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平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開始越來越成熟,對于萬事萬物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同時,學生對于外界的評價敏感性也更加的明顯,而此時,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延遲評價機制就顯現(xiàn)出其獨特的優(yōu)勢。本文就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延遲評價的意義和策略,從選擇適當時機、選擇合適評價內容、建立日常機制和使用現(xiàn)代化設備等方面,進行了簡單的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策略;延遲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35-0075-02
【Abstract】At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students' think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mature,thinking about everything is also gradually deepening,at the same time,students' evaluation sensitivity to the outside world is more obvious,and at this time,in th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the delayed evaluation mechanism shows its unique advantages.In this paper,the significance and strategy of delayed evaluation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a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choosing appropriate time,selecting appropriate evaluation content,establishing daily mechanism and using modern equipment.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y;Delayed evaluation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教師的肯定有著極大的期望,若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過低,則容易讓學生處于低落的狀態(tài),對于學生是不利的,而所謂延遲評價,則是通過鼓勵或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暢所欲言,在這種思考過程中,理解出正確的答案,最后教師再給出恰如其分的評價或者小結。這樣的方式無論是對于學生還是教師而言,都是可以降低其心理壓力,促進其教學效率的有效教學方法。
1.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延遲評價的意義
由于延遲評價是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學生的期待心理,將評價的時間調整到了教師覺得合適的位置,給學生留下了足夠的思考空間,延遲評價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的意味是非常明顯的。基于這樣的狀況,延遲評價從動機出發(fā),具有著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的能力,它關注了學生的差異性,給予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延遲評價,對于創(chuàng)設適宜的課堂氣氛有著良好作用,教師不會像即時評價一樣,追著學生不放,讓學生產生壓力,延遲評價給予了學生足夠的自由。而最后,則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上有著良好的表現(xiàn),教師的評價還沒下來,學生就可以進行更多的探索,束縛的條條框框就越少,對于學生而言是極好的。
2.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延遲評價的策略
(1)選擇適當?shù)难舆t評價時機,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在小學數(shù)學的課堂上,基于學生的思維還不成熟和數(shù)學科目相對較難的特點,學生在數(shù)學課堂上的回答總是或多或少的會帶有一定的誤差性,而此時教師若是直接的進行批評,對于學生的學習效率而言,是不利的。同時,在這個批評中,也讓學生的思維發(fā)散性遭到了一定的打擊,對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不小的傷害。而延遲評價則很好的規(guī)避了這一缺陷,值得注意的是,想要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課堂中更好的使用延遲評價,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選擇適當?shù)难舆t評價時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的課本中,有這樣一題,“現(xiàn)有一長方體ABCD-EFGH,該長方體的貼近底面一側為邊長5m的正方形,高為3m,現(xiàn)有一只小蟲子多多,在A處,同時有另一只小蟲子胖胖在F處。問題:一是多多要去找胖胖的最短爬行路程為多少?二是若胖胖在G處,那么多多需要的最短爬行路程為多少?”在這道題中,不難看出第一問,對于學生而言是較為簡單的,只需要從A直接爬過去F就行了,相信大部分同學都是會的,而最重要的則是第二問。在第一問中,教師就不應該選擇延遲評價,因為題目的難度還沒有達到讓學生可以發(fā)散思維的地步,基本上都是直接就可以得出答案,延遲評價是沒有必要的,而第二問則不同,第二問答案是多樣化的,學生的解題思維容易被帶偏,有的學生可能會說“AE+EG”,有的則可能會說“AB+BG”等等,而教師應該做的就是延遲評價,充分的讓學生們進行討論,受到他人的啟示,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
(2)建立班級延遲評價日常機制,讓延遲評價常態(tài)化。在小學數(shù)學的課堂教學中,延遲評價的意義是非常巨大的,值得教師根據(jù)具體情況,積極的使用,因為延遲評價在時間上的特性,是對于學生而言極好的一種思考上的補充,試想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直接思考某個問題,部分學生的反應定然是不太情愿的,而若是基于某個具體的題后評價機制上,則完全不同了,這時,學生會想到思考之后教師還會進行評價,對于思考問題也會變得更加上心。所以,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jù)具體的班級狀況,建立起一定的班級延遲評價機制,將延遲評價常態(tài)化,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和學習效率的提高。
例如,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乘法口訣表的重要性,自不必再贅述,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乘法口訣的教學時,就可以將延遲評價很好的加入其中。一般情況下,學生都會在教師處背誦乘法口訣表,在當時對于學生而言,可謂是一種不太良好的體驗,畢竟要面對“兇神惡煞”的老師,所以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從簡單的“1×1=1、1×2=2、…”等開始著手,讓學生開始背誦,并且不做出評價,然后讓學生在背誦這些簡單口訣的過程中,提出自己所得到的規(guī)律或啟示,在接下來更難“7×8=56、8×8=64…”等背誦中使用,同時最好再對學生學習乘法口訣表進行打上等級,這樣的做法,將延遲評價機制融入到了長時間的數(shù)學課堂中,對于學生而言有著極好的督促作用。
(3)選擇合適的延遲評價內容,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氣氛。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不難看出,不是對于所有的狀況,延遲評價都能夠適用,延遲評價對于某些具有明顯答案的問題就不是一種良好的評價方式。延遲評價相對于其他評價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會過早的抓住學生的錯誤進行結論性的批評,而是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之下,基于對老師信任的情況下,產生對于問題的自我性思考或啟示,也可以說延遲性評價是一種師生互動的過程。所以,在小學數(shù)學的課堂上,選擇合適的延遲性評價內容,創(chuàng)設出適宜的學習氛圍,是非常重要的。
(4)正確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在社會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對于教育領域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中,基于數(shù)學科目的課程特殊性,多媒體設備也是逐步走進了課堂,促進了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和理解能力。而就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的延遲評價的應用,加入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的元素,對于教師的教學而言,更是有著奇效。
例如,在數(shù)學課堂上,教師在進行延遲評價的教學時,若是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合理的使用多媒體設備,對于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有益的,因為這樣的教學方法既可以讓課堂有趣化,也能增強學生的思維發(fā)散性。教師在進行幾何知識講解時,現(xiàn)有一長方形紙片ABCD,先沿著BD進行對折,再繞一定點D進行折疊,使得點A落在線BD上的E處,折痕定位DG,若AB=4,BC=3,求AG的長度為多少?在這一題中,對于部分空間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是困難的,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和同學們一起,將圖形的來龍去脈都一一在屏幕上直觀立體的展示出來,再讓學生來回答問題。然后有同學“設AG=x”然后GB=(4-x),再根據(jù)BE=2,最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出x=1.5,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給出好的評價,但依舊有所保留,以此來促進其他同學的積極性,根據(jù)多媒體屏幕上的圖形,相信大部分同學都能夠很好的進行解答。這樣多次反復的進行練習,將多媒體與延遲評價相結合,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有著極大幫助。
3.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延遲評價的使用,無論是對于教師還是學生都是好事情,值得廣大教師群體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同時,就延遲評價在數(shù)學課堂中的運用而言,它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氣氛以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創(chuàng)造能力,而最重要的是,延遲評價在尊重學生個性,關注學生的差異性方面,有著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
參考文獻
[1]何開平.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小學數(shù)學教學評價的改進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2):81-83
[2]沈曉麗,唐笑敏.混合式評價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與策略[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41(1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