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主題”是一種具有豐富的內(nèi)容,形式多元化,具有細小精深的課程形式,教育源于生活,兩者是合二為一的,在幼兒教育中采用“微主題”形式可以使幼兒課程更加生活化,促進幼兒的多方面的發(fā)展。因此本文主要以“微主題”為基礎,按照幼兒的興趣及其需要,對幼兒生活化課程進行了實踐探究。
關鍵詞:微主題;幼兒生活化課程;實踐
“微主題”是以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為基礎,借其經(jīng)驗,去探索中幼兒喜聞樂見的課程形式,在內(nèi)容上更加豐富多彩,形式更加多元化。幼兒不管是在幼兒園內(nèi)還是在幼兒園外的生活都是極其豐富的,幼兒生活即教育,教育與生活相融合,生活化課程是從幼兒的興趣、需要及其問題出發(fā),去構建幼兒的學習及實踐活動,使其在學習中獲得生活經(jīng)驗,改變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課程,幼兒生活是廣泛而具體的,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因此在幼兒教育中基于“微主題”,在“微主題”活動中,采用生活化課程形式,給幼兒充分的自由,使其自主參與、自主學習及自由表達,在課程及活動中獲取經(jīng)驗,進而促進他們自身的發(fā)展。文中研究了如何基于“微主題”去追隨生活課程的實踐措施。
一、 基于“微主題”追隨幼兒生活化課程的研究價值
幼兒生活化課程要注重幼兒發(fā)展,以幼兒的生活與經(jīng)驗為中心,在“微課題”的基礎上去實踐生活課程可以更好的傾聽幼兒的心聲,尊重幼兒的天性與發(fā)展,滿足幼兒的需求,并且發(fā)展幼兒的智慧,提高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和實踐能力。幼兒的世界是充滿想象力的,在幼兒生活化課程中教師是他們的指導者,并給予充分的自由空間,鼓勵幼兒自主參與和自由表達,通過一系列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幼兒學會合作,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充分尊重幼兒的天性,讓其自由發(fā)揮,可以讓幼兒得到更多的經(jīng)驗,有更多的發(fā)展?;凇拔⒅黝}”去追隨生活化課程的實踐要滿足幼兒的精神需求,堅持以幼兒為核心,一切都是為了幼兒的發(fā)展,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讓幼兒感受世界和體會人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會自主合作,“微主題”不僅僅是綜合實踐活動,更是一種學習活動,在幼兒生活化課程中實踐“微主題”可以平衡幼兒的學習與實踐,完善傳統(tǒng)課程中的不足,不再單純只注重學習理論知識,因此基于“微主題”去實踐生活化課程的幼兒的發(fā)展是非常有研究價值的。
二、 基于“微主題”追隨幼兒生活化課程的實踐
(一) 以生活為源泉,在活動中收獲樂趣
生活與教育是相融合的,生活即教育,在“微主題”中追隨生活化課程要以生活為源泉,尊重幼兒的天性,充分了解每個人的興趣,在活動給予充分自由空間,同時在活動中加以指導,讓幼兒在其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中收獲樂趣,在活動中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如在《白白的饅頭從哪里來》這一微主題中,幼兒需要知道饅頭是由什么制成的,然后怎么變成白白的饅頭,即小麥到成熟到變成饅頭的過程,由于有些幼兒生活在農(nóng)村,有著相應的生活經(jīng)驗,在實踐活動中有些幼兒能很快理解這些過程,而生活在城市里的幼兒即使教師通過圖片展示和視頻介紹理解起來還是比較為困難,所以教師可以組織幼兒走進田地,讓其他幼兒介紹小麥,其他的幼兒通過同伴的介紹認識這一過程,并在活動中收獲活動的樂趣。
(二) 尊重幼兒興趣
幼兒的世界是充滿想象的,幼兒是好奇好問的,因此在基于“微主題”追隨生活化課程時要尊重幼兒的興趣,讓幼兒體驗生活,發(fā)展生活中的樂趣,對生活有真實的感受,從而激發(fā)幼兒的興趣,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促進自身發(fā)展。如可以開展《立秋》微主題活動,教師可以先讓幼兒了解立秋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激發(fā)幼兒對立秋的興趣,并在立秋當天組織幼兒走進大自然,帶領幼兒體驗農(nóng)民伯伯的秋收,讓幼兒一起收玉米,然后可以到野外觀察樹葉的變化,可以讓幼兒拾撿自己喜歡的葉子,并了解葉子是怎么變化的。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可以體驗到立秋的真正意義,體會到季節(jié)的變化。
(三) 尊重幼兒個性
在微主題的基礎上追隨生活化課程要尊重幼兒個性,可以通過小組活動、親子活動、角色游戲等形式的活動,發(fā)揮幼兒的特長,讓幼兒的個性得到發(fā)展,從而達到促進幼兒實踐能力的目的。如可以開展植樹活動,讓幼兒進行合作,互幫互助完成種植,還開展角色扮演,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開展家庭活動,讓家長和幼兒一起做游戲,在游戲中發(fā)揮幼兒的個性,所以要尊重幼兒的個性,讓幼兒自由表達對周圍事物的感受,促進幼兒的個性品格發(fā)展。
三、 結語
綜上所述,“微主題”是在生活化課程中以幼兒生活為源泉,尊重幼兒的興趣與個性而開展的實踐活動,更是一種特殊的學習活動,促進幼兒的自主學習與創(chuàng)新探索能力,在“微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由于有不確定的因素,如幼兒的精神需求,幼兒的興趣,因此微主題活動不是不變的,沒有固定的模式,始終要以幼兒為中心,教師要充分了解幼兒的興趣變化與需求,開展有價值的活動,時刻追隨生活化課程,使幼兒獲得多方面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秀玲.幼兒(2~6歲)社會性發(fā)展整合課程研究與實踐[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3.
[2]盧文藝.幼兒園生活化主題活動的實踐與探索[J].學子:下半月(教育新理念),2014(7):40.
作者簡介:
韋丹,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