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菊椒 覃艷芬 李香香
河池市人民醫(yī)院 廣西河池 547000
頸椎前路手術是臨床治療頸椎外傷、退變、病變、畸形的常用手術,是對頸椎后路手術的有利補充,其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術后常并發(fā)咽喉部刺激癥狀,其包含吞咽困難、吞咽疼痛、咽喉部不適等,對患者的早期進食及康復造成了嚴重影響[1]。故我以院治療的頸椎前路手術患者60例為探究對象,探討護理干預對其的效果評價,現(xiàn)結果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治療的頸椎前路手術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30-60歲,平均年齡(46.35±3.42)歲,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常規(guī)護理,對患者實施去枕平臥,頭頸部稍往后仰。心電監(jiān)護、傷口換藥及吸氧等護理措施,嚴密監(jiān)測患者術后生命體征及血氧飽和度情況,同時注意病房內的干凈整潔、定期通風。
系統(tǒng)的護理措施,基于對照組的基礎之上,實施護理工作:(1)術前心理護理:術前講解頸椎手術的相關知識,及時疏導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2)呼吸道準備:若患者吸煙,立即勸導患者戒煙,多飲水、禁食刺激性飲食;若患者伴有呼吸道感染,術前應實施止咳、促排痰及抗感染治療;術前引導患者進行鼻行緩慢呼吸訓練,從而增加患者肺活量。(3)氣管推移訓練:因頸椎前路術中需持續(xù)對側牽拉氣管食道,術前進行氣管推移訓練,可增強患者的頸部移動性及組織順應性,促使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得到降低。(4)體位護理:保持患者仰臥進食及咳嗽,促使患者術后咳痰的排出,術后保持患者去枕仰臥。(5)術后霧化、排痰:因患者術中氣管插管,嚴重損傷患者呼吸道粘膜,術中持續(xù)牽拉頸部組織,術后易造成患者分泌物增加、其痰液堆積,從而引發(fā)或加重患者病情。故對患者實施霧化,幫助患者排除痰液,減輕呼吸道水腫,預防呼吸道感染。(6)指導進食:在術后禁食禁水,6 小時后少量服水,術后48 小時后改為半流質飲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
對比兩組護理效果,評分標準:患者咽部有明顯不適感,咽痛難忍,且痰液咳出困難為4 分;咽喉不適,咽痛伴有異物為3 分;咽喉無疼痛,但仍有異物感為2 分;咽部無疼痛,痰液易咳出為1 分。
采用統(tǒng)計學系統(tǒng)軟件SPSS22.0 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 描述,采取t檢驗,P<0.05 時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兩組患者術后1 周護理效果評分觀察,觀察組舒適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改善越明顯(P<0.05),見表1。
表1:比較兩組患者護理療效評分(±s,分)
組別 n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對照組 30 4.32±0.21 4.01±0.35 3.86±0.61 3.46±0.62 3.16±0.46 2.86±0.25 2.53±0.24觀察組 30 4.03±0.34 3.78±0.16 3.45±0.03 3.06±0.27 2.76±0.42 2.34±0.43 1.83±0.36 t 3.975 3.273 3.677 3.240 3.517 5.726 8.861 P 0.000 0.001 0.000 0.001 0.000 0.000 0.000
頸椎前路術因術中需全麻且氣管插管、持續(xù)牽拉氣管組織,故術后患者體位受限并伴有疼痛,從而不敢深呼吸,導致患者術后出現(xiàn)呼吸道水腫、血腫壓迫氣管、分泌物增多、體內痰液堆積,從而誘發(fā)咽部不適及呼吸困難等癥狀[2]。采用系統(tǒng)的護理措施從術前心理護理、呼吸道準備、氣管推移訓練、體位護理[3]。術后霧化、排痰制度飲食等多方面有效護理及預防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且1 周的氣管推移訓練,可有效刺激患者頸部機械[4]。傾聽患者感受,及時疏導患者的負面情緒,在后期鼓勵并支持患者家屬自行向患者實施氣管推移[5]。同時,依據(jù)患者的是實際情況,循序漸進,盡量保證1天兩次,上下午各1 次,從而有效預防術后并發(fā)癥咽喉部刺激癥的發(fā)生[6]。
本實驗結果表明經(jīng)兩組患者術后1周護理效果評分觀察,觀察組舒適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改善越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有效的護理措施,可有效緩解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咽喉刺激癥狀,且隨著護理時間的加長,可有效促進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減低,其臨床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對頸椎前路術后咽喉部刺激癥狀應用,經(jīng)過系統(tǒng)、有效的護理措施,有效改善患者的咽部不適癥狀,縮短護理時間,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