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孤獨癥兒童是當前社會備受關注的弱勢群體之一,而如何通過課堂教育的方式幫助孤獨癥兒童康復是當前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首先分析了孤獨癥兒童的特征,然后闡述了小組化教學的特點與作用,最后從人員分配、嚴格訓練、激勵教育、延遲滿足四個方面分析針對孤獨癥兒童小組化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孤獨癥兒童;小組課;班級教學
根據(jù)國際最新的數(shù)據(jù)研究表明,孤獨癥的發(fā)病率已達到1%~3%,其中一半以上的兒童存在智力發(fā)育障礙,這給很多家庭帶來沉重的心理傷害和經(jīng)濟負擔。在國外,針對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安置的方法與政策已經(jīng)相對成熟,而國內(nèi)針對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還處于摸索階段。小組化教學是一種合作學習方式,運用在孤獨癥兒童康復教育中能夠有效提高兒童的合作、交流、探索的積極性,為孤獨癥孩子的融合之路奠定基礎使之更加順暢。
一、 孤獨癥兒童小組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 沒有根據(jù)不同兒童能力差異性來分組
從當前針對孤獨癥兒童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兒童雖然患有孤獨癥,但是每個兒童孤獨癥表現(xiàn)的癥狀和程度是不一樣的,每個兒童表現(xiàn)的社交能力障礙存在很大的差異化。有的兒童在人與人交流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障礙,表現(xiàn)為眼神呆滯,與人沒有眼神交流,叫他的名字時沒有反應,對周邊的人和事沒有興趣,存在嚴重的社交障礙。但是有的兒童可以保持正常社交,但是行為非常古怪,表現(xiàn)為。興趣愛好非常狹隘,做事的方式古板、程序化,不善于靈活處理事情。有些兒童表現(xiàn)為語言交流的障礙,比如語調(diào)低、語速慢,對旁人的語言理解緩慢,不善于用語言與人交流。由于不同兒童能力的差異化,在教學上采用統(tǒng)一的方式是難以提高教學效果的。
(二) 教學中沒有設置習慣養(yǎng)成訓練
孤獨癥兒童的注意力與正常兒童相比,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注意力非常分散,難以對一件事情的刺激反應非常遲鈍,沒有時間觀念和規(guī)則意識。
(三) 教學中沒有根據(jù)孩子的行為問題開展專題化教學
孤獨癥兒童的問題行為非常多,比如經(jīng)常無緣無故發(fā)脾氣、玩唾沫、磨牙、重復拍打物品、不停開關門(電視機、燈)、經(jīng)常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亂毀壞物品、對其他人造成傷害等。以上這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是最常見的問題,而當前小組課教學中并沒有采取有效的專題化教學來幫助孩子改正這些問題行為。
(四) 沒有設置情緒和行為控制訓練教學
情緒不穩(wěn)定是孤獨癥兒童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他們往往表現(xiàn)為喜怒無常、突然的哭泣、睡覺時會突然驚醒并建交、經(jīng)常會緊張惶恐不安、容易過度興奮。當前的小組課教學中沒有設置情緒自控教學,使得孩子的行為控制能力薄弱。
二、 面向孤獨癥兒童的小組化教學方法設計
(一) 小組人員,合理分配
眾所周知,小組課中每個孤獨癥兒童的能力差異較大,一節(jié)課中教師要帶領多個孩子,不能兼顧到每個孩子的表現(xiàn)。因此在組織小組課時需要根據(jù)孩子的能力合理分配:第一,將能力較強或相似的孩子分為一組,這些孩子可以做一些難度較高的訓練,比如跳繩、運球等,這樣可以更快速提升孩子的運動能力。第二,好帶差。將幾個能力好的孩子與一個能力差的孩子分為一組,能力強的孩子可以為能力差的孩子樹立榜樣,而爭強好勝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不同能力的孩子在一起,會激發(fā)孩子主動而積極地區(qū)參與活動,無須老師在一旁監(jiān)督。
(二) 嚴格要求,反復訓練
自閉癥孩子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要靠對他嚴格的要求和反復的訓練一次兩次,一天兩天是不行的。要給他們養(yǎng)成自行負責的習慣,遵者獎勵,違者受罰的方式管教他們。要通過小組課教育的方式幫助孤獨癥兒童康復,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僅僅靠一次兩次或一天兩天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從孤獨癥兒童的切身實際出發(fā),制定科學而嚴格的教學計劃,設置符合孤獨癥兒童的教學課程和互動游戲,并且定制小組課訓練時間計劃表,嚴格按照計劃表訓練,讓他們養(yǎng)成規(guī)則意識、規(guī)劃意識以及自行負責意識。
(三) 以理服人,巧用激勵
在小組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于激勵手段,激勵的理由必須受到大家認同,做到以理服人。比如孩子順利完成了小組任務,教師可以先采用語言激勵,比如夸他“你做得真棒!”,或者采用實物獎勵,送他“小紅花”“獎狀”等,還可以給他榮譽獎勵,任命他為小隊“隊長”。在使用激勵的同時,教師要向孩子傳達一個觀念,榮譽與責任是并存的,遵守紀律、完成任務可以得到獎勵。此外對于獲得榮譽的孩子要嚴格自律,在孩子們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這樣對其他孩子能夠產(chǎn)生更強的激勵作用。
(四) 延遲滿足,轉(zhuǎn)移情緒
孤獨癥孩子自我情緒控制是薄弱的,他們想要什么就立馬想要得到。在小組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孩子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將孩子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其他有意義的事情上面。
三、 小組化教學作用
第一,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小組課是一種相互交流的教學方式,課堂中大家的語言交流是重中之重。教師在最初的就要有一定的引導,小朋友最初問老師要物品、食品就必須開口講話,鍛煉好一定的語言交流能力后再開始跟著老師學雙元素的句子,在這樣反復的語言交流中,孤獨癥兒童的問句理解、語言表達能力就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第二,提升邏輯推理能力。在小組課教學中,老師通過設計一些包含一定邏輯關系的互動游戲,比如訓練孩子思維的擴散性:說說橘子是什么樣子?再比如訓練孩子思維的聚合性:我講橘子的特征,你猜我說的是什么。通過一系列邏輯思維互動游戲,提升孩子得邏輯思維能力。
第三,提升情緒管理能力。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難免遇到挫折,比如與同伴爭執(zhí),此時老師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是什么原因引發(fā)了孩子的情緒失控行為,讓孩子自己去理解、去消化這件事情,并安慰孩子的心理清晰。孩子在自我情緒管理的過程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關注,情緒自然得到安撫。
第四,提升生活適應能力。在小組課教學中最常用的互動游戲就是模擬生活情節(jié),這樣可以讓孩子在真實的生活情節(jié)中學會表達自我,并學的一些日常的生活技能,好似將生活情境給孩子做了預演,讓孩子在真實生活場景中可以應對自如,甚至讓孩子感受到成就感。
第五,提升生活與學習的興趣。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小組化教學能夠讓孩子學習到豐富的生活技能,讓孩子更有生活成就感。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小組化教學能夠讓孩子意識到原來語言交流這么有趣,可以幫助表達思想和解決問題,這樣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
四、 結(jié)束語
我國在針對孤獨癥兒童的特殊教育時間中仍然處于摸索階段,當前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投入到孤獨癥兒童康復教育中。但是由于學生個體化差異大,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差異性探索出更多差異化的教學方法。而小組教學方式運用在孤獨癥兒童康復教育中,能夠有效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邏輯推理、情緒管理、生活適應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對生活與學習的興趣,實踐小組教學模式并按照這種教學方法走下去,相信孤獨癥兒童康復教育質(zhì)量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關文軍,顏廷睿,鄧猛.隨班就讀學校教師對孤獨癥兒童教育安置的態(tài)度研究[J].殘疾人研究,2017(4):85-90.
[2]李金花,談蘇欣,于素紅.直接教學法在孤獨癥兒童語言干預中的應用[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8(12):76-80.
[3]胡曉毅,范文靜.我國學齡孤獨癥兒童教育安置形式的思考[J].教育學報,2016,12(6):70-77.
[4]馬衛(wèi)晶,袁茵.孤獨癥兒童課堂學習適應現(xiàn)狀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7,37(4):70-74.
作者簡介:
張鳥英,湖南省長沙市,湖南省殘疾人康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