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建
[摘? ?要]以《細胞的癌變》一課的教學為例,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依托StarC平臺的信息化,創(chuàng)設適當情境,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深入推進交互活動,及時做出反饋評價,有效實現(xiàn)教學目標,發(fā)展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StarC平臺;生物學教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細胞的癌變
[中圖分類號]? ? G633.9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32-0082-02
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可以通過生物學的課堂教學實踐加以培育、生成和發(fā)展。依托StarC云端一體化學習平臺,利用網(wǎng)絡、通過電腦主機連接數(shù)字化圖像攝影儀、專用Pad平板電腦學習機等設備,用電子雙屏代替投影幕布、電子白板代替原始黑板、觸控筆代替粉筆來完成整個教學活動,其信息化、智能化、豐富化的課程教學資源和網(wǎng)絡互動教學環(huán)境,可有效輔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優(yōu)化教學效果,實現(xiàn)生物學教學目標,助力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本文以人教版生物必修1《細胞的癌變》的教學為例,開展依托StarC交互式平臺的教學設計實踐。
一、教學分析
1. 教材分析
《細胞的癌變》是新課標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六章第四節(jié)的內容。第六章的設計思路是使學生了解細胞的完整生命歷程,同時了解細胞的癌變是細胞生命歷程中出現(xiàn)的異?,F(xiàn)象。而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有:癌細胞的主要特征、致癌因子及導致癌細胞形成的內在機理。教材編寫的主要思路是:首先通過紫外線致癌讓學生初步認識致癌因子;然后說明癌細胞的概念和特點;接著總結致癌因子的種類和例子,并且要求學生明確為什么致癌因子會導致細胞癌變,即癌細胞的形成機制;最后讓學生交流討論得出預防癌癥的一些措施。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相對簡單,重在突出對學生“社會責任”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因此,如何落實學生“社會責任”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關鍵。
癌癥既是生物學熱點,又是醫(yī)學界與社會的熱點,因此,本節(jié)課是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的范例,主要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關注癌癥病人,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由于近年來癌癥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持續(xù)升高,因此癌癥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四大殺手”之一。教材將其單獨列為一節(jié),且作為一節(jié)健康教育普及課,突出了癌癥對人類健康的重要影響,使學生通過主動向他人宣傳關愛生命的觀念和知識,崇尚和選擇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意識,樹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遠離疾病、健康成長、提升生命的意義與境界的生命觀。
2. 學情分析
高中生比較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渴望了解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疾病。關于癌癥,學生對其危害有很多感性認識,對于癌細胞不斷增殖以及容易擴散的特點也有所了解,并且對生活中到底哪些物質可能成為致癌因子也有一定的認識,甚至對如何遠離這些致癌因子預防癌癥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傮w來說,這節(jié)課學生比較容易接受,但關注癌癥病人的社會責任意識不強,還沒形成關愛生命、選擇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確立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等良好的意識習慣。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對資料和視頻等資源的自主學習和分析探討,歸納總結癌細胞的主要特征和引起癌變的三種致癌因子,闡明癌細胞的形成機理,逐步發(fā)展科學思維。
(2)通過對癌細胞膜上糖蛋白含量減少導致容易擴散轉移,細胞癌變后結構異常導致功能異常的學習,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生命觀念。
(3)通過對癌癥預防措施的分組討論、合作學習以及對“癌癥是不是不治之癥”的辯論,培養(yǎng)學生積極運用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關注社會議題,參與討論并做出理性解釋,對癌癥形成正確的認識,能辨別迷信和偽科學,進一步提升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從情感共鳴中樹立“社會責任”
通過StarC平臺的附加視頻功能播放歌手姚貝娜的一段視頻,使學生初步了解“人會因癌癥而死去”這一事實,由此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內容——“細胞的癌變”。學生認真觀看視頻,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并回答,從而了解到“細胞癌變后結構異常導致功能異常”。
【設計意圖與核心素養(yǎng)分析】創(chuàng)設真實生活情境,引發(fā)學生對細胞癌變的關注,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生命觀念;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讓學生學會關注身邊的癌癥病人,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樹立學生關愛生命、健康生活的意識。
2.合作探討,從資料剖析中發(fā)展“科學思維”
活動一:教師通過StarC平臺傳送正常肝細胞與海拉宮頸癌細胞分裂情況對比表資料、肺細胞等幾種細胞癌變前后的圖片素材及患者癌細胞的擴散轉移模式圖到學生Pad平板電腦。學生結合上述學習資源,思考交流,組內討論,歸納總結得出癌細胞的三個主要特征。
活動二:教師下發(fā)有關癌癥事例的紙質文檔資料,引導各組學生展開交流討論,分析歸類引起癌變的三種致癌因子。教師利用StarC平臺的雙屏附加功能輔助教學,如利用左屏展示多媒體課件,右屏調取Word文檔并予以呈現(xiàn),同時利用“隨手寫功能”對資料內容做補充說明。
活動三:教師通過StarC平臺的附加視頻功能播放致癌因子引起細胞癌變的視頻,引導學生分析探討癌變的機理:致癌因子損傷細胞中的DNA,使遺傳物質改變,即細胞癌變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變。
【設計意圖與核心素養(yǎng)分析】提供學習資源,利用StarC平臺的附加視頻功能引導學生交流、比較、分析、探討、歸納、概括,讓學生形成運用科學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變化的內因、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與能力,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邏輯性,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3.思維碰撞,從正反辯論中培養(yǎng)“社會責任”
活動四:組織開展“癌癥是不是不治之癥”的辯論活動。利用StarC平臺的左右屏分別呈現(xiàn)正反方觀點,即“癌癥是不治之癥”和“癌癥不是不治之癥”,推選一名學生做主持,由正反方圍繞辯題展開激烈辯論,最后教師做總結發(fā)言:癌癥重在預防,我們應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遠離致癌因子,防止基因突變。通過辯論活動,讓學生體會癌癥的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三早)的重要性,及了解目前有不少癌癥患者通過治療獲得了康復而且未復發(fā),他們都能保持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從而展望癌癥診斷和治療的前景(基因水平研究)。
【設計意圖與核心素養(yǎng)分析】參與辯論的正、反方學生對問題本身都有各自的見解,因此當自己的認識與對方的觀點存在沖突時,會批判性地看待對方的觀點,這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通過辯論,能培養(yǎng)學生運用科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癌癥形成正確的認識,崇尚和選擇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能辨別迷信和偽科學;能加強學生關心人類自身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4.圍“圓”凝聚,從集體合唱中提升“社會責任”
活動五:利用StarC平臺播放楊培安演唱的歌曲《我相信》,每組學生圍成一個圓圈,學生跟著一起唱,教師也參與其中,隨著演唱的推進,所有人逐漸展開并圍成一個大圓。
【設計意圖與核心素養(yǎng)分析】通過合唱,傳遞快樂陽光的生活態(tài)度,堅定部分學生學醫(yī)報效祖國、救死扶傷的決心和造福人類的信念,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師生手拉手合唱,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增強了凝聚力。
四、教學反思
其一,理論聯(lián)系實際,貼近生活,使學生感覺到癌癥并不陌生,引發(fā)學生對細胞癌變的關注和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樹立學生關愛生命、健康生活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其二,通過圖表、視頻、音樂等多種媒體的展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究的主動性,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科學探究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及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時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和基本理念,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成為知識的主動攝取者。
其三,通過交流討論、互動辯論、歌曲合唱等多樣化教學形式,培養(yǎng)學生參與社會事務討論的意識,促進學生關心人類健康,崇尚和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生命觀念意識,讓學生學會珍惜生命,堅定人類終將戰(zhàn)勝癌癥的信心,同時在潛移默化中落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教育。
本節(jié)課,以“從實際中來,到實踐中去”的主線組織教學,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核心素養(yǎng)。課前,教師布置資料信息收集任務,課上圍繞癌細胞的主要特征、引起癌變的致癌因子、癌細胞的形成機理以及如何防治癌癥等問題進行交流和探討。這一過程中,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體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課前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查閱整理資料,培養(yǎng)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課堂上學生基于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對相關觀點進行評價與討論,發(fā)展了批判性思維,提高了辨別“偽科學”的能力,對細胞癌變的知識理解得更透徹,對癌癥形成正確的認識,對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的理解更為清晰。通過呈現(xiàn)多種教學資源,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及嚴謹、務實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研究態(tài)度。通過開展辯論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參與社會事務討論的意識,有效提升學生參與社會議題討論的能力。本節(jié)課重在培養(yǎng)學生關愛生命,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意識,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 ?參? ?考? ?文? ?獻?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