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孜霞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也在穩(wěn)步增長,社會中對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偏向于要求多元化、綜合性的屬性。不僅需要具備專業(yè)知識和實踐能力,同時更加關注從個人道德和修養(yǎng)上作為人才選拔的標準。在兒童時期,是人良好習慣和道德品行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對日后的發(fā)展起到?jīng)Q定性的關鍵作用。如果將兒童的美育與德育相互融合,就會產(chǎn)生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師應該樹立德育教育意識,積極構建“立德樹人”的課堂活動,實現(xiàn)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小學美術;德育教育;高效課堂;構建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35-0166-02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lso growing steadily.The demand for talents in the society is gradually inclined to the diversified and comprehensive attributes.Not only need to hav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bility,but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personal morality and cultivation as the standard of talent selection.In childhood,it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people to develop good habits and moral conduct,which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If children's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are integrated with each other,it will produce the educational effect of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and getting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Therefore,teachers should establish the awareness of moral education,actively construct the classroom activities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so as to realize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words】Primary school fine arts;Moral education;Efficient classroom;Construction methods
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一直認為美術學科對學生成長的支持性作用不大,從而忽視對學生美育的培養(yǎng)。綜合素質要求學生全面發(fā)展,綜合提升各項基本能力。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美育教育工作,還要實現(xiàn)德育教育的全學科融入?,F(xiàn)如今,如何利用好小學美術教學的優(yōu)勢,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進而實現(xiàn)德育的有效融合,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是廣大小學美術老師亟待關注的問題。教師應該重視德育與美術之間的學科聯(lián)系,積極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育課堂,實現(xiàn)德育思想的有效融入。
1.美術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在小學發(fā)展的階段,人們通過掌握文化知識來豐富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通過美術教育提升對美的認同感,通過德育教育成為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人,培養(yǎng)自己正確的人生觀。新課標對教學標準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工作,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了出來。美術一直以來都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如何利用美術教育多樣化的學科優(yōu)勢,從不同層面體現(xiàn)出德育教育的滲透性,將德育的教育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所以,在小學美術的教學過程中,融入德育教學元素是非常有必要的。
2.小學美術的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1)融合策略模糊
德育的教學特點與美術學科的教學模式不同,德育教學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播,而美術則具有豐富性、趣味性強的活動特點。二者之間存在著根本上的差異。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美術老師不能很好的將德育教學思想融入進美術的教學課堂之中。由于學科之間較大的差異性,導致無法巧妙掌握德育教學技巧,在授課中存在生硬、刻板的銜接,沒有將所學習的美術知識巧妙地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并沒有合適地教學設計和方案協(xié)調二者之間的關系,無法發(fā)揮美術學科的教學優(yōu)勢,無法產(chǎn)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2)美術教師自身認識不足
教師作為課堂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中起到了促進和導向性作用。一堂課程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生的接受程度。由于美術學科的專業(yè)性比較強,整體授課形式側重于藝術性。這就導致美術老師的專業(yè)技能很少能與德育產(chǎn)生聯(lián)系,老師無法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時,學校對德育的教育也不夠重視,存在缺失,沒有從根本上全面推進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這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教育問題。
3.小學美術滲透德育教育對策研究
(1)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滲透德育
新課標要求要重視小學美術的教學工作,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構建多樣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開放性、趣味性、創(chuàng)造性的環(huán)境中進行美術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的天性和美育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诖隧椧螅處熢谶M行美術課程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必須以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與學生資源為基礎,結合新課標要求設立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活動場景,使學生沉浸在美術課堂之中。讓學生愛上創(chuàng)作,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靈感。在學生創(chuàng)作、學習的過程中,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作為背景補充融入進美術課堂,讓學生對此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不僅提升了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還油然而生出一種愛國之情,實現(xiàn)了德育的價值。
例如,在帶領學生認識學習“風箏”的制作方法時,就可以向學生補充風箏的起源和歷史,以及風箏的發(fā)展變化過程?,F(xiàn)如今,風箏作為廣受喜愛的物品,其實在中國已經(jīng)擁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了。風箏起源于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木制成的,稱為“木鳶”。世界上最早的風箏距今已有兩千四百多年了。隨著東漢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風箏的材料也得以升級,由最初的“木”替換成了“紙”,稱之為“紙鳶”。在古代,風箏不僅可以作為閑情雅致時的消遣游戲之物,還具有實際作用。漢朝大將軍韓信利用風箏的特征進行測量,梁武帝甚至想利用風箏進行信息的傳送等等。通過向學生科普這些有關風箏的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背景,讓他們對風箏的理解和認識更加深刻,在進行自我創(chuàng)作時也更有動力。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和動手實踐的技能,注重對孩子想象力的引導和培養(yǎng)。同時讓學生了解更深刻的文化知識和歷史背景,更能夠拓展孩子的知識面,激發(fā)孩子的愛國之情,體現(xiàn)了德育的滲透作用。
(2)注重學生情感能力的培養(yǎng)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心智發(fā)展也不夠成熟,需要老師進行積極正向的引導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德育的滲透作用是需要長期的不斷引導,達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美術老師在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過程中,適當滲透德育情感教育,注重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和熏陶,引導他們明確自身的發(fā)展方向和成長目標,逐漸成長為一個人格獨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在提升學生藝術能力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疊加德育的教學效果。利用好課程之中的機會點,創(chuàng)造教育契機。找準美術教學與德育的有效結合途徑,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教學目標和任務。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認識我國的畫家人物時,就可以結合他們的事例進行引導教學工作。通過分析他們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和年代,結合人物的特征,判斷他們從畫中抒發(fā)了自己怎樣的精神和氣節(jié)。例如,我國著名的畫家“徐悲鴻”先生,早期在法國留學學習的時候,有一名外國的同學對中國來的徐悲鴻抱有偏見和歧視。針對這個情況,徐悲鴻沒有曲意逢迎的討好別人,而是義正言辭的說:“如果你瞧不起我的國家,那么我們就來打一個賭。從現(xiàn)在開始,我代表我的國家,你代表你的國家。等到畢業(yè)的時候我們再來比較?!贝撕螅毂櫹壬刻炜炭嗑毩?、奮發(fā)圖強、努力鉆研,最終在學術上取得了很高的造詣,令人感到欽佩。通過向學生們介紹這些畫家的愛國精神和高尚的氣節(jié),激發(fā)孩子們對他們的敬仰之情,潛移默化的幫助孩子樹立愛國和堅韌不屈的意識。
(3)在評價機制中體現(xiàn)德育滲透
德育是需要長期的進行熏陶和培養(yǎng)的,短期內很難看到成效。這需要老師持續(xù)的對學生進行關注,對他們的成長過程進行積極的評價,從而實現(xiàn)對學生的隱形引導。在評價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創(chuàng)作作品,還要關注學生通過作品所要傳遞的內心表達。從作品中,看出學生對待生活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這些都是評價需要綜合考察的因素。
通過有效的評價內容,促使他們形成積極履行良好習慣的愿望,能夠主動地用行為準則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還可以采用學生之間的互評模式,讓學生客觀、公正的評價自己和他人。根據(jù)具體情況因勢利導,實現(xiàn)教育意義。著重的通過積極評價的形式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發(fā)展觀念以及良好健康的心理。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是學生人生發(fā)展的重要時刻,實施全學科滲透德育教學的工作刻不容緩。在美術課程中,利用課程優(yōu)勢和學生的興趣點開創(chuàng)德育教育,不僅是新課標的具體要求,也是教學活動“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發(fā)展目標。不僅注重學生美術技能的培養(yǎng)教育,還使得學生樹立了正確的發(fā)展觀念,實現(xiàn)促進他們全面發(fā)展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范解暉.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基礎教育研究,2018(24):12-13
[2]韓梅.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J].中國多媒體與網(wǎng)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8(03):175
[3]崔麗娟.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32(06):37-39
[4]趙繼強,劉建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德育參透[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5(07):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