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學科是一門和人的心靈直接對話的學科,它最貼近學生的情感和生活,然而在現(xiàn)實中,許多語文老師時常抱怨學生不喜歡語文課,甚至拒語文課于千里之外,許多學生也反映“愛”上語文課好難,學好語文更難,這是為什么呢?一個個讓老外們嘖嘖稱贊的方塊字在學生眼里卻是無味的,一篇篇意味雋永的美文在學生的眼里卻是枯燥的。這讓每一個語文老師心痛,更讓每一個語文老師深思?!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奔偃?,能讓學生對語文有濃厚的興趣,那么,他們將會“愛”上語文,學語文,運用語文,可是,怎么做才能拉近學生與語文學科的距離呢?就此問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析。
關鍵詞:角色;互動;幽默;喜歡;“愛”
一、 教師角色的定位
(一)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一個學識淵博的老師,學生沒有理由不喜歡他,一個以身作則的老師,學生也沒有理由不喜歡他。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首先要挖掘出一口取之不盡的井,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許多區(qū)別,語文科上含天文,下包地理,各個學科滲透在里面。當我備《綠色蟈蟈》那篇課文時,我不得不翻開生物書本,去了解一下蟈蟈的其他習性;當我講《登上地球之巔》此課時,我也不忘上網查查有關于珠穆朗瑪峰的地理知識;當我上《安塞腰鼓》那課時,我也記得該略知一下黃土高原的地域歷史文化。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發(fā)慌”,一個語文老師積蓄儲存的知識越廣,越多,越深,在語文課上有選擇地穿插甚至能旁征博引,學生便會愛上他的課。
(二) 讓學生“愛”上語文老師
每接到一批初一新生時,我總是在上課前醞釀一下我的“開場白”該如何說。有一回,開學第一堂語文課,我不急于布置語文課的要求,而是與同學們嘮嘮假期生活,侃侃生活小事。接著拋出一句“我不想讓同學們怕我,我只想讓你們愛上我”。全班嘩然。等到他們的笑聲停息后,我才娓娓道來我講此話的緣由和目的。同學們聽后都欣然接受,他們也便在第一堂課親近了他們的語文老師,這也為他們“愛”上語文重重地畫了一筆。
(三) 尊重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導師,更成為學生生活的朋友
語文老師的言語要注意分寸,特別是批評學生時更應注意,“惡語傷人七月寒”。語文老師要有人情味,別把那些諸如“笨豬羅”“大笨熊”“蠢漢”等侮辱學生的言語帶進教室,你何不委婉一些呢?如:“這道題,某某同學還未想出來,哪個同學幫他一下?”不會回答的那個同學心中有愧,但他決不會對老師有恨。尊重、信任學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學生只有得到人格的尊重和必要的信任,才可能進入“主角”,才能激發(fā)求知欲望。生活中語文老師也該注意一些小細節(jié),從細微處關心學生,讓他們與你拉近了距離,于是你的課程也與他們拉近了。學生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樂其道,才能積極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提高學習的興趣。
二、 語文課師生如何互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闭Z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載體。所以,語文課很注重感性和理性的訓練,要求有學生情感的真正參與,要求有學生“我口講我心”的真切、獨特的感受。而這需要一個輕松、民主、和諧、誠信的課堂氛圍。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只有在真誠、理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才敢于和勇于發(fā)表見解,自由想象和創(chuàng)造,從而熱情地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形成人格?!笨磥?,師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
(一) 讓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成為課堂的主角
有的語文老師只顧把全盤知識拋出去,不管下面的學生如何反應。要知道,學生不是坐“冷板凳”的看客。他們該與你分享一切。他們與你交流文字,交流語言,交流文學,交流文化;他們與你評議作家,學習名人;他們與你賞析詩歌,朗讀美文;他們與你褒貶是非,揚善懲惡;他們與你珍惜今朝,憧憬未來……凡是語文課所涉及的知識,語文老師該給學生一個機會,不能“先入為主”,不能總讓學生感到老師是在“牽著他們的鼻子走”。語文教學觀念的一種深刻的變革就是:師生共學,教學相長,改變教師唱主角的局面。要讓學生唱主角,變講堂為學堂,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教學中要多給學生一點時間讀書,讓學生在默讀中思考,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即時發(fā)言中鍛煉口才,在自由討論中放飛思想。讓學生唱主角,教師只是相機點撥,激疑導趣話不在多,要說到恰到好處,能幫助學生打開一扇扇思考的窗戶,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語文的快樂。如在教讀《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時,我便多安排1~2節(jié)課的時間先由學生自讀,自學文章,小組討論鉆研書中的內容,先拋出問題“雙重身份的聞一多先生在說和做方面前后期有何不同?”,還讓學生查找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講演》,而后讓他們分享討論出來的結果,通過展示臺投影學生的結論,最后老師再進行授課。如此一來,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活了學生思維,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覺研讀的習慣和大膽質疑的精神。還要關照一下語文科基礎比較薄弱的同學,也給他們發(fā)言的機會,給他們展現(xiàn)的機會。比如:教生字生詞時,老師也可事先安排他們查找字典,第二天上課后讓那些所謂的“語文后進生”上講臺教全班同學學習生字生詞。如此一來,他們也可以感到老師還是在乎他們的,他們也不會再上語文課時無所事事,呵欠連天,甚至“我行我素”。
(二) 給學生留點空白,讓學生去填補
新課標理念中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學習時完全走自主探索的道路。語文老師該給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自己“找米下鍋”。一旦學生自己要學的話,比起老師在課堂上“嘰里呱啦”講個半天效果更好。記得我在上《偉大的悲劇》此課時,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沒想到,學生探討的問題有許多是我這個語文老師從未想過的。如斯科特等人失敗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他們原先存儲的煤油而后會少了呢?這些問題引起了全班同學極濃的興趣,于是他們兩個一伙,三個一組便探討起來,整個課堂搞得非常活躍。而后老師再稍作總結一下,當然我也不能完全解答出他們所有的問題,上完課不久,有一個學生居然跑過來告訴我說中央電視臺第10套的“探索發(fā)現(xiàn)”節(jié)目里有說明斯科特存儲的煤油為何減少,原來是他們裝煤油的器具是錫制品,而錫在極冷的溫度下會慢慢地融化掉,因此煤油會因漏出來而變少。我一聽馬上在全班同學面前夸獎了他一番,我也感受到了自主學習與自主教學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投學生所好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語文應是一門內容最豐富、最貼近人本身的學科,也應是學生最需要的學科。在語文課程中,結合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來教學,語文老師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NBA”“世界杯”“上網QQ”“MP3”……都是學生最喜歡聽的一些話題。語文學習材料必須配合時代的發(fā)展,聯(lián)系社會的實際環(huán)境,也就是要求教師要將靜態(tài)的文章分析“還原”到動態(tài)的生活中去,從而使教與學的視野更廣闊、更全面。
三、 把幽默帶進語文課堂
幽默是人際關系中必不可少的“潤滑劑”,人們都喜歡幽默的交談者,喜歡聽幽默的話語。一個具有幽默感的語文老師一走進學生中間,學生們就會感到快樂,溝通也就順暢了。他們沒有辦法不喜歡一個具有幽默感的語文老師。語文教學中以風趣、詼諧而巧妙的語言來“傳道、授業(yè)、解惑”,平淡無奇的語文教學必然變得滿堂生輝、情趣盎然,求得“寓教于樂”的效果,這就是藝術的教學。
(一) 故設錯誤法
語文課中的文言文教學大多是枯燥無味的,但只要我們善加利用,偶爾巧設一下“錯誤”,往往能收到風趣的教學效果。在學《關雎》時,學生記不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詩句。于是我故意把“好”字第三聲讀為第四聲,又把這個句子翻譯為“君子都喜歡打籃球”,引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于是我趕緊抓住時機,說出真實正確的讀音和翻譯,同學們就在笑聲中接受了知識,同時也記住了這個詩句。
(二) 模仿再現(xiàn)或虛擬課文情景
語文教材中擁有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中很多人物都有各具特色的精神風貌,教師在課前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一下,圍繞文章內容來模仿文中人物,然后自己或者讓學生活靈活現(xiàn)地模仿,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真實地還原人物形象,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內容。比如在上魯迅的《社戲》時,在分析雙喜這個小伙伴的形象時,可以模仿一處他的語言描寫。他跟外祖母說“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這一處的言語對話,可以讓學生試著來學學,包括添加一些動作和神情,讓一兩組的同學扮演一番,同學們在觀看同學的表演時都笑了,在笑聲中,雙喜的人物特點已經刻在同學們的腦袋里了。又如在教讀《核舟記》時,我先安排1-2節(jié)課的時間先由學生自讀,自譯文章,接著還讓他們自編自演了第三段描寫船頭三個人蘇東坡、佛印、黃庭堅形象的小短劇,而后老師再進行授課。學生在笑聲中初步了解了課文的內容,老師再講解后更容易使他們掌握了文言文的知識點。一篇比較乏味的文言文便能上得趣味盎然。
(三) 幽默導入新課的學習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睂W生天性好奇,當他們接觸到新事物時,往往會產生探究的欲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個特點,大膽地提問設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他們的求知興趣。語文課在導入時用上幽默的技巧便能扣住學生的心弦,使學生的情緒高漲。比如在學如何斷句時,可以以一個闊少爺斷錯句娶丑妻的故事來引出新課的學習。對句子“漆黑頭發(fā)全無麻子腳不大周正”用上不同的句讀,意思就不同的趣味故事來學習枯燥的文言文知識,學生在捧腹大笑中明白了句讀的重要性,也就會開始專心地學習斷句的方法了。
總之,語文教學需要適當?shù)挠哪枰幸稽c輕松愉快的小調,但是幽默并不是嘩眾取寵、插科打諢,幽默也不僅僅是“笑”,幽默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在教學藝術中的表現(xiàn),是為教學服務的,它只是促使教學更為有效的一種藝術,而不是教學本身。假如我們能在語文教學中巧用幽默藝術,學生在情趣教學中就會變得樂學、好學,最終有所成。
新課改理念要求我們摒棄“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打破教師一統(tǒng)天下,一講到底,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把語文教學的過程變成師生和作者作品交流的過程,變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使語文課堂開放而充滿生機和活力。讓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放下架子,親近學生,多一點溫和,少一些嚴厲;多一點寬容,少一些苛刻。在語文教學中,多一點準備,少一些應付;多一點開放,少一些束縛。那么,學生還會討厭語文課嗎?語文老師還會離學生那么遠嗎?
參考文獻:
[1]石晶瑩.將幽默帶進語文課堂[J].知音勵志·教育版,2015(10).
作者簡介:
劉仲思,福建省泉州市,福建安溪恒興中學語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