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凡貞
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主旨就是德育,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教師要在具體形象化的事例中提高學生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能力,要充分發(fā)揮榜樣的激勵啟發(fā)作用,運用激勵性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達到育人效果,家校合作,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他們得以健康快樂的成長。
關鍵詞:小學;德育教學;養(yǎng)成教育;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35-0163-02
【Abstract】The primary school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course is moral education,its purpose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moral character.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moral judgment and behavior choice in concrete and visualized cases,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inspiring examples,and use incentive evaluation to let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happiness of success.Create life situation,achieve the effect of education,home school cooperation,cultivate good behavior habits,so that they can grow up healthy and happy.
【Keywords】Primary school;Moral education;Formative education;Effective way
“德育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毙W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關鍵期,在小孩子時代已經(jīng)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時候,自然可以減少許多問題?!吧魇紕t善終”,這是必然的結(jié)果。由此可見,德育教育是為人的終身成長奠定良好基礎的教育。
1.榜樣引導是德育教學的有效途徑
(1)立足課堂:運用教育資源
道德源于生活,也需融入生活。 教育資源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正確運用"榜樣教育"的案例,方能使課堂教學更有意義。榜樣教育要引導學生從身邊具體、可感的人物中選擇效仿對象,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學習《災害無情人有情》這一主題時,我開展了《災害背景下的榜樣教育》的主題活動,學生課前調(diào)查了許多令人感動的榜樣人物,例如,在汶川地震發(fā)生后,國家領導人就在現(xiàn)場,有他在,全國人民都放心;許許多多的武警官兵在行動;醫(yī)務工作者在行動,他們克服重重困難搶救傷員;全國人民在行動,而這些不斷涌現(xiàn)的榜樣及其產(chǎn)生的力量,正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希望所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是我們?nèi)褡鍖W習的榜樣!
當危難來臨的關鍵時刻,在榜樣的帶動下,總是迸發(fā)出,一種頑強拼搏、勇于奉獻的精神。許許多多的普通人表現(xiàn)出了令人敬佩的勇氣和擔當。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演繹著一個又一個平凡又動人的故事。于是在活動中,讓孩子們向這些迎難而上,勇于擔當,守護安寧,用自己寶貴的生命去呵護百姓生命的平凡英雄學習,讓他們了解體悟,將是他們一生的財富。
(2)指導生活:榜樣指引前行
從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去捕捉鮮活的課堂資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nèi)化為學生的道德信仰,外化為學生的自覺意識和實際行動,從而達成知行合一。
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國,榜樣更是層出不窮,從維護祖國統(tǒng)一、抵御外來侵略,以天下為己任的仁人志士,到前仆后繼,保衛(wèi)祖國的民族英雄;從文學大家到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巨匠……他們?yōu)槊褡濉樯鐣龀龅耐怀鲐暙I,成為一代代中國人學習的榜樣,還有學生們課前通過微信推文、每日新聞、今日頭條等搜集到的榜樣故事,中高年級學生都能從中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學習榜樣的精神品質(zhì)。對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關注榜樣教育的育人效果起到了很好地推動作用。
2.運用鼓勵性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有效的評價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起著促進作用,教師在教學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目標的達成,更應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能力的培養(yǎng)。針對孩子的點滴進步,我們要以欣賞的態(tài)度來對待。及時的鼓勵是非常有效的,因此,我注重學生的行為習慣,樹立榜樣,在班級中形成競爭氛圍,讓學生通過競賽看到自己的閃光之處,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給予學生正確、恰當?shù)谋頁P。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賞識孩子。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孩子都希望能受到表揚。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在學生回答問題時,眼睛注視著他們,以一種期待的眼神鼓勵他們大膽發(fā)言。要注意及時的給予表揚、鼓勵,哪怕是豎起你的一個拇指,一句夸獎的話、一朵小紅花,都會使他們感受到老師是公平的、親切的,使他們能夠全面認識和評價自我,從而增強信心,鼓起上進的勇氣,同時更激發(fā)了他們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的興趣。
道德與法治課應該讓學生展示學習的成果,體會學習的成功喜悅,才會有效地促進學生道德認知的發(fā)展。我們要努力轉(zhuǎn)變觀念,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學生才能夠在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中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才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真誠地表露自己的感情,為學生的道德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這就是德育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3.創(chuàng)設情境,達到德育教學的育人效果
(1)利用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真實情景
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利用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正在發(fā)生的事件設計教學活動,可以寓教于樂。在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展現(xiàn)教學內(nèi)容情境或收集與內(nèi)容相關的實物、圖片或照片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進行“保護環(huán)境 人人有責,保護環(huán)境,就是保護我們?nèi)祟悺钡牡掠逃?。如,《給垃圾分類》,我與學生共同收集了許多垃圾實物或圖片:果皮、紙屑、廢舊電池、過期藥品、碎玻璃、垃圾袋、碎磚頭等等。要求學生給垃圾分類。此活動目的在于學生操作時必須同時思考哪些垃圾有毒有害的,哪些是可回收利用的,擺放、移動學具,給垃圾正確分類。孩子們積極表達自己對各種垃圾分類的不同意見,和老師一起思考、討論。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體驗和感悟,在體驗感悟中又發(fā)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覺悟。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愛護環(huán)境的優(yōu)良品質(zhì),達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2)模擬場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學會關愛他人
學生思維和智力的啟動,無不被問題所誘發(fā),沒有問題就沒有緊張的思維活動。在學習活動中,將學生置于問題情境中,促使學生不斷思索,不斷嘗試解決新的問題,從而真正主動地獲取新的體驗。如,二年級《幫幫殘疾人》讓學生用單手穿衣,蒙眼走路等活動引導學生體驗角色,讓學生走近殘疾人的世界,創(chuàng)設相應的環(huán)境氣氛和教學情境,喚起了學生對殘疾人的關注,深刻地體驗到了殘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諸多不便,殘疾人為達到目的較常人更多的付出,也增進了對殘疾人的尊重和關愛。學生感受到在他們看來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殘疾人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從而深深地體會到了殘疾人生活的困難。使學生學會關愛他人,也是德育教學的有效途徑。
4.家校合作是德育教學的有效途徑
(1)營造輕松愉快家庭氛圍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獨立性逐漸增加,心智不斷成熟。再加上孩子進入學校后,學生的學習負擔使他們處在一種緊張的學習“壓力場”內(nèi)。如果回到家中,父母仍然時刻不停地提出學習任務,必然使子女處在一種煩燥的心理狀態(tài),引發(fā)子女與父母間的沖突。在對子女的教育問題上,過分重視子女的學習問題,為之發(fā)生沖突的大有人在,因而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適當轉(zhuǎn)換談話主題,父母要學會傾聽,變“獨白式”的說服教育為父母子女間的對話交流,共談心扉。父母尊重子女的獨立人格,尊重孩子的成人感,使子女愿意把自己在學習、生活、交友中遇到的困難傾訴給父母,這對于減輕子女們的心理焦慮、維護他們自身心理健康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
(2)密切家校聯(lián)系,健全家教機制
學校每學期都舉行家長開放日,各個班級在開放日期間邀請十幾名有代表性的學生家長到學校里來聽課,觀看孩子在課堂上、在課間活動中的有關表現(xiàn),對學校的情況進行研究分析,提出意見和建議,以幫助學校和教師改進工作。同時,我們還進行優(yōu)秀家長事跡報告會、家長讀書征文等活動,有針對性地對家長進行了系列化教育,推廣家教科學知識。針對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時代家庭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學校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會,面向家庭,以更新家庭教育觀念為重點,在家長中巡回舉辦家庭知識報告會,廣泛宣傳家庭教育的科學理念和正確知識。在全校學生中組織開展了“孝心教育”、“當家一日”、“一幫一獻愛心”等活動,教育引導廣大家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為子女在家庭實踐德育提供機會和條件。
教育是一門藝術,只有走進學生心靈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老師要用真情和愛心來關愛感化學生,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愛的滋潤,知識的澆灌,讓每一個孩子在知識的海洋里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李云會.教育研究與教師成長[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