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賀茜
摘 要:19世紀中后期,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利用傳教活動獲得對中國本土社會思想文化的控制權,中國社會本土勢力亦利用各種資源手段做出相應的排斥與反抗以保障自身的傳統(tǒng)社會控制權力。在貴陽教案中,貴州地區(qū)官、紳、民積極參與其中,與當地教會、傳教士的矛盾沖突極為激烈,并由此展開相互之間的利益博弈,從而引發(fā)貴州地區(qū)社會思想文化的不斷變遷。
關鍵詞:文化變遷;清末;貴陽教案;變遷
19世紀中后期,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內陸地區(qū)進一步加強傳教活動,企圖獲得對當地社會思想文化的控制權,從而在精神領域奴役當地人民群眾。西方傳教士通過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相關條款獲得了傳教自由;從此,西方傳教士就在中國內陸地區(qū)取得了公開合法的傳教身份,更依據這些不平等條款,開始在五口通商口岸以外的全國各地,租賃購置房屋土地,用以興辦教堂及傳教所需的各項設施。
一、貴陽教案發(fā)生的始末
最早在貴州傳教的天主教傳教士是法國的白斯德望,1847年他在青巖城北的姚家關正式成立貴州教區(qū),此后天主教開始在貴州地區(qū)傳播發(fā)展。胡縛理于1859年接任貴州地區(qū)主教一職,他為人驕狂不可一世。由于他經常強行占買民田、民居,當地百姓對他是相當的怨恨和不滿。
1861年端午節(jié)(6月12日)這天,青巖鎮(zhèn)各族人民按傳統(tǒng)習俗到郊區(qū)野游。當游行隊伍經過姚家關天主教大修院時,青巖團務道趙國澍有意激起民眾和修院院士、教民的沖突,趁機放火燒毀了修院,逮捕了反抗的教徒,之后在田興恕的授意下,他秘密處死了這幾人。這一事件即青巖教案。
1862年元宵節(jié)(2月13日)當天,開州夾沙龍地區(qū)百姓按照慣例都要捐錢捐搭建龍燈來祭祀龍神。由于中國許多傳統(tǒng)祭祀活動與天主教的相關教義相沖突,法國駐華公使曾就此類問題與清政府總理衙門進行談判,提出有關此類活動的經費不應攤派到當地教民身上,清廷同意并發(fā)布明文告示。開州當地法國傳教士文乃耳據此指示教徒拒捐錢款,當地知縣戴鹿芝和團首周國璋原本就對教會勢力在當地的擴張極為不滿,雙方之間由此“口角忿爭”,“人眾勢兇”。后兩人在田興恕“緝案就地正法”的指令下,將文乃耳和4名抗捐教民逮捕處死。戴鹿芝隨后“仍派團首周國章四鄉(xiāng)搜尋奉教之人,拿獲到案,不問別話,但問背教與否。不背教者立即斬梟,背教者即準釋放?!?/p>
因為兩個教案的發(fā)生地——青巖(現貴陽市花溪區(qū)青巖鎮(zhèn))和開州(現貴陽市開陽縣)同屬當時貴陽府管轄范圍內,而且清政府最后將這兩個案件一起處理,故學者一般將其統(tǒng)稱為“貴陽教案”。
二、貴陽教案中的矛盾表現
社會學家達倫多夫認為權力分配不當是引起社會矛盾的主要原因,他指出“權威”是期待他人屈從的合法化的權利。通過對貴陽教案整個發(fā)生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多方存在的權力與權威的矛盾、激烈的利益沖突以及社會文化的迥異是其發(fā)生的主要社會根源,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權力與權威的矛盾
首先,清政府地方官員與天主教傳教士之間存在著權威的對立。達倫多夫指出,“權力和權威都是稀缺資源,社會組織中的權力與權威的分配都存在著差別。這種差別性分配,轉變成社會對立的決定因素?!眰鹘淌康脑谌A特權是通過清廷與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斷取得的。而一些傳教士卻憑借這些特權在地方上為非作歹,干預地方事務,這些對于清朝地方官員來說無疑是嚴重損害了他們在地方治理的權利與權威。
其次,地方士紳與天主教會之間也存在著權力的對立。地方士紳是中國傳統(tǒng)封建社會地方權力的結構主體,而到了清末,士紳作用更加明顯,成為了地方上除官員以外唯一有知識、有文化的階層,他們在社會中有著一定的權力和權威。我們發(fā)現貴陽教案中士紳階層的代表——青巖團務道趙國澍和開州團首周國璋都是非常痛恨和反感傳教士在當地傳教的,他們通過反教行動,意圖以破壞、搗毀天主教堂,殺害教民的方式來消滅當地天主教勢力,從而維護自身的權力與權威。
最后,當地民眾與教民之間存在著激烈的利益沖突。這是由于“利益群體”的出現導致群體中的利益失衡。達倫多夫認為:“組成利益群體的潛在利益和顯現利益是形成相互沖突群體的基礎?!薄侗本l約》中規(guī)定凡是中國政府權力所及之處皆成為傳教士傳播天主教的合法地區(qū),地方官需對此“保護”、不得“欺侮凌虐”、“他人毋得騷擾”,特別是有了“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以及“免其攤派”的權利之后,傳教士和教徒從一般“民”的身份變成了在中國生活的“顯現利益”的既得者,并形成了一個以顯現利益為基礎的群體——“利益群體”。
(二)社會文化的迥異
亨廷頓認為亞洲社會崇尚儒家精神并極力強調權威,等級制度的價值觀,而西方人則贊成制衡,鼓勵競爭,倡導人權,致力于使既得利益擴大化,二者“沖突的根源是社會和文化方面的根本差異?!?/p>
首先,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有著激烈的沖突。在青巖教案中,貴州主教胡縛理從自身的思想文化角度出發(fā),認為憑借其主教身份應該可以與中國的地方巡撫官員平起平坐。因此,在他看來,使用巡撫一級的出行儀式,一方面可以表明他的身份與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向貴州巡撫等官員表示尊重。結果,原本想追求“平等”的胡縛理沒想到他所認為合理的思想觀點與貴州官紳民傳統(tǒng)的等級觀念產生了激烈的碰撞,遭到了有著“夷夏”之分的貴州官紳民的一致反對,最后竟然成為了貴陽教案爆發(fā)的導火索。
其次,社會風俗信仰迥異,這也是產生沖突的一個重要因素。天主教只信仰耶穌基督,認為每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而中國民間則信奉多神,民間習俗充滿著鬼神迷信和偶像崇拜。在中國官紳和廣大民眾看來,天主教會在傳教活動中,不遵守中國傳統(tǒng)民風民俗,甚至僭越中國官紳民恪守的禮儀、慣例,這些都是嚴重破壞圣人之道的行為,是“在中國領土上喧賓奪主,毫不客氣地入侵”的卑劣行徑。
三、貴州社會結構的變遷
在達倫多夫的理論中,沖突的結果會引起社會結構的變遷,而社會結構的變遷主要有三種形式:1、所有統(tǒng)治人員的替換;2、統(tǒng)治人員的部分替換;3、統(tǒng)治者的政策納入被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貴陽教案發(fā)生后,貴州民與教之間依舊沖突不斷,多地區(qū)民眾自發(fā)舉行反洋教起義,貴州的社會結構也由此悄然發(fā)生了系列變化。
首先,貴州官員角色的轉變,反洋教陣線瓦解。以貴陽教案的結案為分界線,前一階段為貴州官員對教案及在反教活動中自身角色的再認識和調整階段,而后一階段是對自身角色重新定位和執(zhí)行階段。在貴陽教案中,不僅處置了相關責任的官員,并且大量更換了任職官員,這些舉措均反映出達倫多夫的社會結構變遷理論。隨著教案的開始查辦,田興恕等人為反教活動付出了嚴重代價的時候,他們的思想開始產生動搖,大多選擇閉口不言。到后來田興恕之案議結,張亮基、勞崇光掌管貴州,命令當地官員對傳教厚待保護、多方遷就,并發(fā)布聯(lián)合布告。它導致了貴州官、紳、民一體的反洋教陣線的徹底瓦解。
其次,貴州官、紳與傳教士及教會的利益格局重新得以分配。亨廷頓認為“文化幾乎總是追隨著權力。歷史上,一個文明權力的擴張通常是同時伴隨著其文化的繁榮,而這一文明幾乎總是運用它的這種權力向其他社會推行其價值觀、實踐和體制?!辟F陽教案后,天主教在貴州地區(qū)得到長足發(fā)展,各方利益重新分配。地方官員們一反曾經彈壓傳教士的作風,逐漸轉變?yōu)樘熘鹘痰谋Wo者,與傳教士和睦相處,雙方利益逐漸趨同。
最后,貴州地區(qū)的社會風俗習慣逐漸轉變,近代“科教文衛(wèi)”等多方面得到長足發(fā)展。根據科塞的沖突理論,他認為:“沖突對新群體與社會的形成具有促進功能”。貴陽教案的處理之后,清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對天主教的采取保護政策,天主教在貴州地區(qū)廣泛傳播和發(fā)展,逐漸融入當地人民的社會生產生活,教會學校一時遍布貴州各地,此外,由于貴州少數民族地區(qū)生活貧困、自然條件惡劣,衛(wèi)生醫(yī)療條件落后,傳教士還將西方醫(yī)學和治療方式引入貴州,開辦了教會醫(yī)院,成為了當地現代西方醫(yī)學的開端。
四、結語
貴陽教案是清政府馳教后第一起具有重大影響的民教矛盾,盡管最終得到了和平解決,但卻成為清末貴州持續(xù)不斷爆發(fā)民教矛盾的節(jié)點,表現出當時貴州官、紳、民三方與教會、教民之間的利益博弈和西方宗教思想文化與中國本土儒家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通過對貴陽教案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原本資本-帝國主義列強企圖利用傳教活動來瓦解中國本土社會思想文化,但客觀上也促使當地社會結構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遷,外來文化被逐漸接納吸收,與本土文化融為一體、共同發(fā)展,而這正是“文明進程”的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
[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6.
[2]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編.教務教案(第1輯第3冊)[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
[3] 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編.貴州通志·前事志(第3冊)[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4] 解幼瑩修.鐘景賢撰.開陽縣志稿(第五十四節(jié) 宗教)[M].貴陽:貴陽印刷所,1940.
[5] 宋林飛.西方社會學理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6] 林建曾等.世界三大宗教在云貴川地區(qū)傳播史[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7] 胡林翼.胡文忠公全集[M].上海:國學整理出版社,1937.
[8] 李長莉.近代中國社會變遷錄(第一卷)[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9] [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10]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第3輯第2冊)[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
[11] [德]衛(wèi)禮賢著.王宇潔等譯.中國心靈[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社,1998.
[12] 中華書局編輯部、李書原整理.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六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3] 周健鐘.貴州三“教案”[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0.
[14] 黃亦君.清末教案頻繁發(fā)生原因探析[J].貴州文史叢刊,2008(01).
[15] 天主教歷史及中國天主教的歷史[EB/OL].宗教局.中國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test/2005-06/23/content_8890.htm.200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