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金
【摘要】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詩詞教學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詩詞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同時在培養(yǎng)學生認知能力上具有積極作用,但是現如今的初中語文詩詞教學還達不到很好培養(yǎng)學生認知能力的要求。本文將在分析詩詞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認知能力的意義和如今古詩詞教學的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給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詩詞教學;認知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古詩詞是古人智慧結晶的遺留,在如今依然對我們有著深刻影響。最新的課程標準中,要求老師們在詩詞教學中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這不僅提高了老師的教學能力要求,也反映了之前教學中的不足。如何擺脫以前的教學模式的弊端,適應新的教學要求,提高教學質量,筆者將結合前人的研究并給出自己的建議,希望能推動初中語文教學的發(fā)展。
一、詩詞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認知能力的意義
(一)認知能力的概述
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加工、存儲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包括了知覺、記憶、想象等基礎能力。而中學階段是認知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重視對初中生的認知能力培養(yǎng)是新課標的重要要求。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僅為學生接下來的教育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來說也是重要非凡。
(二)詩詞教學與學生認知能力的聯(lián)系
詩詞教學,就是讓老師提取古詩中的精華傳遞給學生。但是因為時代的差異,詩詞的古韻美不是那么容易被現代人所接受,需要老師帶領學生去發(fā)現這種美。其中,在教學的時候就要發(fā)揮學生理解、想象和記憶的能力,這些能力就是學生認知的能力。因此,在初中階段重視詩詞的教學對提高學生認知能力有重要作用。
(三)教學詩詞對學生認知能力的作用
詩詞一般都是短小凝練的,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時候,就需要學生充分理解和想象,從而領悟古詩詞中構建的意境和詩人豐富的情感。此外記憶古詩詞,并在寫作的時候做適當的引用,不僅可以簡單扼要地表達作者的意思,而且能提高寫作水平,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教學詩詞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也是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方式。
二、詩詞教學的現狀分及存在的問題
(一)詩詞教學的現狀
在新課標出來之后老師們積極響應新的課程標準,在一定范圍內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根據一項對初中老師與學生的詩詞教學的調查,所調查的學校在詩詞教學的課時上安排妥當,符合改變之后新課標的要求。在對學生的調查中,學生認為老師對詩詞教學態(tài)度是“非常重視”和“比較重視”的占大多數。此外,針對學生是否能通過詩詞方面的測驗的調查中,學生大多數反映基本能通過相關的測驗。從以上的調查中,可以看出詩詞教學已經根據最新的標準去進行相關的調整,而且?guī)熒家呀涢_始適應最新的課程標準。
(二)當前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前文提到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師生在詩詞教學的情況都是比較好的。但是,排除主觀評價的因素,當前的詩詞教學依然存在一些固有的教學弊端。
一是詩詞教學依然是重視文本背誦,忽略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F在應試性的教學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著。老師為了學生取得更好的成績會重視學生文本的背誦,造成表面上學生的成績都很好,但是在深層次的能力培養(yǎng)上學生還是稍有欠缺。這種應試性的教學是典型的與當前培養(yǎng)學生認知能力相違背的體現。
二是忽略詩詞類別分析,沒有培養(yǎng)學生情感滲透能力。學生學會把所學的詩詞分類是感受詩人感情的基礎?,F實上,老師在這方面的重視不夠,以致很多學生不能進行準確分類。如此一來,不但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而且容易造成學生在詩詞上認知的混亂。
三是教學方法單一,沒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教學方法單一,還是回歸到應試性教學的問題上。老師們普遍認為只要學生分數能夠達到標準,就不需要多種教學方法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教學方法單一,沒有調動學生學習詩詞的積極性,只是徘徊在表面知識的教授,沒有發(fā)揮學生想象力,在本質上還是沒有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
歸納起來,在詩詞教學過程中,阻礙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老師放不下應試性教學思想。
三、詩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認知能力的相應策略
在認識到初中語文詩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眾多不足后,老師們要結合實際對癥下藥,發(fā)揮詩詞教學過程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認知能力的優(yōu)勢。下面筆者將給出一些建議。
(一)挖掘詩詞背后隱藏的內容,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詩詞的過程中,必須要知道學生的知識儲備是不夠的,完全理解一首詩詞需要老師去積極準備相關的內容,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詩詞的意蘊,從而提高鑒賞能力。首先,明確造成學生難以理解詩詞的原因是以前的詩人習慣“以典入詩”,因此一首詩詞中可能包含了很多典故。只有弄清楚這些典故背后的故事,學生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感情。此外,詩人作詩時的環(huán)境背景,也是體現詩人感情的重要因素。在知道大環(huán)境的時候,才能知道詩人為何有此感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去理解詩人的感情。最后要教會學生找準詩詞的“題眼”。在不同的背景下,同樣的字含義不一樣。在結合前面了解到具體典故的含義,以及詩人所處的背景,通過揣摩煉字,找到“題眼”,就能大體上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當弄清詩詞中的古今背景,以及找準“題眼”,學生對詩詞就有了一個模糊的印象。結合這些背后的相關知識,學生深入了解詩詞表達的意思,才能提高相應的鑒賞能力
(二)以詩詞類型講解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情感體會能力
學會詩詞的分類是了解詩人感情的基礎,而對詩詞分類關鍵是對詩詞意境的了解。而了解詩詞的意境,并不需要完全了解詩詞的意思。最開始,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把詩中刻畫的形象展示出來,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受。簡單明確的畫面勝過老師的千言萬語,可以省去很多的解釋。比如白居易的《觀刈麥》,如果老師在講這首詩的時候,在詩的旁邊插入一張農忙的圖片,那么學生就很容易感受到農民秋收的那種意境,從而知道這是一首田園詩。接下來,有一定的基礎之后,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揣摩詩中的詞語,分析意象,通過想象去了解詩詞的意境。 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通過枯藤、老樹、烏鴉、小橋、流水、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意象,引導學生充分想象,體會流浪天涯的孤獨客心中的那種孤獨的意境,從而給它歸類為抒情的小令。
(三)豐富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思維
老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很大的影響。豐富的教學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古詩詞的枯燥,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思維,提高學習興趣。比如可以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去補充詩中的留白部分。留白是中國畫中常見的手法,但留白不僅限于畫中,在詩中依然會用到留白的手法。有一些詩,整體的意境描繪得很好,但是沒什么細節(jié)刻畫,添加細節(jié)又對詩的整體沒什么影響,老師就可以先翻譯成現代文,在名詞的前面留下空白給學生自己發(fā)揮想象填上去。補充留白這種方法可以用的詩可能不多,但是是一種能有效激發(fā)學生想象的方法。類似的還可以讓學生去仿寫簡單的詩,不需要有很嚴格的要求,但是要學生去主動地發(fā)揮想象,并模仿所學到的詩詞。
四、結語
詩詞的教學對老師的要求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書本上那幾首詩的意思或者考試的分數高,同時還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感受詩詞的美。總而言之,詩詞的教學在初中階段是一個能很好鍛煉學生認知能力的過程。老師們要上好這門課,以培養(yǎng)學生認知能力為目標,在學生認知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詩詞的教學效率也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