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教育”的教育模式逐漸被人們關注,但是學者們對網絡教育有著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我國現(xiàn)階段所實施的網絡教學,屬于改革的初期或者說是起步階段,雖然小有成績,但是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而如何應對這些問題,提高網絡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是當前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1]。尤其是新冠疫情出現(xiàn)以后,網絡教學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各地高校為保障學生的日常學習,紛紛采取了“停課不停學”的網絡教學方式。在居家隔離的在線教學過程之中,家長變成班主任、老師也“轉行”變成了主播。網絡課程是教師、學習者、媒體教材和網絡學習環(huán)境四方持續(xù)地相互作用的過程與內容的總和[2]。與傳統(tǒng)線下教育不同的是,由于不在同一個現(xiàn)實的教室場域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實時地掌握學生的聽課狀況,而學生的學習情況完全由自身情況決定,自身的自控能力、家中的學習環(huán)境等因素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極大的影響。另外,經過查閱有關網絡教育教學相關文獻我們發(fā)現(xiàn),“互聯(lián)網+教育”雖然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仍存在著網絡延遲、地域差異等較為顯著的問題。同時很多文獻反映,學生們對待網絡教學并不十分“感冒,對網絡課程的接受能力并不樂觀。據(jù)此,本項研究基于疫情期間網絡教學的現(xiàn)實背景,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全國各地大學生的網絡課程教學認知行為進行調查,以便深入認識疫情期間網絡教學的現(xiàn)狀及不足,從而為改善及提升網絡教學效果進行探索性研究。
本項調查前后編制了兩份不同的《疫情期間大學生網絡課程教學行為認知調查研究》。在文獻調查的基礎上,我們主要針對學生對于網絡教學的態(tài)度以及對網絡教學主體(教師)的評價進行了調查內容設計。具體包括:(1)對網絡課程教學所用的軟件和平臺的認知;(2)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的比較;(3)網絡課程的學習效率和積極性;(4)對網絡課程教學的建議。兩份問卷時間間隔一個多月。第一次問卷由于絕大多數(shù)學校并未開學,因此這份問卷主要是為了獲取各地大學生對于網絡教學的看法;第二份問卷則主要針對于已經開學一個月左右的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第一次問卷調查為第二次問卷調查起到鋪墊、對比的作用。兩次調查結果的比較也可以反映出學生在進行網絡教學前后對其看法和態(tài)度的變化。由于兩次調查均為認知與態(tài)度調查,所以依據(jù)不同的問題分別設計了部分十分制和百分制的題項,分值越大表明態(tài)度越正向。調查問卷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通過問卷星平臺進行發(fā)放。
第一份問卷,調查時間為2020年2月11日—2020年3月3日,對21 個省份、四個直轄市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到218 份有效問卷。第二份問卷,調查時間為2020年3月27日—2020年4月7日,對17 個省份、四個直轄市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到141份有效答卷。
(1)對疫情的整體看法。在調查對象中,1 人為確認感染,1 人為隔離觀察,其余216 人均未觸及。調查中顯示,人們主要是通過微博、微信、網絡新聞、電視廣播、政府宣傳和親友告知等方式來了解有關疫情的相關情況。對于收到的有關疫情信息,人們認為大多數(shù)可信(均值6.9);自身預測會被感染的可能性較?。ň?.89);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沒有被疫情影響,29.36%的人受疫情影響非常大,高達106 人表示受疫情影響較大。另外各地針對疫情采取的措施也多獲得了調查對象的好評(均值7.21)。
(2)對于高?!巴Un不停學”的看法。調查對象普遍認為高校采取“停課不停學”的做法有利于促進”互聯(lián)網+教育“的快速發(fā)展,比例占到71.1%;高達199 人(91.28%)表示愿意配合高校開展網絡課程教學。
(3)對網絡應用平臺的了解情況與看法。有27.52%的人未聽說過中國大學MOOC 等教育資源類APP。158 人了解過這些資源,占比72.48%。而且在這158 人之中,80.38% 的人用過這類APP,19.62%未用過。對于釘釘直播、騰訊課堂等直播平臺了解的人數(shù)也比較多,所占比例達到77.52%。除了這類主要用于工作學習的軟件外,人們還舉例出了抖音、騰訊直播等用于娛樂同時可以兼顧用于學習的軟件。對于直播時給老師送禮物的現(xiàn)象,有12 人贊同直播過程中給老師刷禮物,有85 人(39%)保持中立態(tài)度,絕大多數(shù)人表示不贊同。對于高校通過網絡監(jiān)督學生課堂學習情況的做法,49.28%的人表示了中立態(tài)度,38.07%人贊同課堂監(jiān)督,另外還有12.84%的人不贊同,且表示對這一做法會感到不自在。
(4)對于網絡信息技術的看法。調查對象大多數(shù)對網絡課程有了解,只有16.97%的人對網絡課程并不了解。在了解的人中有41.99%人在使用著在線課程。人們對于網絡信息技術總體看好,且認為網絡信息技術會以一個較快的速度發(fā)展。同時,他們認為網絡信息技術會對在線課程教學產生較為積極的促進作用。這些積極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可以改變一貫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有利于加強教師在教學中主導作用,有利于提高學生在課堂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等幾個方面,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學生對網絡信息技術的看法
(5)對傳統(tǒng)線下教育和網絡在線教育的看法。網絡在線教育少不了硬件配備,但是由于這次疫情的突發(fā)性,部分人回家可能并未將電腦或平板帶回家,或是有些人家庭的經濟條件不允許而缺乏相關設備。對于這樣的情況,多數(shù)人認為國家應準備好應急物資以供使用,盡量滿足學生進行網絡學習的最低要求。對于傳統(tǒng)線下教育與網絡在線教育,有116 人(53.21%)表示二者都喜歡,91人(41.74%)較為喜歡傳統(tǒng)線下教育,僅有11(5.05%)人只喜歡網絡在線教育。對于網絡教學,僅有6.42%的人認為現(xiàn)階段網絡教學已經非常完美,大多數(shù)人覺著網絡教學需要改善很多,具體包括增加娛樂資源(包括有助于師生交流,培養(yǎng)感情的小游戲、科技視頻、益智游戲等)、對資源實行全面共享等。
(1)對所處地疫情的認知。一個多月后,人們對于疫情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明顯的轉變,由最初的恐慌過渡到逐步穩(wěn)定狀態(tài)。在所調查的141 位人員中,僅有5.67%的調查對象認為所居地疫情仍處于嚴重狀態(tài),其余地方有45.39%的人認為疫情情況為一般,有48.94%的人認為不嚴重;有70.21%的地區(qū)已解除疫情檢測點,還有29.79%并未解除。相比于第一次問卷調查中的疫情情況可以看出,各地疫情在這一個多月的抗疫努力中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2)對傳統(tǒng)線下教育和網絡線上教育的看法。在經歷了一個多月的網絡課程學習后,大學生對網絡線上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與傳統(tǒng)線下教育相比,學生們更喜歡傳統(tǒng)線下教育與網絡線上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這類人占到了72%。除此之外,4.8% 的人更看好網絡線上教育,23.2%的人更看好傳統(tǒng)線下教育??傊c第一次問卷調查結果相比,僅喜愛傳統(tǒng)線下教育與線上教育的比例都下降,而喜歡線上和線下教育相結合的比例明顯提高。
(3)網絡課程學習時使用的硬件設施和軟件。在第一份問卷中因為人們并未開始進行網絡課程學習,直播平臺的信息都是從網上獲取而來,而這種情況在第二次問卷中并未出現(xiàn)。這說明在學生們經歷過一個多月的網絡課程學習后,對直播平臺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在被調查的125 位學生中,有120 位學生所在的學校采取了網絡課程教學,占總人數(shù)的96%。在這120 位學生中,70.83%的教師采用的是“直播+點播”的教學方式,25%的教師采用的是直播的方式進行教學,僅有4.17%的教師采用的是點播的教學方式。大學生在家進行網絡學習使用的工具分別是電腦(50.4%)、手機(45.6%),或是手機電腦二者相結合,還有極少數(shù)人使用平板。經過了一個多月的網絡課程學習,有37.6%的學生喜歡騰訊課堂平臺,28%的學生喜歡釘釘直播平臺,21.6%的學生喜歡QQ 直播平臺。除此之外,有一小部分學生喜歡騰訊會議直播平臺等。
(4)課程作業(yè)及對網絡課程的評價情況。學生認為,老師給學生布置的課后作業(yè)相對屬于正常作業(yè)量(百分制,均值58.13)。關于對待網絡課程的態(tài)度,學生中51.67% 的人表示為一般,10.83%的人表示為很積極,25%的人表示為積極,10%的學生表示不積極,2.50%的學生表示很不積極。與傳統(tǒng)的在學校進行課堂教學對比,他們的上網課學習效率普遍不高。在這120 位調查對象中,僅有6 人表示上網課學習效率高效,39 人表示上網課的效率與在學校學習時相差不大,高達75 人表示學習效率低下。不僅如此,調查結果還顯示,有82.50%的學生曾抱怨過上網課不好,30.30%的人多次抱怨。最終,學生對網絡課程教學的總體看法偏向于中立,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學生對課后作業(yè)及網絡課程的看法
網絡的快速發(fā)展,使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它,而這次疫情也更加凸顯了網絡的重要性。人們宅在家中,信息的獲取、日常的消遣,甚至生活的各方各面,都需要在網絡的加持下才可以進行。換言之,網絡加速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而教育就是其中首先被沖擊、被轉變的重要領域,“互聯(lián)網+教育”正在突破傳統(tǒng)線下教育的束縛加速落地。在這次疫情之下,全國各地高校雖然全都延遲開學,但是都不約而同地采取網絡教學措施,這對于老師和學生來說無疑都是一次大挑戰(zhàn),但也是我國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機遇?;诰W絡資源的交互式教學模式規(guī)避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教師“教”為中心的單向教學弊端,轉為以學生“學”為中心,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具有更強的靈活性和便利性,更適合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有效互動和及時反饋[3]。這種新方式需要我們去適應,去探索。當前大學生學習網絡課程的積極性不高、學習動機不純、缺乏網絡學習的經驗和技能等,很容易產生網絡學習不適應、效果低下的狀況[4]。究其原因,網絡資源的單調性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例如,在錄播的課程教學中,因為沒有真實感,學生比線下教學更容易產生疲倦感,更容易走神與分心。
相較于中小學,大學教學由于其學科知識錯綜復雜,加之大學老師教學風格的大相庭徑,學生的培養(yǎng)方案不同,完全相符的課程較少,因此大學的網絡教學方式適合以直播為主,以點播為輔。這就需要教師使用直播軟件進行教學,但是同時也意味著教師在課下要付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備課。據(jù)學生反饋,教師以點播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再用直播的方式對學生答疑解惑,可以達到高效學習的作用。中國大學慕課由于不收費獲得了人們的一致好評,平臺內的優(yōu)質資源也較多,因此建議大學生們要好好地利用這些優(yōu)質資源,來提高自己的視野和知識水平。
開展多媒體網絡教育,教師要起主導地位[5]。雖說學生自身努力很重要,但是教師的教學方式、風格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仍然極其重要。毫不夸張地說,一個教師的教學風格會影響著學生對于這門學科、課程的興趣和投入度。但是高校教師所研究、掌握的高深知識如何高質量地傳播出去,的確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在網絡課程教學中,由于老師不熟悉直播平臺的使用,且不能與學生面對面地進行互動,就無法真實了解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和課下學習效率。因此遇到這種情況時,教師可以嘗試改變自身的教學風格,從而來促進學生的學習。當前網絡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高校網絡教育發(fā)展正處在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高校教師需要積極主動地接受網絡教學,自覺接受網絡培訓,能夠根據(jù)自身的學科專業(yè)情況做出切實有效的調整來提高網絡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這既是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所在,也是高校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的根本所在[6]。
雖然網絡課程教學對于絕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是第一次經歷,是新鮮事,但是經過一個多月的網絡課程學習,學生對于網絡線上教育正向態(tài)度反而呈微小下降趨勢,對傳統(tǒng)線下教育的正向態(tài)度也有明顯下降,而傳統(tǒng)線上教育和網絡線下教育二者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見表3)。
表3 線下教育和線上教育的對比分析
傳統(tǒng)線下教育受到學生喜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可以和老師面對面地進行交流學習,有利于加深記憶和理解。而那些推崇線上教育的原因主要有學習自由、約束更小等。兩者優(yōu)點相結合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彌補各自的不足,因而備受人們喜歡。未來這種教育方式也一定會成為我國教育的普遍性模式。但是要想結合并發(fā)揮兩者的優(yōu)點,網絡課程教育所需要的硬件設施必不可少。各地大學生在寒假期間陸續(xù)收到學校實行網絡線上教學的通知時,剛開始積極性很大,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必須面臨一系列的現(xiàn)實問題。一些學生因家中沒有無線網,因此只能用手機流量來進行網絡學習;更有部分學生家中沒有信號,只能到處尋找有信號的地方進行學習。網上報道出了一些這樣的事例,例如“初三老師一傘一手機在風雨的路燈下為初三學生解答疑惑”“研一學生帶妹妹離村兩里搭棚學習”“每天需步行三十分鐘到零下三度的山上學習的斯朗巴珍”“父親陪女兒深夜村部蹭網”等等,處在這種窘境下的老師和學生肯定不在少數(shù)。雖然相信在日后5G 網絡的加持下,網絡教育的硬軟件開發(fā)將會更好、更快、更強大,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網絡教育資源建設仍然道路漫長。另外,教師和學生作為雙主體,在網絡教育中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協(xié)調。教師與學生在這種模式下就像歌詞與曲譜一樣,在逐步適應網絡教育的過程中不斷開發(fā)各自的潛能,相互配合并最終調和成一部優(yōu)美的主旋律。
在疫情的應急教育模式下,我們的網絡教育短時間內發(fā)展迅速,大量的網絡課程在各大平臺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雖然長相喜人但也出現(xiàn)了野蠻生長的勢頭。在很多高校,網絡課程與在線教學成為必須完成的任務,網絡教學被簡單化和快餐化,而質量被忽視,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重視。在兩次調查問卷結果中也可以看出,高校要在加強網絡技術建設、降低網絡技術費用、提升資源共享互動的同時,加強對網絡課程制度的管理。具體來說,要對資源進行細致劃分,提高網絡課程的門檻并進行標準認定,而不是是一味地追求網上課程的數(shù)量與比例。即,在注重數(shù)量的同時不能忽視質量,只有做到數(shù)量與質量并重,才能夠充分發(fā)揮網絡教育的優(yōu)勢,為我國全民終身學習提供良好的服務平臺,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人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