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摘要:皮影戲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中國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在中小學傳統(tǒng)教育中通過皮影戲進行音樂教育,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基本音樂素養(yǎng),而且可以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現代化建設與傳承,本文以此為出發(fā)點,通過對山西孝義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具體分析,認為在具體教學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具體操作,并進行人員與教學方式的適應性調整。
關鍵詞:皮影戲 ?山西孝義 ?中小學 ?音樂教育 ?傳承 ?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20-0111-02
伴隨中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四個自信成為重要的建設方向與建設指針。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作為其建設的重要角度,得到重視并且逐步向基層過渡,傳統(tǒng)文化及其表現形式成為其中的關鍵手段。中小學作為義務教育的基礎部分,自然也成為建設關鍵平臺,二者集合,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fā)揮出相當的建設效果。
一、山西孝義皮影戲略述
孝義皮影戲作為中華皮影戲文化重要的支脈,其具有相當的自身特色。究其歷史而言,一般認為在宋金時期已經出現并初步完善,也有一部分專業(yè)研究者,認為其出現的源頭可以追蹤到戰(zhàn)國時期,以此孝義皮影戲也成為中國皮影戲的源流之一。其特點分析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皮影戲本身的道具制作,另一部分在于皮影戲唱腔的選擇。在孝義皮影戲中,其皮影的制作帶有本地性的特點,孝義皮影戲用麻紙糊窗作為表演的屏幕,在進行皮影制作中,用羊皮為材料進行手工雕刻。在唱腔的選擇上,則是采用當地特色的孝義腔進行皮影戲唱腔的配合。在地方性與共性的有效融合下,孝義皮影戲既帶有皮影戲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在現有傳承與創(chuàng)新基本情況中,筆者認為基本藝術形式因為還存在劇團所以得到保留,但其創(chuàng)新能力,因為市場的逐漸萎縮而減弱,以傳統(tǒng)老年人為主的市場組成下,其基本市場需求仍舊是傳統(tǒng)劇目,缺乏青年人的繼承導致市場對創(chuàng)新的推動力不足。故而要實現有效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需要實現受眾下移,而受眾下移的有效手段就是進行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滲透。
二、山西孝義皮影戲校園音樂教育傳承與創(chuàng)新措施
(一)課堂滲透
中小學音樂教育作為中小學生音樂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重要渠道,其承擔中小學生基本音樂能力與音樂素養(yǎng)塑造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音樂資源進行相應的建設,并且在音樂資源選擇中,需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有偏向性的選擇。山西孝義皮影戲作為皮影戲體系下的重要地方劇種,其可以構成皮影戲選擇的基本選擇趨向之一。在選擇完成之后需要進行必要的教學。在中小學教學中,學生作為基本受眾,如果其地域本身有皮影戲流傳,尤其在傳統(tǒng)文化保留較好的地區(qū),仍舊可以看到皮影戲,教師教學中,在進行專業(yè)音樂啟蒙過程中,以案例的形式進行相關介紹,學生如果本身對皮影戲有感性認識,其自身對皮影戲的意識就會得到激發(fā),如果學生本身不曾對皮影戲有相應的認識,通過教學滲透也可以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民族音樂意識。
課堂滲透中,教學者的狀態(tài)一定意義上是不固定的,既有教師學習皮影戲后將其帶入課堂,也有學校將皮影戲的民間傳承人作為客座教師請入學校進行教學,或者在其他與音樂教育可能存在關聯(lián)性的課堂,如語文、歷史等,在進行內容講解時經皮影戲內容進行深入。如在語文講解有關皮影戲的內容時,就可以將孝義皮影戲內容作為引子,幫助學生理解相關內容提升教學效果。
(二)校園表演
校園表演包括兩部分,一部分為學生自主表演而另一部分為專業(yè)人員表演。就學生自主表演而言,其基本在于學生在課堂完成學習之后,在之后的課堂或者課后學校組織的活動中作為自身才藝的一部分向眾位群體或個體進行展示,此種表演的典型就是在校園文化節(jié)之類的活動中進行孝義皮影戲表演,促使更多的人了解皮影戲,喜歡皮影戲。在表演中,學生往往會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皮影戲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尤其是一部分學生將自身中小學校園中的學習與生活內容有機融合進皮影戲內容當中,實現皮影戲與自身生活更有效的相互融合,并以此為核心進行相應的具有特色的中小學校園皮影戲建設。在孝義的相關中小學中此種情況已經廣泛開始進行,為孝義皮影戲創(chuàng)新尤其內容創(chuàng)新提供新的活力。另一部分,在于專業(yè)化的表演,此種表演主要是學校邀請或者是專業(yè)劇團根據自身社會任務,走進校園進行皮影戲宣傳表演。
此種表演的效果作為專業(yè)劇團與專業(yè)表演人員其可以根據自身的專業(yè)實踐,對皮影戲當中存在的技術性問題與內容性問題進行專業(yè)角度的認知,如在現有皮影戲當中,其技術與PPT與短視頻技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過程中專業(yè)人員通過自身專業(yè)知識進行皮影戲信息化改造,將一部分缺乏市場但有相當歷史文化內涵的內容進行有效的信息化記錄,避免以后因為經驗化傳承而導致失傳,而且也為之后的創(chuàng)新提供一定的借鑒,畢竟根據流行規(guī)律,社會流行風尚在長時段下有一定的輪回性。
(三)校外活動
校外活動主要是以學生為節(jié)點有利于進行網格狀傳播。對于孝義皮影戲而言,現有的受眾減少的狀態(tài)需要通過有效的受眾擴大實現,而在中小學中學生作為每個家庭與社會關系的關鍵節(jié)點,影響他們的審美與藝術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影響學生家庭的審美與藝術取向,且在學校中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群體中的一員可以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標桿作用,實現皮影戲在社會上廣泛的推廣提供基本的現象支撐。除此之外,校外活動還可以是學校組織學生到孝義皮影戲的相關博物館或者到相關劇團進行參觀訪問,全方位了解孝義皮影戲的相關內容。學生在校外活動中可以將自身音樂教育與課外活動進行有效結合,形成社會性大音樂體系建設,完成學生音樂體系化教育的整體性。
三、山西孝義皮影戲校園音樂教育傳承與創(chuàng)新效果
(一)傳承與創(chuàng)新基數增加
在進行孝義皮影戲校園音樂教育中,最基本的是人員增加,即孝義皮影戲受眾增加。在受眾增加的基礎上,傳承與創(chuàng)新就有了自身有效建設的空間,特別是在現有市場與人員萎縮的情況下,將中小學生有效的納入體系當中,不僅可以以他們?yōu)楣?jié)點影響社會網絡,也可以以他們?yōu)楣?jié)點進行傳承與創(chuàng)新。每個學校的有關工作人員都可以作為傳承人,在自身的日常生活中宣傳皮影戲、表演皮影戲,并在自身日常生活中對皮影戲進行個性化改造,以此實現創(chuàng)新與傳承大眾化的效果。
(二)傳承創(chuàng)新效果增強
創(chuàng)新與傳承大眾化,意味著創(chuàng)新與傳承基本效用的發(fā)揮,從小眾的劇團向大眾的社會的轉變,換句話說,皮影戲回歸到大眾娛樂的基本方向與基本層次,皮影戲自身社會屬性的回歸,可預期的效果就是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教師可以將皮影戲相關內容在民族音樂的相關教學中作為教學重點進行教學,并且以此為基礎教師的有效改造也可以將更多的專業(yè)人員引入皮影戲創(chuàng)新當中,對于皮影戲而言,其創(chuàng)新的效果與能力也在不斷增強,而社會傳承的廣泛性,保障皮影戲劇團通過自身的表演就可以滿足自身生存與發(fā)展的需要,傳承有了物質動力。學生們的廣泛參與,也可以讓音樂課程充滿民族音樂的音樂環(huán)境,將皮影戲作為四個自信的重要表現形式展現在其中。由此可見將皮影戲導入音樂教育中實現傳承效果與創(chuàng)新效果的加強。
四、提升皮影戲進校園音樂教育傳承與創(chuàng)新效果措施
雖然現有的效果已經讓傳承與創(chuàng)新煥發(fā)出新活力,但在具體實踐中仍然有不盡如人意之處,這就需要在具體實踐中進行有效的加強。其基本人員素質提升,尤其是進行教學的音樂教師需要關注其基本的皮影戲知識與能力,鼓勵其參與相關的培訓班以及參與業(yè)余的培訓實現教學內容與皮影戲的有效結合。在進行民族音樂與外國音樂教學中,能將皮影戲作為教學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融入當中,實現皮影戲由教學散點向教育結構中的結構點的轉化,如在教學中將皮影戲與西方歌劇進行對比,分析其中音樂表現的不同,鼓勵學生在具體實踐的基礎上形成自身的音樂認識,并以學生與學校為單位更大程度上爭取社會支持。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有皮影戲在山西孝義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進行地基下移已經成為重要取向,并且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實現學校與社會的有效互動,共同促進孝義皮影戲的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韓文瑾.作為文化傳承的學校音樂教育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6年.
[2]魏建瀾.“冀東三支花”在遷西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