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輝 ,劉 璐 ,舞 艷
(1.遼寧省鐵嶺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遼寧 鐵嶺 112000; 2.遼寧省鐵嶺市婦嬰醫(yī)院新生兒科,遼寧 鐵嶺112000; 3.遼寧省鐵嶺縣中心醫(yī)院婦產(chǎn)科,遼寧 鐵嶺 112600)
目前,治療常采用藥物治療來控制癲癇發(fā)作,但有小部分患者對藥物不敏感,病程遷延不愈,進一步發(fā)展為難治性癲癇(IE)[1]。IE的發(fā)病機制較復雜且不明確,用藥方面也未達成共識,治療較困難。癲癇患者受長期服用藥物及自身疾病等多方面影響,體內的T淋巴細胞亞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異常,出現(xiàn)細胞、體液免疫功能紊亂、失衡現(xiàn)象[2]。近年來,常用的新型抗癲癇藥物有托吡酯、拉莫三嗪、丙戊酸鈉、左乙拉西坦及奧卡西平等,但存在頭昏、眼球震顫、嗜睡、乏力、腹瀉、惡心、嘔吐、共濟失調、精神運動遲緩等不良反應。免疫球蛋白是一種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成分,可有效排除外來抗原或與特異性抗體結合發(fā)揮免疫作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可改善IE患者的免疫功能,預后較佳[3]。本研究中探討了免疫球蛋白聯(lián)合抗癲癇藥物治療IE的療效,并分析了其對免疫球蛋白和T細胞亞群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符合《神經(jīng)病學》中難治性癲癇診斷標準[4],并經(jīng)頭顱CT或MRI確診;使用2種及以上抗癲癇藥物且持續(xù)治療2年以上仍無法控制發(fā)作;發(fā)作頻率≥4次/月;臨床資料完整;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其他顱內占位型病變;近期服用免疫抑制劑或激素;伴有心、肝、腎等嚴重器官病變;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妊娠期或哺乳期;依從性差;惡性腫瘤;血液疾病。
病例選擇與分組:選取鐵嶺市中心醫(yī)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IE患者123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61例)和研究組(6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抗癲癇藥物治療,口服托吡酯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557,規(guī)格為每片 100 mg),每次100 mg,每日2次;丙戊酸鈉片(仁和堂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3059,規(guī)格為每片 0.2 g)口服,每次 0.2 g,每日 3 次。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中科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23042,規(guī)格為每瓶300 mg),300 mg/d,5 d為1個療程。兩組均治療3個月。
比較治療前后神經(jīng)遞質水平變化,免疫球蛋白、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變化及日常生活質量。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各5 mL,置低溫冰箱保存待測,采用熒光分光光度計法檢測血清多巴胺水平、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血漿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采用 Attune NxT 型流式細胞儀檢測外周血CD3+,CD4+,CD8+水平,并計算CD4+/CD8+比值;所用試劑盒均購自北京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采用癲癇患者生活量表 -31(QOLIE-31)[5]評價日常生活質量,包括個人情緒、擔心發(fā)作、藥物影響、感知功能、社會功能、健康水平及精神狀態(tài)7個維度,每項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比較兩組治療期間出現(xiàn)的頭昏、眼球震顫、嗜睡、乏力、惡心、嘔吐、共濟失調、精神運動遲緩等不良反應。顯效:癲癇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不低于70%,臨床癥狀基本、完全消失,體征改善顯著;有效:癲癇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為30% ~70%,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無效:癲癇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未超過30%,臨床癥狀、體征無變化[4]。以前兩者合計為總有效。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率(% )表示,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見表2至表6。治療期間,兩組均未出現(xiàn)眼球震顫、共濟失調、惡心、嘔吐、精神運動遲緩等癥狀。對照組出現(xiàn)頭昏、嗜睡各2例,乏力、腹瀉各3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 16.39% (10/61);研究組出現(xiàn)頭昏、嗜睡、乏力各1例,腹瀉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06%(5/62)。兩組比較,無明顯差異(χ2=1.992,P=0.158),癥狀均較輕微,均自行緩解,對研究結果無影響。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3 兩組患者神經(jīng)遞質水平比較( ± s,μg/L)
表3 兩組患者神經(jīng)遞質水平比較( ± s,μg/L)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下表同。
組別5-羥色胺 去甲腎上腺素 多巴胺對照組(n=61)研究組(n=62)t值P值治療前307.53±43.27 311.46±45.18 0.493 0.623治療后474.45±51.76*475.31±52.43*0.092 0.927治療前63.14±7.56 64.11±7.32 0.723 0.471治療后110.48±13.40*113.41±14.55*1.161 0.428治療前194.53±31.27 192.41±30.95 0.378 0.706治療后291.30±41.58*287.53±42.57*0.497 0.620
表4 兩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 s,g/L)
表4 兩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 s,g/L)
組別IgG IgA Ig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61)研究組(n=62)t值P值5.46±1.59 5.38±1.37 0.299 0.756 5.69±1.32 9.40±1.21*16.253 0.000 0.54±0.13 0.52±0.28 0.507 0.613 0.59±0.17 1.21±0.20*18.510 0.019 1.45±0.17 1.48±0.19 0.922 0.358 1.42±0.21 1.43±0.20 0.270 0.787
表5 兩組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s)
表5 兩組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s)
組別CD3+(%) CD4+(%) CD8+(%) CD4+/CD8+對照組(n=61)研究組(n=62)t值P值治療前59.17 ± 2.46 58.82 ± 2.03 0.861 0.391治療后59.46 ± 2.97 63.49 ± 2.43*8.242 0.000治療前29.31 ± 1.87 29.65 ± 1.99 0.976 0.331治療后28.79 ± 1.53 33.46 ± 1.68*16.111 0.000治療前29.46 ± 3.10 29.97 ± 3.18 0.900 0.370治療后28.75 ± 3.02 23.15 ± 2.84*10.596 0.000治療前1.01 ± 0.21 1.05 ± 0.20 1.082 0.281治療后1.02 ± 0.27 1.87 ± 0.32*15.909 0.000
表6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質量比較( ± s,分)
表6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質量比較( ± s,分)
組別 個人情緒 擔心發(fā)作 藥物影響 感知功能 社會功能 健康水平 精神狀態(tài)對照組(n=61)研究組(n=62)t值P值治療前44.31±4.78 45.22±4.83 1.050 0.296治療后54.26±5.13*56.49±5.26*2.380 0.019治療前33.42±3.16 34.63±3.71 1.946 0.054治療后46.57±4.13*49.38±4.26*3.713 0.000治療前44.32±3.69 43.71±3.98 0.881 0.380治療后51.20±4.18*54.37±4.51*4.041 0.000治療前41.56±4.32 42.35±4.52 0.991 0.324治療后52.41±4.37*56.45±4.19*5.234 0.000治療前43.85±5.12 43.98±5.03 0.142 0.887治療后53.82±4.18*57.96±4.37*5.368 0.000治療前49.63±4.81 50.32±4.73 0.802 0.424治療后55.96±3.46*58.21±3.58*3.543 0.001治療前46.39±4.71 45.83±4.61 1.202 0.232治療后51.38±4.98*57.32±4.65*6.839 0.000
癲癇患者發(fā)病過程常伴有免疫系統(tǒng)調節(jié)紊亂,免疫細胞及T淋巴細胞亞群失衡現(xiàn)象,且癲癇長期反復發(fā)作,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出現(xiàn)內分泌系統(tǒng)異常[6]?,F(xiàn)階段,治療癲癇常采用抗癲癇藥物治療,但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且易破壞機體免疫系統(tǒng),盧曉琴[7]研究發(fā)現(xiàn),免疫球蛋白可糾正抗癲癇藥物造成的免疫失衡現(xiàn)象。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免疫球蛋白聯(lián)合抗癲癇藥物治療IE臨床療效顯著,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減少癲癇發(fā)作頻次及持續(xù)時間。推測原因可能為通過外源性補充免疫球蛋白,改善機體自身免疫功能,并誘導相關細胞因子及體液因子影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和腦電圖,通過調節(jié)海馬區(qū)Ⅲ-2R的表達,維持機體免疫與神經(jīng)內分泌的平衡,致使癲癇患者免疫應答強度降低,癥狀減弱[8]。托吡酯作為新型廣譜抗癲癇藥物,可選擇性阻斷電壓依賴性鈉通道,神經(jīng)元重復放電減少;且抑制神經(jīng)末梢興奮性遞質谷氨酸的釋放,并阻斷谷氨酸受體,且對癲癇海馬區(qū)異常放電抑制[9];丙戊酸鈉與血漿蛋白迅速結合,較快吸收,發(fā)揮效應快,因此免疫球蛋白與抗癲癇藥物結合,作用于人體免疫系統(tǒng)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共同發(fā)揮作用。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多巴胺水平、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均高于治療前,兩組各神經(jīng)遞質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說明抗癲癇藥物托吡酯與丙戊酸鈉可以改善患者神經(jīng)遞質水平,免疫球蛋白對神經(jīng)遞質無明顯作用,推測原因可能與托吡酯促進腦內5-羥色胺釋放、大量氯離子內流,神經(jīng)遞質分泌增多有關;丙戊酸鈉可快速穿透血腦屏障,減輕中樞神經(jīng)細胞凋亡和炎性反應,保護腦神經(jīng),改善神經(jīng)遞質水平,這與閆麗敏等[10]的托吡酯聯(lián)合丙戊酸鈉治療IE的神經(jīng)遞質變化相符。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IgG和IgA水平高于對照組,IgM水平無變化,說明免疫球蛋白與抗癲癇藥物合用,可改善免疫水平,提高IgG和IgA的表達,機體的免疫應答增強,并維持平衡,IgM無變化則注射免疫球蛋白不會干擾患者的免疫記憶,這可能與免疫球蛋白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免疫細胞,保持免疫-神經(jīng)-內分泌的平衡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D3+,CD4+,CD4+/CD8+均高于治療前,CD8+低于治療前,說明聯(lián)合用藥可糾正外周T淋巴細胞水平,改善免疫功能,降低癲癇發(fā)作,這可能是免疫球蛋白誘導細胞因子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降低腦內免疫強度,改善異常放電的腦細胞,減緩癲癇發(fā)作癥狀[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均提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說明聯(lián)合用藥通過對患者生理及心理等多方面的影響,可促進藥物吸收,減少癲癇發(fā)作次數(shù)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赡芘c免疫球蛋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托吡酯發(fā)揮阻斷海人藻酸電流的產(chǎn)生,神經(jīng)元放電時間減短,同時丙戊酸鈉減輕組織水腫及腦損傷程度,改善患者認知及神經(jīng)功能有關,經(jīng)聯(lián)合用藥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2]。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表明聯(lián)合用藥安全性良好,免疫球蛋白通過提高機體免疫力來降低抗癲癇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同時,本研究未對遠期療效進行考察,后期需增加樣本量和遠期治療予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免疫球蛋白聯(lián)合抗癲癇藥物治療IE療效確切,可減少癲癇發(fā)作次數(shù),改善免疫球蛋白和T細胞亞群水平,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及神經(jīng)遞質水平,不良反應輕微,安全性較高,并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