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重陽
摘 要:兒童社會情緒能力是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特別是情緒情感教育,在我國當前的幼兒園課程建設和學前社會教育實踐中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但由于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復雜性和專門化的心理健康課程開發(fā)對專業(yè)性的要求較高,我國在該領域的自主化課程實踐與研究較為薄弱。引入以培養(yǎng)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特別是應對能力為核心的“比比和朋友”課程,無疑對我國幼兒園課程的引進與開發(fā)和學前社會教育的實踐轉向均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比比和朋友”課程;課程引進;學前社會教育;應對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5-27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2-0069-02
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表現(xiàn)具有情境性、復雜性、內隱性,同一幼兒在不同的場合中或面對不同的社會對象可能表現(xiàn)出不同的社會性發(fā)展水平,因此,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水平的評價或教育評估難度也較高。所以,幼兒社會教育特別是對幼兒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的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的教育也最易受到忽視和低估。美國教育學家Daniel等人針對此提出了“社會情緒學習”的概念,該概念指兒童通過學習了解與掌控自我情緒,從而進一步推己及人,能夠幫助和關心其他同伴,建立起良好的社會人際交往關系,掌握應對情緒和人際問題的過程。[1]
“比比和朋友(Zippy's Friends)”課程正是立足于全體幼兒,被引入我國大陸地區(qū)的首個致力于幼兒心理健康與社會教育的系統(tǒng)性課程。該課程在我國大陸多個地區(qū)已經歷經13年的發(fā)展推廣,無論對我國的幼兒園課程引進與開發(fā),抑或學前幼兒社會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比比和朋友”課程的產生與內涵
“比比和朋友”課程是由國際慈善組織“國際援助者”立足于讓世界大部分幼兒都能享受課程所帶來的積極影響而設計與開發(fā)的。通過在丹麥、加拿大等國的多次試用與改進,最終形成了如今被英國、美國、加拿大以及挪威、印度等數十個國家推廣使用的一套完整課程體系。2006年,該課程由華東師范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首次在中國大陸地區(qū)進行推廣。該課程經歷了在上海、北京、天津的推廣與試行,目前已經在西安完成了第三期為期3年的課程實驗并取得了良好的實施效果,得益于其對幼兒情緒情感以及社會性方面的良好支持效益,“比比和朋友”課程還將在我國進一步推廣。
“比比和朋友”課程立足于培養(yǎng)與激發(fā)幼兒“應對”的能力,使幼兒面對一日生活中將要遭遇的困難與壓力時能夠采取適當的策略與辦法進行調試與解決,從而起到預防幼兒心理問題產生、促進幼兒精神健康、幫助幼兒健康社交等功效?!氨缺群团笥选闭n程以生動的故事統(tǒng)貫始終,結構單元劃分清晰,每個單元都有明確和易于教師把握的主題。通過相互銜接的活動內容,幼兒的主動參與,以及幼兒園區(qū)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與配合,使幼兒反復學習和強化有關情感、溝通、關系、沖突、面對改變、面對新環(huán)境六大應對能力。
目前,已有專門的研究對課程的實施效果進行了檢測與分析。Mishara和Brian等人于2006年對“比比和朋友”課程在丹麥和立陶宛兩地的實施效果進行了評估,評估結果顯示:參與了課程的實驗組兒童比未參與該課程的控制組兒童能夠明顯使用更多的應對策略,并表現(xiàn)出社交技能的顯著提升,并且在立陶宛的實驗中,兒童的外化問題行為與實驗前相比也有所降低。[2]華東師范大學的張婕于2009年也對該課程在我國上海地區(qū)的試行效果分別進行了量化和質性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幼兒維持心理健康的能力都得到了顯著提升,“比比和朋友”課程所獨有的預期目標都在幼兒身上有所實現(xiàn),在上海的施行可行且有效,利于向我國其他地區(qū)繼續(xù)推廣。[3]
二、“比比和朋友”課程的引入對我國幼兒園課程開發(fā)的借鑒意義
(一)借鑒多方協(xié)作的課程開發(fā)模式
“比比和朋友”課程由專門致力于年幼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專家組織“國際援助者”協(xié)同心理學與教育學專業(yè)人員,以及作家、插畫家等綜合學科專家共同開發(fā),在課程的設計和開發(fā)過程中整合了多學科、多領域的專業(yè)資源,以課程設計目標為導向共同參與,從而形成了同時具有趣味性、故事性以及系統(tǒng)性的課程內容。
(二)借鑒有機循環(huán)式的課程培訓模式
“比比與朋友”課程對參培人員具有嚴格的要求,參培人員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教學經驗,還要能夠在3年的項目周期中穩(wěn)定地勝任本園的課程實施工作以及對后續(xù)批次園所課程實施的培訓視導工作。此外,“比比和朋友”課程還為教師提供了可操性很強的實施指引以及嚴格的課程培訓。教師在經過兩天的集中培訓后,便能夠快速上手并實施課程,大大降低了課程從開發(fā)到實施過程的人力和財力資源消耗,提升了效率。同時,加之規(guī)范化的課程實施要求與項目培訓員的定期視導,課程開發(fā)的具體內容又能夠有效地在實踐中得以落實。
(三)轉變“越貴越好”“越火越好”的課程引進觀念
目前,我國部分民辦園或連鎖幼教機構為了吸引生源和增加利潤,出現(xiàn)了扎堆引進“貴課程”“火課程”以及小學化課程的現(xiàn)象。而“比比和朋友”課程注重成本效益,既不需要昂貴或繁雜的教具、學具的支持,也不需要使用高科技的軟件和材料,旨在讓大多數幼兒在課程中得到收益,園所和項目園幼兒的家庭可完全免費參加項目,教師使用一本故事書、幾張卡片就能完成一節(jié)有趣的活動。
(四)兒童參與課程評價促進教師“視域融合”
“比比和朋友”課程填寫回應紙的環(huán)節(jié)有利于促進社會、教師視角與幼兒視角之間的兼顧與融合,從而形成有益的“視域融合”。每一次“比比和朋友”活動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幼兒都會填寫“比比活動回應紙”,同時需要回答兩個問題,即“你喜歡這個活動嗎?”“你在這個活動中的感受如何?”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幼兒能夠進一步識別自己的情感,教師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幼兒,從而更加貼近幼兒視角。[4]
(五)家長參與促成家園教育合力
家長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資源,不僅因為家庭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延伸場所和幼兒學習的主要場所之一,更是因為家長參與課程能夠彌補在幼兒園中因時間資源、人力資源等的限制不便或難以開展活動的不足。
在“比比和朋友”課程中,家長通過為孩子制作“竹節(jié)蟲”、帶孩子去墓地掃墓等活動,能為課程的開展提供材料與資源,為幼兒提供課程和自身成長所需的經驗。每節(jié)活動結束后,幼兒會用自己的“比比活動回應紙”向家長講述自己的新收獲與感受。家長還會在全部課程結束后填寫問卷反映幼兒參與課程后發(fā)生的變化?!氨缺群团笥选闭n程充分調動了家長資源參與到課程實施與評價的過程當中,促成了良好的家園合作。
三、“比比和朋友”課程的引入對我國學前社會教育實踐的轉向作用
(一)從“干預”到“預防”
“比比和朋友”課程以提升幼兒的應對能力為目標,有利于改變我國心理健康領域長期以來對心理健康問題幼兒進行教育干預的單向思維,從源頭上控制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Merrrell等人于2007年提出學校社會教育的三角預防模型,指出目前數量最多、最常見也是最典型的社會情緒干預卻都面向于最頂端5%的問題兒童,但對底層80%需要得到普遍支持的兒童的社會情緒教育卻不足,直接增加了學生發(fā)展成為三角形最頂端部分的可能性,并造成未來個別化教育資源更大的浪費和犧牲。[5]
(二)從“說教”到“體驗”
兒童的生活經驗有限,基于游戲和情境的學習方式以及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使得幼兒園課程的內容只有在保證基礎性、生活化和直接經驗性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被幼兒所接受。[6]我國傳統(tǒng)的社會教育偏重于講道理,注重對幼兒道德認知和行為的說教式塑造,卻使得幼兒因不能切身體會與理解進而無法應用。
“比比和朋友”課程的每節(jié)活動都會用故事創(chuàng)建問題情境,啟發(fā)幼兒思考生活中的類似經歷。通過幼兒間頭腦風暴式的集思廣益與教師意見的融入,最終使得幼兒獲得應對消極情緒的方法,并產生能夠幫助同伴應對或解決問題的策略。之后,又進一步通過模擬問題情境、同伴間表演的活動形式使幼兒的社會情感與認知通過行動表現(xiàn)出來,真正將自身所感、課上所學和實際行動融合起來。教師始終將思考的權利交給幼兒,讓幼兒通過多種方式思考問題情境與應對策略,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通過引導幼兒認識自己的情緒情感,進而認識他人的情緒情感,使得幼兒收獲對待社會情緒的良好態(tài)度以及基本的人際交往技能。
四、結語
如今,雖然越來越多諸如“比比和朋友”的國外優(yōu)質課程正在被引進國內,但與此同時,教授也應該綜合考慮國外優(yōu)秀課程與我國學前教育以及幼兒發(fā)展的實際關系與狀況,而不應局限于盲目引進國外現(xiàn)成的課程方案或內容。課程資源的引進不是直接的“拿來主義”,要促成具有我國特色的優(yōu)質幼兒園課程的生成,必須對眾多外來課程進行過濾、篩選,去粗取精。
參考文獻:
[1]DURLAK J A, WEISSBERG R P, DYMNICKI A B, et al. The impact of enhancing students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of schoolbased universal interventions[J]. Child Development, 2011,82(1): 405 - 432.
[2]MISHARA,BTIAN L.YSTGAARD & METTE. Effectiveness of a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 to improve coping skills in young children: Zippy's Friends[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06(21):110-123.
[3]張 婕.一項國際性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上海的實施效果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4]李 旭.從解構到重構:視域融合中的兒童生活敘事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4(6):780-786.
[5]MERRELL,K.W.,& BUCHANAN,R.Intervention selection in school-based practice:Using public health models to enhance systems capacity of schools [J].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06(35):167-180.
[6]徐艷貞,葉舒柳.基于嶺南傳統(tǒng)文化的幼兒園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8(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