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健
一
當我們不再以靜觀而是采用動勢的觀點,我們建筑討論的重點進入到了建筑的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系之中,不再被關在建筑形式的整體性之外。建筑設計是否可以從“之間”出發(fā),從事物之間涌動的“無”,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有”?如果“無中生有”有可能實現(xiàn),那么我們的創(chuàng)作將不再被禁錮在既定的本有之上,而是依附于正在發(fā)生的事物之中。帶著這種期望,筆者在2018—2019 學年的國美建筑畢設班教學上,與8 位學生一同,試圖探入縫隙之間、混沌之境,尋找一條異類之路。
一般我們討論一座建筑物時,我們首先把它稱呼為一個整體,比如某某醫(yī)院、學校、博物館等等。我們經常把它描述為單個或多個體量以某種方式的組合,或稱建筑是由局部組合成的整體。也就是,在大部分時間,不管是古希臘的神廟,還是現(xiàn)代建筑,我們都把建筑看作是實體。而近代的具有“時代精神”的建筑大都以擁有連續(xù)復雜形態(tài)的建筑為代表。它們代表著新自由主義經濟的繁榮,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此類標志性建筑把建筑作為一個景觀物件的觀點推到了極致。我們這個時代被西方主導的文化使我們更多的關注實體,特別是當代的消費型文化更是要“眼見為實”,以外部的景觀來刺激消費,以技術的規(guī)訓來促進形式的實際生產。在建筑本體上,我們關注的是實體的元素:墻、柱、梁、樓板、樓梯等。我們的建筑通過實體的結構支撐起來,我們使用的建造材料也是實體的材料,我們已經習慣以“有”的概念來認知和定義事物,促使我們把“無”看作是“沒有”,把“無”看作是烏有與虛無。道德經里有一段精彩的關于“有”與“無”、實與空的描述:“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崩献又赋霰邔嶓w中的“無”可以用于盛水,房子中的“無”可以用于住人,所以實體的“有”可以創(chuàng)造“利”,也就是可能性與趨勢,比如墻體屋頂圍合起來,創(chuàng)造可用的空間—“無”,以供使用。在這里,老子“無”的用處,它是一種“無用之用”,也是一種“有”。同時老子也沒有否定“有”,認為它是創(chuàng)造“無”的條件。“有無相生”,它們是辯證的存在。
“無”不代表著“沒有”,“之間”也不代表著“空虛”,恰恰相反的,“無”中的空間存在著一種充盈。伯格森就曾經指出,“無”就是包羅萬象,“無”就是“全有”。這個說法頗有東方哲理的意味,因為我們的中文詞語“東西”,意指從東到西,中間什么也沒說,但它涵蓋了所有的一切。東與西代表著相反的兩極,它們之間的張力蘊含著萬物,“無中生有”。我們無法想象烏有,因為我們僅僅是用一個實體來去代替被去除的實體。伯格森舉過一個例子,當我們看著一個黑色的桌子,并稱“這張桌子不是白顏色”的時候,我們“烏有化”了白色,但我們并沒有創(chuàng)造了“無”,而是肯定了“非白”—“黑”的存在。所以,在另一個角度來說,“無”是另一種實在。它由另外的一種或多種實在來體現(xiàn),通過它,我們擁有了一種“無中生有”的能力。自然界中的事物并不是一個連續(xù)的實體,它是由體塊、碎片、斷層等分裂體組成,其中參著縫隙。正是縫隙產生了差異,而差異成為了生成的動力。
在建筑中,我們看到的“無”是從“有”的局部建構起來的。我們把注意力從建筑的實體轉移到了其組成部分之間“無”的縫隙,就像粘土脫離了大地之后擁有了其獨立的塑造力,我們關注獨立的、斷裂的、碎片的、無定形的個體,并且它們之間通過一種彼此促成的力量聯(lián)系在一起。它們的組合不為達到某種特定的目的或形式,而它們之間的磁力則把它們引導到幽深的某處。我們需要指出此種“之間化”不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part-to-whole-relationship],它是部分與部分的關系。從局部到整體、或從整體到局部的關系里,當我們把整體確定時我們己經判定了終極答案,指出了事物與形式的終極意義,而“之間化”并不定義,它尋找。通過“之間化”的設計,我們撲捉建筑部分之間的變化的、不停涌現(xiàn)的空間規(guī)律。我們習慣把建筑看做是一個連續(xù)的實體,“之間化”打破了形式的連續(xù)性,轉向關注部分之間組合的勢態(tài)。
二
分體論[Mereology]是當今數(shù)學科學的一個熱門話題。它所研究的是部分與部分的關系[Parthood],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關于部分的理論,分體論在古希臘時就早有研究?!安糠帧钡墓畔ED語是μερο?,Mereo 就是“部分”的意思。它主要指的是一種空間關系。分體論作為一個哲學理論在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中世紀經院哲學家那里都有研究。在近現(xiàn)代,萊布尼茨、布倫塔諾、胡塞爾也研究了這樣一個理論。而將其作為一個邏輯的形式理論而提出的是波蘭邏輯學家與數(shù)學家萊夫涅夫斯基[Stanistaw Le?niswski]1冉思偉撰,〈分體空間邏輯及其哲學分析:部分與整體的空間關系〉,載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4年,第6期,第80-81頁。。歐式幾何的“整體大于部分”指的就是分體論中的空間關系。部分- 整體關系在建筑界里有悠久的歷史,但這個觀點在當代逐漸的淡化。當代的建造設計強調整體性,特別是這個在連續(xù)曲面當?shù)赖臅r代,我們會忽視部分的作用。在傳統(tǒng)的部分- 整體的關系,部分不能夠脫離整體而單獨存在,也就是說,部分不具有自主性。就如歐式幾何,整體與部分是處于一種等級關系(圖1)。然而,新的分體論設計觀點提出,部分與部分具有平等性,它們不是整體的部分,而是部分自己本身。所以,它強調自下而上的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系。2Retsin.Gilles,Discrete Assembly and Digital Materials in Architecture,FABRICATION|Robotics:Design&Assembling,Volume 1,p.146.美國哲學家列維·布萊恩[Levi Bryan]提出了一種對部分的“民主性”,他成為“物件的民主”。他提出“陌生分體論”的觀點,每個部分本身就是一個整體,不能再被分為其他的部分。3Ibid,.布萊恩的思想源自當今實在論的一個分支—OOO[Object-Oriented-Ontology 以物為導向的本體論)。在這里,筆者不打算展開論述,而主要關注分體論的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傳統(tǒng)的建筑的部分都是整體的降解,部分沒有自主性,都是“非- 陌生分體的”,也就是自上而下的定義。而新的分體論觀點打破了傳統(tǒng)的等級性,使部分與部分處于一種平等的關系,形成集合體[Assemblage](圖2)。
漢學家余蓮從中國的山水中體會到了“之間”的哲理。山水,指的是山與水之間的關系。山,往高處延伸,水,往低處流淌。它們是兩個相反的狀態(tài),“恒常與變化”共生而成的無窮盡的互動。在這了,不再有執(zhí)政管理的主體,不再有個體的觀點來掌管世界,像神一樣的自然地發(fā)展他的計劃……山水代表的事物的兩極使世界有了張力而拓展開來,人并沒有與它分開,人后撤而成為萬象之一,人處在“山”、“水”之間。4朱利安著、卓立譯,《山水之間》,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22頁。之間就是生成,主體在事物的生成之間,不是作為客觀世界的旁觀者,而是在一開始就沉浸在萬物的生成過程之中,與萬物一同成長。余氏指出,歐洲的“風景”[paysage]是被剪裁的“部分”,從大地的“整體”中抽離出來。5同注4。這種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我們在前文已有提及,西方的思想由部分組合為的整體來解析事物的存在。中國的山水不是以組合的邏輯,而是以“配對”的邏輯。6同注4。山與水,高與低,動與靜,虛與實,濃與淡,長與短,中國的虛實相生的生生不息的道理通過對比的關系而產生。組合起來的“存在”是有限的加法,整體無法超越部分加起來的總和。而“配對”式的部分與部分的關系關注于部分之間的張力與不確定性,它是生發(fā)性的,具有無限的潛力與可能性。從形式轉化到形勢,我們從對事物堅硬的實體轉移到了它們之間的柔軟部分,從有形回到了無形與不定形的生發(fā)狀態(tài)。
圖1 整體與部分等級性關系圖(冉思偉著,《分體空間邏輯及其哲學分析:部分與整體的空間關系》。第83頁)
圖2 部分與部分平等關系圖(筆者繪制)
三
畢業(yè)設計課題“之間”把注意力從事物的實體轉移到了其組成部分,探究其之間的縫隙,關注獨立、斷裂、碎片、無定形的個體,并且分析它們之間的一種彼此促成的力量和由此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的我們稱之為建筑的學科。所以本畢業(yè)班認為建筑存在于“之間”[inbetween],不同于一般的從局部到整體的設計,我們把設計懸置于局部與局部之間的不確定的、變化著的、具有生成性的關系之中?!敝g化”的設計不去定義,而是讓學生來尋找建筑部分之間的變化著的、不停涌現(xiàn)的空間韻律。
畢業(yè)設計的課題分為三個部分進行,分別為“之間性”的調研、在場的“之間”、從“無”到“有”的建筑設計。在第一部分,學生們首先針對建筑與外部之間,建筑內部之間,建筑與人之間這三個方向分組做了詳細的調研與案例分析。這一個部分的研究變成了部分之間關系的集合圖書館,等待著成為每個學生的建筑設計中內含的張力。第二部分是針對場地,學生在其中尋找之間性的關系,并以此為出發(fā)點去建立自己的論點。第三部分就是根據(jù)每個人的論點發(fā)展起開的建筑設計。在這個設計階段里,學生不是對建筑整體的形式簡單容易的定義,而是尋找一種復雜與困難的張力,這種張力不僅僅是部分之間的語言式的關聯(lián)性,而是事物之間涌現(xiàn)出來的真實性。
第一部分的調研過程讓學生進行了深入的之間性研究。學生分成了三個小組,分別研究了之間性的三個方向。第一個研究方向為建筑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這組學生把建筑與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歸納為三種狀態(tài):相離、相切、與相交。相離狀態(tài)代表的是建筑與外部環(huán)境沒有關聯(lián)。在相切狀態(tài)中,建筑與外部環(huán)境有共生狀態(tài),即在許多角度看來兩者是和諧共處且互不打擾的。在相交狀態(tài)中,外部環(huán)境與建筑之間產生相互的作用力。第二組同學研究建筑的內部之間。建筑的內在性,是由空間的占據(jù)和其所散發(fā)的張力關系組成,是一種不能被人眼直接感知的建筑關系。學生首先從二維角度分析空間生成的邏輯,再由三維角度具體分析空間操作手法。。建筑內部之間的關系從二維分析的話可以分成平面構成空間和剖面構成空間。平面可以從最基礎的網格體系開始,以埃森曼住宅為代表。正交體系后來又發(fā)展成為均質空間和自由平面。另一種非網格體系主要體現(xiàn)在多樣化空間的置入以及網格的變形—異形空間。剖面構成空間的手法很難用網格體系劃分,我們依照其構成動作的方式,分成:切削、拉伸、變形、穿孔、傾斜等。建筑是一個三維的體量,設計的過程是一個二維和三維不斷進行切換的過程或是通過二維經過運動生成的軌跡。所以一個絕對二維生成空間的方式是不存在的,建筑空間也絕不是簡單的平面和剖面的疊加。建筑內部空間之間的關系有很多種,如空間之間的序列和秩序感,垂直空間之間的流動性,空間之間的模糊感,空間之間的滲透曖昧性,空間之間的公共與私密性的比較,空間之間的隱蔽和顯露及空間之間的內外關系等等。而這些空間之間關系的產生則是由不同的三維空間操作方式形成的。因此對空間操作方式進行初步歸類,分為疊加、消減、嵌套、折疊等類型,來探究不同操作方式所生成的空間之間的某種關系。第三組學生研究建筑與人之間。建筑基本都是與人的行為密切相關的。在建筑與人之間的這一關系維度,從建筑通過空間設計手法、材料運用等方式引導人的流線、事件、狀態(tài)等的角度,從人的需求、事件出發(fā)引導建筑的發(fā)生的角度,以及曖昧地介于兩者之間的角度。第三組學生從時間維度及關系維度試圖探討建筑與人之間的關系,總結歸納了“建筑引導人”“人引導建筑”“人與建筑引導互相轉換”這三種類型下不同建筑與人之間的狀態(tài)。在“建筑引導人”的狀態(tài)下,建筑通過其流線路徑、空間語言、材料運用等手法,引導人在此空間中的狀態(tài)。人作為其體驗者與使用者,跟隨建筑的引導,在既定空間里發(fā)生預期中的事件、體會建筑所帶予的氛圍與空間感受。在此通過建筑設計手法中的進入方式、引導路徑、功能性空間、精神性空間、對人的管制規(guī)訓以及促進人的交流這六個方面,表現(xiàn)建筑對人的不同引導方式。試圖展現(xiàn)主導下的建筑與被引導的人之間的狀態(tài)及過程。在空間解析中以“建筑實體—空間—事件—人”邏輯來闡述處于主導地位的建筑,對在其空間中人引導的這一過程。在“人引導建筑”的狀態(tài)下,根據(jù)人的需求、行為、事件、身體尺度及狀態(tài)的變化,來引導建筑空間語言的形成及材料的選擇。從使用者本身出發(fā)的空間,其空間狀態(tài)更多的由人來選擇與引導其變化。具有可變性與隨機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而其隨機性由人來引導。在此通過人主導建筑空間的創(chuàng)造、根據(jù)人的需求形成空間、及敘事性這三個方面,闡述人從不同角度引導建筑發(fā)生的過程。試圖展現(xiàn)處于主導地位的人與被引導的建筑之間的狀態(tài)及過程。在空間解析中以“人—事件—空間—建筑實體”邏輯來闡述引導與變化的過程。而在“人與建筑引導互相轉換”狀態(tài)中,處于“建筑引導人”與“人引導建筑”的曖昧關系之間,人與建筑引導互相轉換的建筑??臻g語言或流線組織由人的某種行為或理念來主導,但與此同時,其空間又成為限制人或引導人的一種建筑上的語言。抑或是與此相反:建筑空間限定了人的行為與事件,但同時受到時間、社會形態(tài)等因素影響下,其空間或建筑性質發(fā)生了變化以及隨機與意外事件的發(fā)生。這類空間,可以說是人建筑相互引導下的本意與非本意的微妙結合。試圖探討其兩者的關系及相互轉換之間的過程。
畢業(yè)設計的場地定在杭州西湖周邊地區(qū),在這畢設的第二部分學生們對場地進行了詳細的調研。西湖的周邊地區(qū)除了具有特殊的人文地理景觀之外,它還充滿了“之間性”的關系:比如自然環(huán)境與城市之間、世界文化遺產與城市世俗功能之間、到訪游客與當?shù)鼐用裰g、城市與建筑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等等。在其中蘊含著的事物沖突,一種在場的“矛盾性與復雜性”。從西湖的發(fā)展歷史,到自然、城市、建筑、人的相互關系,再到巷道和鄰里的微空間之間,每位學生在場地里面尋找與發(fā)現(xiàn)一種在場的“之間性”,并在這個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立場,以建構一種“之間化”的建筑設計。在此,“之間”不是虛無,它以“無”的創(chuàng)造性產生出“有”的豐富性。學生廖磊與樓櫻研究了杭州城市與西湖自然山水之間的“既模糊清晰的邊界”,嘗試在場地中發(fā)現(xiàn)城市與自然的對話,作為建筑設計的起點(圖3a,b)。學生呂婕容與李姍霓研究城市空間的巷道與縫隙。街巷空間相對于傳統(tǒng)杭州民居石庫門的內向型院落式空間來說,是呈現(xiàn)網格狀布局的空間與空間之間的聯(lián)系紐帶。其空間意義具有多層次及涉及多個方面:交通、交往、日常生活等,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外向型、公共性。在杭州傳統(tǒng)民居的居住模式之下,居民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事件是在巷道的“過渡”空間中發(fā)生的(圖4)。
圖3a 自然與城市之間(廖磊)
圖4 城市的縫隙(李姍霓)
第三部分的設計階段是一個建構部分與部分之間的對話的過程。本組畢設讓學生更關注部分,部分不是作為整體的局部,而視其為自主的、不可分隔的整體。學生黃奇微研究巷道之間的逾界現(xiàn)象(圖5)。她在西湖周邊社區(qū)調研時發(fā)現(xiàn),人可以同時成為“使動者“,形象的構建者以及積極“攪動者”。人的日?;顒拥膱鏊?、休憩、閱讀、飲茶、打麻將、洗衣、做飯都發(fā)生在公共街巷中這是一種將家庭生活外露,為不同人家的交往提供了自然順當?shù)拈_端。黃奇微的畢設試圖探討公共共享作為逾界的一種機制,通過分析街巷中各種逾界的行為和空間存在的形式,以點狀的廚房,面狀的共享客廳(院落)為催化劑,讓人們從私密走向公共。路線串聯(lián)整個系統(tǒng),形成一個新舊循環(huán)的閉環(huán),為當?shù)厣鐓^(qū)鄰里交往重塑一個富有人情味新舊代謝循環(huán)場域,也同時成為一個城市和社區(qū)生活的轉換口。場地目前內部建筑密度高,所存在的開放空間少,所以在僅有的空間中住宅的部分服務性功能空間就會進行共享,比如一些廚房、儲物、淋浴等功能空間的共享,這也是一種逾界的狀態(tài),讓人打破已有的私人界面走向公共空間。正是由于功能性空間的共享使得一部分生活外露,功能空間成為展示生活的舞臺,也促使鄰里之間能夠快速的介入彼此的生活,實現(xiàn)彼此間的親密交往,是一種生活的逾界狀態(tài),也是一種空間、事件交織的狀態(tài)(圖6)。
圖5 鄰里之間的逾界(黃奇微)
圖6 公共街巷形成的新陳代謝場域(黃奇微)
四
畢業(yè)設計相對于其他學期的教學,更需要一種開放性。作為本科建筑教育與日后考研深化或作為職業(yè)建筑師之間的一個重要鏈接,我們提供給學生的僅僅是“部分”,學生在這一隅中,形成集合性的“一”,構成了自己的世界觀?!爸g”的畢業(yè)設計課題打破了建筑的整體性與連續(xù)性,轉向關注部分之間組合的勢態(tài)。它敲開了建筑堅固的外墻,使其閉合之實體得以展開,學生從而也能參與到其部分之間的建構之中。
建筑的教學就是一個之間化的過程,我們無法提供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最終整體答案,因為它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之間,不再追求于事物的內在本質或普遍性質,它不在事物的內外或中間。從學期第一部分的之間空間概念調研,到第二部分的“在場”的之間性分析,我們讓學生沉浸到事物之間,因為建筑師不是站在事物的外部來對其進行觀察與設計,而是參與到其“之間”。道德經第五章提及,“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天地之間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我們在其之間時,我們的主體與客體不再處于對立的狀態(tài),而是與世界同呼吸。建筑設計在此成為了一種部分之間生發(fā)的狀態(tài)。設計從細微的空間出發(fā),從部分的并列之中涌現(xiàn)?!爸g”不僅僅是事物相互的關聯(lián)性,也不是相互指涉的語言系統(tǒng)。它是關乎真實的創(chuàng)造?!爸g化”的設計使建筑從虛構的實體轉變成為真實的虛空,指定一種不確定性,交代一種無法交代,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存在。
圖7 逾界的設計(黃奇微)
作者:黃奇微所屬院校: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系名稱:《逾界·街巷之間》指導老師:黃明健作品材質:實物模型尺寸:1230×450×450mm時間:2019作品闡述:人可以同時成為‘使動者’,形象的構建者以及積極‘攪動者’。人的日?;顒佣及l(fā)生在公共街巷中這是一種將家庭生活外露為不同人家的交往提供了自然順當?shù)拈_端。作品探討的是公共共享作為逾界的一種機制,以點狀的廚房,面狀的共享客廳(院落)為催化劑,讓人們從私密走向公共。路線串聯(lián)整個系統(tǒng),形成一個新舊循環(huán)的閉環(huán),為當?shù)厣鐓^(qū)鄰里交往重塑一個富有人情味新舊代謝循環(huán)場域,也同時成為一個城市和社區(qū)生活的轉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