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xù)性姿勢知覺性頭暈(persistent postural perceptual dizziness, PPPD)是2014年前庭疾病國際分類委員會經過充分討論之后,將恐懼性姿勢性眩暈(phobic postural vertigo, PPV)和慢性主觀性頭暈(chronic subjective dizziness, CSD)、空間運動不適綜合征(space-motion discomfort,SMD)、視覺性眩暈(visual vertigo, VV)等相關疾病整合而成的一個全新的臨床綜合征[1]。PPPD病人多繼發(fā)于周圍性或中樞性前庭疾病癥狀消退之后,也可見于外傷、驚嚇等應激事件,病人多具有焦慮特質或傾向。一旦發(fā)作性眩暈、昏沉、共濟失調等急性前庭癥狀消退,出現持續(xù)存在的非旋轉性眩暈、頭暈,伴隨大多數時間里有不穩(wěn)定感、直立位或與方向無關的主被動運動,或暴露于運動視覺刺激、復雜視覺刺激可明顯使上述癥狀惡化,不能由其他疾病做出更好解釋時,應考慮病人的PPPD診斷成立。源于PPPD的前身性疾病PPV、CSD的特點,病人兼有焦慮或抑郁情緒者臨床非常多見,臨床藥物研究發(fā)現,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 )對于PPPD有較好療效,且無效或無明顯療效時改用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erotonin and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 SNRI)治療也常有較好療效[2-3]。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均為2016年9月—2017年12月我院腦病科(神經內科)門診和眩暈門診病人。隨訪期為治療結束后3個月,最后1例病人隨訪結束時間為2018年3月31日。本研究已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同意。
1.2 入組標準、排除標準及退出條件 入組標準:符合2014年前庭疾病國際分類委員制定的PPPD診斷標準;年齡≥18歲;神經-耳科查體無活動性疾病、頭暈非軀體性原因;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病病人;酒精或藥物依賴,自殺傾向;認知能力下降及有嚴重的心、腦、腎、肺、血液等系統(tǒng)性疾病者。退出試驗條件:自愿退出;不能耐受藥物副作用,出現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不能繼續(xù)治療者;其他研究者認為不宜繼續(xù)進行治療觀察的情況。
1.3 篩選流程
1.3.1 初步篩選 ①所有臨床癥狀及體征符合PPPD標準[4];由專業(yè)的神經科、精神科主治或以上職稱的醫(yī)師各1名進行神經科和精神科查體,嚴把入組篩選關,合格病人行試驗前眩暈障礙評定量表(DHI)、醫(y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S)評分;②符合肝陽上亢證型的辨證標準,參照《中醫(yī)內科學》第7版制定的肝陽上亢證型標準;③頭CT或核磁共振(MRI)影像學檢查及基礎血液化驗檢查,除外器質性或復發(fā)的軀體疾病,如后循環(huán)腦梗死、顱腦外傷急性期、重度貧血、凝血障礙性疾病等。④完成上述①②③步驟后,病人按照順序,隨機入組。
1.3.2 HADS、DHI評分及中醫(yī)證候積分記錄 PPPD病人多有較明顯的焦慮抑郁情緒或癥狀,臨床發(fā)現PPPD偏焦慮癥狀較重的病人,肝陽上亢證型者居多。HADS、DHI 是PPPD研究領域比較經典的評分工具,簡單易行、可信度高,為國內外多個試驗所采用[5-7]。HADS的焦慮指數或抑郁指數≥8或焦慮指數與抑郁指數之和≥12,可認定病人有較明顯的焦慮抑郁情緒。DHI量表從整體上主觀評估頭暈癥狀的輕重程度,有3個子指數,總指數范圍1~100,DHI-P指數范圍0~28,提示癥狀與軀體相關;DHI-E指數范圍0~36,多與抑郁有關;DHF-P指數范圍0~36,多與焦慮因素有關。DHI總分值0~30分為輕度異常,31~60分為中度異常>60分重度異常多病情嚴重,有跌倒風險。中醫(yī)證候積分評定標準,由中醫(yī)師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 版制定中醫(yī)癥狀評分表[8]。眩暈、頭痛、急躁、易怒按有無及輕、中、重程度分為 4 個等級,分別計為 0 分、2 分、4 分、6 分;口干、口苦、舌紅且苔黃、脈弦按有無及輕、中、重程度分為 4個等級,分別計為 0 分、1 分、2分、3 分。HADS、DHI評分及中醫(yī)證候積分記錄的時間節(jié)點為基線、第1個月末、第2個月末、第3個月末。
1.4 藥物治療方案、停藥標準及合并疾病治療用藥 本試驗顆粒劑由我院顆粒藥房提供。對照組僅予鹽酸帕羅西汀治療,治療組予鹽酸帕羅西汀聯合天麻鉤藤飲治療。
1.4.1 鹽酸帕羅西汀 即鹽酸帕羅西汀(浙江華海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每片20 mg),口服起始劑量20 mg ,每日1次,早餐時頓服,1周后療效不佳者可每周加量1次,10 mg,最大劑量40 mg,每日1次,不能耐受20 mg劑量者,考慮退出研究。
1.4.2 中藥顆粒劑 天麻鉤藤飲組方:天麻10 g,勾藤15 g,炒杜仲12 g,石決明 30 g,川牛膝 12 g,桑寄生 20 g,焦山梔9 g,炒黃芩 12 g,益母草 9 g,夜交藤 15 g,茯苓15 g。每日 1 劑,水煎服,分兩次服用,4周為 1 個療程。隨證加減:目赤口苦者加丹皮、夏枯草;脅痛者加郁金、川楝子;失眠者酌加柏子仁、酸棗仁、生龍齒。
2.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本研究入組80例病人,每組40例,實際有74例完成試驗全過程,其中治療組39例,對照組35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及伴隨疾病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注:兩組各項比較,P>0.05
2.2 兩組HADS、DHI及中醫(yī)證候評分試驗結果分析 兩組治療前后組內及組間治療后HADS、DHI、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鹽酸帕羅西汀聯合天麻鉤藤飲顆粒治療臨床療效優(yōu)于單一鹽酸帕羅西汀治療。詳見表2。
表2 兩組HADS、DHI及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s) 分
與本組基線比較,1)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2)P<0.05
2.3 藥物用量與藥物不良反應 鹽酸帕羅西汀的不良反應較多,少數情況需要中斷藥物治療,本試驗過程中治療組1例因視物模糊而退出試驗,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6%;對照組4例因不能耐受副作用而退出本試驗,其中惡心2例,厭食1例,白細胞減少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1.4%。至試驗全部結束,隨訪結果示治療組復發(fā)2例,復發(fā)率5.1%;對照組復發(fā)3例,復發(fā)率8.6%。提示治療組不但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且鹽酸帕羅西汀的用量較少、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復發(fā)率也低。治療組鹽酸帕羅西汀用量20 mg/d的病人有20例;用量30 mg/d有18例,均未見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應用40 mg/d用量1例并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對照組鹽酸帕羅西汀用量20 mg/d有14例,其中1例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30 mg/d有17例,其中2例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40 mg/d有4例,其中1例發(fā)生了藥物不良反應。
PPPD病人多繼發(fā)于急性周圍性或中樞性前庭疾病,也可見于外傷、驚嚇等伴有應激事件等較少見情況[9]。前庭神經元炎、梅尼埃病、偏頭痛性眩暈、良性位置性眩暈等前庭或神經-耳科疾病之后,出現持續(xù)存在的非旋轉性眩暈、頭暈,伴隨大多數時間有不穩(wěn)定感,直立位或與方向無關的主被動運動或暴露于運動視覺刺激、復雜視覺刺激可明顯使上述癥狀惡化,不能由其他疾病做出更好解釋時,應考慮病人的PPPD診斷成立。PPPD的病理機制雖不十分清楚,但前庭功能障礙、焦慮與強迫人格是產生PPPD的兩個重要兩個致病因素[10]。臨床實踐也發(fā)現,非旋轉性眩暈、頭暈是PPPD病人核心的癥狀。國外多個研究發(fā)現PPPD病人HADS焦慮抑郁評分、DHI頭暈程度評分明顯高于正常人,隨著病情好轉,病人評分明顯降低[11]。作為與神經、精神、耳科等多學科密切相關的臨床綜合征,PPPD病人的精神、心理治療非常重要。經過多個臨床試驗研究證實,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 )、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被多個研究證明能有效改善慢性頭暈癥狀、緩解所伴有的焦慮抑郁情緒[12]。其他類別的抗抑郁藥物則效果不明顯。常用的SSRI藥物有鹽酸舍曲林、西酞普蘭、氟西汀、鹽酸帕羅西汀等。其中,研究發(fā)現鹽酸帕羅西汀對于伴有焦慮癥狀和睡眠障礙的抑郁癥、驚恐障礙、社交恐怖社交焦慮癥的尤為適宜,有較好的耐受性[13-15],故本研究采用鹽酸帕羅西汀作為PPPD的基礎治療藥物。需要指出的是:PPPD的藥物治療療程一般為8~12周,多數學者認為治療有效時應堅持藥物治療1年以上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減少復發(fā)可能[16-17]。
中醫(yī)學很早就認識到頭暈、眩暈等癥狀與肝的功能關系密切,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指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其中,掉:搖也,即肢體的震顫動搖;眩:眼目昏花之癥;風,即以動搖、眩暈、抽搐為其主要表現的“內風”疾病?!夺t(yī)學入門》云“動于肝,多眩暈頭風,眼目瞤動昏澀,耳輪瘙癢,脅肋脹痛,左癱右瘓,麻木蜷跛奇證,名曰風痰”。肝與人的情志密切相關,古人也多有論述。如肝主疏泄,性喜條達,具有舒展、升發(fā)的生理功能,它與人體氣機的升降與調節(jié)有密切關系。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舒暢,升降有序,氣血和平;如果肝氣抑郁,悶悶不樂,多疑善慮,咽中作梗,甚至沉悶欲哭,女子就會月經不調,男子就會發(fā)生肝病。肝氣過于亢奮,則出現急躁易怒,失眠多夢,頭暈目眩等癥。肝陽上亢又稱肝陽上逆,屬本虛標實證,多因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陽亢逆無所制,氣火上擾。癥見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腰膝酸軟,口苦咽干,舌紅,脈細數等,治宜平肝潛陽,滋陰降火。PPPD病人多具有較明顯的焦慮抑郁情緒,頭暈、頭脹常見,血壓、睡眠障礙多見,中醫(yī)四診所見屬肝陽上亢證型病人居多,常伴有急躁易怒,眩暈,夜寐不安,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或弦長,治宜平肝熄風,清熱瀉火安神定志,故本研究采用天麻鉤藤飲作為輔助治療中藥湯劑。天麻鉤藤飲出自胡光慈《中醫(y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本方適應證型為肝陽上亢,風陽上擾者,自臨床應用以來,對于屬肝陽上亢癥型者,臨證治療眩暈、中風均有較好療效[18-20]。該方藥物組成為天麻、鉤藤、石決明、梔子、 黃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等藥物均有平肝熄風之效,用以為君;山梔、黃芩清熱瀉火,使肝經不致偏亢,是為臣藥;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補益肝腎;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俱為佐使藥。現代藥理學認為,天麻素可調節(jié)大腦皮質興奮與抑制過程,產生鎮(zhèn)靜、安眠作用,故能有效改善病人的眩暈、多夢易醒等臨床癥狀。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兩種治療方法均能有效改善病人臨床癥狀和評分,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中藥與西藥聯用比單純西藥治療具有更好的效果,治療組病人依從性好、副作用少、癥狀評分下降速度明顯??赡芘c聯用中藥后有效減少西藥用量,從而減輕藥物不良反應等有關。由于本研究藥物治療時間較短,順利完成試驗研究的病人中,無論治療組還是對照組,仍有一定的復發(fā)率,提示PPPD的治療時間應超過3個月才有可能減少復發(fā),是否輔助中藥后還能有效縮短治療療程、減少復發(fā)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采用西藥聯合中藥的模式治療PPPD病人依從性好、藥物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