣西憑祥市的友誼鎮(zhèn)隘口村隘口小學,始建于1889 年,距離中越邊境不到1 千米,通往越南的中越國際鐵路、高速公路分別在其前后穿行而過。這個師生只有5 人的“袖珍小學”雖小,但設(shè)施齊全,讀書聲、歡笑聲不斷。
9 月28 日周一升旗儀式后,孩子們奔回教室端坐,期待已久的“換裝”課馬上開始——他們的溫叔叔又來了,今天他要變身“老師”。
講臺上的“溫老師”戴著安全帽、穿著藍色工裝,上面都有鮮艷國旗。“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為什么我們的衣服、帽子,還有包里都有國旗嗎?”他問道。
小朋友們坐得筆直,眼睛里寫滿好奇。
“因為我們在邊境上巡線,以前碰到別國巡邏員,他們看見我們的國旗,就知道我們是中國人,國旗是我們的護身符,祖國是我們最堅強的后盾……”
9 月28 日,隘口小學舉行國慶前的升旗儀式 馬華斌/攝
溫叔叔是南方電網(wǎng)廣西崇左憑祥供電局國旗巡線班的班長溫賢文。中秋、國慶準備到了,他帶著班員來看望孩子們,送來圖書、文具等禮物,還帶來一堂特別的愛國主題教育課。
行走在供電線路下的供電人,怎么會走進課堂,和孩子們打成一片?
原來,國旗巡線班常年在邊境線上巡視,不但對邊境線上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還負責周圍村屯、學校等的電力供應,自然就與隘口小學熟稔起來。加上溫賢文曾在老家任5 年的代課老師,對這所特殊的學校和孩子更有著特別的感情,除了工作以外,還會抽時間到學校給孩子們上上課。
據(jù)校長鐘紹智介紹,隨著邊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口搬遷、學生數(shù)量下降,曾經(jīng)有300多人的學校,現(xiàn)在只有2 名老師和3 名來自困難家庭的二年級學生。
溫叔叔在給孩子們講五星紅旗的由來 馬華斌/攝
隘口小學的孩子們在認真地畫“我和國旗” 馬華斌/攝
近年來,國家出臺穩(wěn)邊固邊等相關(guān)政策,憑祥市隘口小學等距邊境線0~3 千米的學校都保留了下來,承擔育人及“哨所”的重任。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黨委、政府及有關(guān)部門積極落實國家政策,確保一座座“哨所”教學硬件齊備,基礎(chǔ)設(shè)施完善,為邊境兒童健康成長、邊民安居樂業(yè)保駕護航。
崇左憑祥供電局在2018 年完成了隘口村農(nóng)村電網(wǎng)改造升級工程,提高了邊境地區(qū)供電質(zhì)量,還密切跟進邊境小學的用電情況?!拔覀儗W校除了數(shù)學、語文這兩門主科,音樂等課程是通過市里的‘云課堂’完成的,如果用電有問題,就會影響學生上課,也會影響飯?zhí)米鲲?。”鐘紹智說,“一直以來,國旗巡線班只要巡視線路都會過來幫我們檢查電線、電器,遇到暴雨停電這些情況,也都是第一時間趕到?!?/p>
國旗巡線班帶來的生動的用電科普課和主題教育課,擴展、豐富了邊境學生的課程及知識構(gòu)成。在隘口小學任教18 年的老師潘文學認為,國旗巡線班“老師”用寓教于樂、互動性強的實驗給孩子們科普,打開學生近距離接觸科學的大門,這是目前老師欠缺、而學生急需的教學方式。
鐘紹智說:“國旗巡線班還通過自身工作經(jīng)歷和正能量,引導孩子們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是非常好的榜樣。”
像這一次溫賢文“換裝”成老師,用國旗巡線班的親身經(jīng)歷講述國旗的意義,讓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并用彩色筆畫出自己與國旗的故事,在潛移默化中根植愛國基因。
性格內(nèi)向的黨子浩,剛?cè)雽W時一言不發(fā),如今打開內(nèi)心,展露同齡孩子無憂無慮的笑容。他非常喜歡這些“換裝”老師:“叔叔、哥哥們有時當‘醫(yī)生’幫我我們修電器,有時當‘老師’‘科學家’,給我們講故事、做試驗,我以后也想像他們一樣能干。”
在學校的精心教育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三個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成績穩(wěn)步提升,排名全市前列,數(shù)學平均分位列全市第二,語文居第八。
在中越邊境上,火車疾馳而過的鳴笛聲,以及校園里的歡笑聲、讀書聲,構(gòu)成了祖國南疆沿邊經(jīng)久不衰的和諧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