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學在許多國家的興起,都是基于直面現實、關注底層民眾傳統生活實踐的立場和視角。生活實踐變動不居的屬性,使得以之為研究對象的民俗學,也必須時刻因應時代的發(fā)展來調整和改變自己的觀點和方法,以便更加準確地揭示生活文化傳統的深刻內涵及其現實功能。這正是民俗學在總結和探究民俗文化傳統的特征時既強調其傳承性又強調其變異性的原因??梢哉f,研究對象本身強烈的現實屬性,決定了民俗學必然是一門始終保持創(chuàng)新性與創(chuàng)造活力的學科。
但在學科發(fā)展過程中,民俗的“傳統”屬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強調和張揚,注重傳統性而警惕甚至抵制創(chuàng)新,一度成了不少民俗學者常見的思維模式。這使得民俗學更多地呈現為一種懷舊、保守的學問,特別是在學科之外人士的眼中。然而,一代又一代民俗學者當中,始終不乏孜孜以求、發(fā)掘和弘揚學科本身內置的豐富創(chuàng)新性與巨大創(chuàng)造力的同人。他們往往會根據歷史條件的變化,呼應時代的要求,不斷探索民俗文化的新特征,并順應這種特征推動民俗學理論和視角的演進。學術史上先后出現的對于“遺留物”觀點的批判、關于“文本為中心”方法的反思,以及對于“探尋本真性”視角的清理,等等之類的討論,都是這方面著名的例證。今天,在快速工業(yè)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隨著城市化浪潮和旅游業(yè)的迅猛發(fā)展,“民俗”等各種傳統文化形式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面對這種形勢,重新檢討和定位我們學科原有的概念,調整研究視角與方法,以便更為恰當、更加積極地理解、思考和討論傳統文化的各種新變化,成了民俗學界越來越多有識之士關心的話題,由此產生了更多富有啟發(fā)性的新成果,也進一步彰顯了民俗學內在的創(chuàng)新性與創(chuàng)造力。
這些新成果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過去因循守舊的理論與方法的擯棄,以及對新的文化形態(tài)的寬容、接納和理解?!懊袼字髁x”“民俗過程”“民俗化”等諸多新概念的發(fā)明和完善,逐漸打破了人們對“民俗”的固化認識,為以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來認識傳統及其再創(chuàng)造、探索傳統在當代社會的動態(tài)傳承提供了嶄新的理論基礎。在方法論的層面,這些新概念的不斷普及尤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們表明,學界以往有關“民俗”的理解,只是基于特定歷史條件對研究對象所做的總結,它對認識對象的基本特征有積極參考價值,卻不應該成為限定或束縛對象的條條框框。民俗學關注的對象是傳統,但這種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化石,也不是“活化石”,而是生生不息、鮮活生動的生活文化。隨著社會經濟語境的變化,它必然要發(fā)生這樣那樣的改變。面對這些改變,民俗學者需要做的,不應該是按照從前的“民俗”定義來要求當下的民俗固守傳統,而應該是適時調整自己的立場和視角,為“民俗”賦予新的意義。唯此,才能拓展思路,解放思想,為理解和解釋當前多姿多彩的文化現象發(fā)揮積極的引導作用。
在有關傳統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問題受到前所未有重視的今天,民俗學領域不斷展開的相關討論,不僅有助于推進學科自身的理論建設,也將使民俗學與生俱來的創(chuàng)新性與創(chuàng)造性得到全面釋放,從而極大地拓展民俗學同其他相關學科對話的渠道,為深化當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共同關心話題的研究,貢獻來自本學科的獨特思考。這一點,正是我們組織本期前沿話題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