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作友 楊杰
內(nèi)容摘要:翻譯副文本包括內(nèi)副文本與外副文本,是作者、譯者、讀者與文本相互聯(lián)系的紐帶。在《文心雕龍》的英譯中,副文本有助于客觀、清晰、精確、全面地揭示譯者的翻譯目的、翻譯規(guī)范以及翻譯邊緣領(lǐng)域所包含的翻譯現(xiàn)象等各種豐富的信息,為我們研究譯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線索。借鑒副文本理論,比較宇文所安和楊國斌的《文心雕龍》英譯本,可以發(fā)現(xiàn)副文本發(fā)揮著折射原作價值、彰顯翻譯思想,滿足讀者期待、闡釋文化價值,提供背景知識,凸顯文化語境的作用,引導(dǎo)和影響著譯文讀者感悟《文心雕龍》的理論價值和文學(xué)價值。
關(guān)鍵詞:翻譯副文本;《文心雕龍》英譯;譯本控制者;目的語讀者
Abstract: Translation paratexts include internal paratexts and external paratexts, which are the links between authors, translators, readers and texts.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ed paratext of Wenxin Diaolong is helpful to the objective, clear,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purpose, the standard of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ation phenomena in the marginal field of translation, which provides a very important clue for us to study the translation. Applying the paratext theory and comparing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Wenxin Diaolong by Stephen Owen and Yang Guobin, we find that paratex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flecting the original value, highlighting translation ideas, satisfying readers expectations, explaining cultural values, providing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highlighting cultural context, guiding and influencing the readers perception of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literary value of Wenxin Diaolong.
Key words: the translation paratext; English translation of Wenxin Diaolong;controller of translated version; target reader
Authors: Hu Zuoyou is professor at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601, China). His major research interests ar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E-mail: huzuoyou01@163.com. Yang Jie is postgraduate student at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601, China). Her major research interests are translation studies. E-mail: 2696598705@ qq.com
一、引言
“副文本”的概念由法國敘事學(xué)理論家熱拉爾·熱奈特(Gerard Genette)于1979 年提出,指的是“在正文本和讀者之間起著協(xié)調(diào)作用的、用于展示作品一切言語和非言語的材料” (Genette 1)。熱奈特指出,沒有副文本的文本是不存在的,副文本既處在文本之內(nèi),又處在文本之外,協(xié)調(diào)著文本與公眾、文本與讀者的關(guān)系,并引導(dǎo)讀者對作品的接受(1-4)。他將副文本分成兩類:內(nèi)副文本與外副文本。內(nèi)副文本主要包括封面、作者姓名、簡介、書名(標(biāo)題)、副標(biāo)題、出版信息、跋、插圖、插頁、前言、后記、致謝等;外副文本屬于文本外部空間,包括作品的相關(guān)信息,如作者對讀者反映的評論、作者本人的評論、日記、修改稿和私人性質(zhì)的書信等(2-5)。
目前,《文心雕龍》英譯研究聚焦譯本的正文,尚未見對其副文本進行的研究。本文選取美國漢學(xué)家宇文所安《文心雕龍》英譯本(Wenxin Diaolong,以下簡稱宇文譯本)和中國譯者楊國斌英譯本(Dragon-Carving and the Literary Mind,以下簡稱楊譯本),對比副文本在其翻譯中的作用。宇文譯本內(nèi)副文本包括封面、序言、導(dǎo)言、術(shù)語匯編、注釋、參考書目類編、引用書目、譯后記等,外副文本包括譯者個人情況、翻譯實踐、他者評價和譯者評論等。楊譯本內(nèi)副文本包括封面、標(biāo)題和出版信息,外副文本包括譯者的學(xué)術(shù)生涯、翻譯實踐、譯本收入《大中華文庫》等情況。
二、折射原作價值,彰顯翻譯思想
相對于文本本身,副文本先被讀者接觸,作為副文本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的封面,呈現(xiàn)了作品最基本的信息,突出強調(diào)所要表達的重點,從側(cè)面烘托正文內(nèi)容。而譯者的文化身份,造就了譯本的獨特性,在某種程度上昭示了譯者的翻譯思想。譯者對譯本的選擇和理解,所采取的闡釋和翻譯策略,表明了譯本獨特的個性和差異性。譯者文化身份的本土性和異域性、譯者的語言功底和文化修養(yǎng),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翻譯文本的選擇和思想觀念的傳達。
2.1封面
一部作品,首先映入讀者眼簾的就是封面。圖書的封面、標(biāo)題及其他附屬說明文字一般是出版商提供的副文本,有時候作者也會參與其中(5)。封面是圖書的臉面,也是發(fā)布信息的平臺。封面反映出版社的設(shè)計理念和出版訴求,隱藏出版社的商業(yè)構(gòu)思和推銷目的。封面反映譯文內(nèi)容的側(cè)重點,是對讀者的親切呼喚。封面作為內(nèi)副文本的重要因素,對文本產(chǎn)生重要作用。
宇文譯本封面設(shè)計簡約,只有樸素單一的底色和書名、譯者姓名、出版社和發(fā)行時間。將譯者與書名同等排列,并用大號字體凸顯,出版社、發(fā)行商和出版時間置于左下方不太顯眼的位置,字體較小。這種設(shè)計理念凸顯對圖書內(nèi)容和名人效應(yīng)的重視,利用譯者的高知名度和讀者對權(quán)威專家的崇拜心理擴大作品的影響力。宇文所安的學(xué)術(shù)地位具有價值導(dǎo)向性,其作品得到人們的普遍認(rèn)同,將其姓名置于封面具有較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該封面并未標(biāo)明原作者,使得譯者走出“隱身”狀態(tài),突出了譯者的地位。相比之下,宇文譯本中文版封面信息更加豐富,添加了背景圖案。其頂端右上方顯著位置標(biāo)明哈佛大學(xué)權(quán)威教程,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副文本信息,目的是吸引讀者注意,暗示原作的文學(xué)水準(zhǔn)和譯者的翻譯質(zhì)量絕對可靠。在封面上,典型的中國古典美女和飽含東方文化特色的建筑、祥云、樂器等一一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紅黑強烈的色彩對比,為讀者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精美的背景圖案給讀者無限遐想,吸引讀者閱讀文本。封面圖文互動,用繪畫、建筑、藝術(shù)、文字等有形之物為思想這一無形之物賦形,它們互為表里,相互補充,彼此交融,相得益彰。同時,它增強了文本內(nèi)容的藝術(shù)性,擴大了宣傳,傳達了信息,強調(diào)了譯本的重點(朱明勝 102)。
楊譯本在封面正上方注明“大中華文庫”字樣?!洞笾腥A文庫》是我國文化典籍重大出版工程,代表中國出版、學(xué)術(shù)研究和翻譯的最高水平。楊譯本能夠收錄于《大中華文庫》,足以表明原作的理論價值和譯作的翻譯水平。楊譯本將原作者劉勰姓名放在第一位,表明出版社對原作者的尊重與敬意。楊譯本封面插圖是龍紋圖案,與書名圖文互動,其圖案寓意深邃,啟人遙想。封面構(gòu)圖別致,圖文搭配錯落有致,色調(diào)單純雅致,把書中內(nèi)容詩意般地呈現(xiàn)出來了。簡言之,各個譯本封面設(shè)計一目了然,封面基調(diào)與文字內(nèi)容聯(lián)系緊密,版本立意新穎別致,圖文色彩各有千秋,清楚地顯示了各自的重點:宇文譯本封面強調(diào)譯者影響力,其中文版封面強調(diào)中國文化元素,楊譯本封面強調(diào)原作思想和對原作者的尊重,雖然各不相同,但都強調(diào)各自的價值,值得讀者閱讀。
2.2譯者身份
譯者身份與翻譯關(guān)系密切,從中可以探尋譯作風(fēng)格、譯本特性,追蹤譯者的翻譯思想。譯者身份的本土性和異域性、譯者的語言功底和文化修養(yǎng),都影響到翻譯文本的選擇和翻譯思想的形成。譯者是社會中的人,受社會文化語境的制約,具有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帶有民族文化的價值取向。作為隱形的副文本因素,譯者身份的個性與社會性對譯本形成、文本解讀、翻譯策略具有一定的影響。譯者在翻譯中將自己對源語文化的思考、熱愛與眷戀注入譯本中,譯文的字里行間總是流露著譯者的思想與情感,透露著譯者的文化情懷。
宇文所安早年在耶魯大學(xué)學(xué)習(xí),博士畢業(yè)后先在耶魯大學(xué)執(zhí)教,后供職于哈佛大學(xué),1994年獲得歐文·白壁德比較文學(xué)教授之職,其翻譯作品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作為美國漢學(xué)家,宇文所安譯介《文心雕龍》,帶有個人的目的。他在一次訪談中談到他譯介中國文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美國的文化建設(shè),而并不是完全為了中國文化發(fā)展,只是希望美國能有更多的人對中國文學(xué)感興趣(張宏生 114)。他試圖保持原作的真實風(fēng)貌,甚至犧牲文章的文雅性。對他來說,重要的是忠實于源文,以便讀者可以獲得一些關(guān)于中國文學(xué)的知識(宇文所安 14)。楊國斌是中國著名翻譯家,曾在北京外國語學(xué)院主研《文心雕龍》,獲得博士學(xué)位。他認(rèn)為簡潔、高雅和可讀性強的文本,更容易被英語讀者接受,是將中國古典文學(xué)傳播到英語世界的合理方式(胡作友、張丁慧 76)。今天,西學(xué)東漸,中學(xué)西傳,東西方相互交融,相互需要。中國設(shè)立《大中華文庫》項目,全面系統(tǒng)地翻譯介紹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楊國斌對中國古典文學(xué)和文論情有獨鐘,造詣深厚,不僅具有良好的學(xué)養(yǎng),對文學(xué)有極好的感悟力。他翻譯《文心雕龍》,旨在傳播中國文論,讓中國文論在世界發(fā)揚光大。
宇文所安將異域文化引入本土文化,楊國斌則將本土文化引入異域文化。他們的翻譯對象雖然相同,但是翻譯方向卻完全相反,譯者背景的差異注定使兩個譯者對文化內(nèi)容的處理和翻譯策略的運用有所不同。譯者在翻譯中必須首先理解源語文化,其次,要將文化元素傳達給目的語讀者。譯者身份賦予譯者特定的政治立場,譯文必將接受意識形態(tài)的干預(yù)和過濾。然而,當(dāng)源語文本被翻譯成目標(biāo)文本時,作為文化中間人的譯者并非是客觀中性,最終呈現(xiàn)的譯文必將經(jīng)受文化過濾。因此,譯者不僅要完成翻譯的任務(wù),還要增進文化之間的交流。例如: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宇文譯:There are three basic principles (理*) in the Way of setting forth pattern (文*). The first is the pattern of shapes, which is constituted of the five colors (色*). The second is the pattern of sounds constituted of the five tones. The third is the pattern of the affections (情*)constituted of the five “natures”(性*)(Owen 241)
Li 理: “principle” or “natural principle.” Li is a …Chinese reading theory than western.
Wen文: “pattern,”? “l(fā)iterature,” “ the written word.” Wen… “Its source in the Way”.
Se色: “color” or “visage.” Se is the visual aspect of something independent of its form, … “The Sensuous Colors of Physical Things.”
Ching情: “the affections,” “emotions,” “subjective disposition,” “circumstance.” This is an exceedingly broad term… “Ching i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Hsing性: “individuating nature,” the innate characteristics that distinguish … “nature and form.”
楊譯: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art: the art of patterns related to the five colors, 1 the art of music? related to the five tones, 2? and the art of feeling related to the five natures. 3(楊國斌439)
1. The five colors refer to qing (green), huang (yellow), chi (red), bai (white), hei(black).
五色指青、黃、赤、白、黑。
2. The five tones are gong (C), shang (D), jiao (E), zhi (G), and yu (A).
五音指宮、商、角、徵、羽。
3. There ar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as to what the wu xing refers to. Zhou Zhenfu (1981 349) interprets it as the five Confucian virtues of ren (benevolence), yi (righteousness) li (courtesy), zhi (wisdom), and xin (trust-worthiness) … approximation of Liu Xies statement.
關(guān)于“五性”所指,有多種解釋。周振甫(349) 解作儒教的仁、義、禮、智、信……最接近劉勰的意思。
“五色”、“五音”、“五性”對中國讀者來說是非常熟悉的術(shù)語,極富東方特色,存在文化空缺,在翻譯時需提供必要的注解。宇文所安采用雜合化的翻譯策略,首先用直譯加意譯的方法翻譯整句意思;然后,用意譯加漢字的方法,翻譯幾個重要的術(shù)語“理”、“文”、“色”、“情”、“性”;再次,對文化特色詞“五色”、“五音”、“五性”采用意譯、英譯加注釋的方法,以這種嚴(yán)謹(jǐn)?shù)膽B(tài)度處理異域文化,賦形(漢字)、留音(音譯)、釋義(意譯)。
楊國斌對這類術(shù)語的重要性非常了解,劉勰將構(gòu)成文采的方法與五色、五音、五性相連接讓讀者對好的文采有更深刻的了解。宇文所安基于美國的文化背景對這類術(shù)語進行闡釋,這使得“五色”、“五音”、“五性”的意思帶有美國的文化色彩,丟失了源語文化的一些重要特質(zhì),這正是其西方文化身份在翻譯中的體現(xiàn)。而楊譯采用翻譯加注解的方法,將源文的文化清晰地傳入目標(biāo)語文化,讓目標(biāo)語讀者理解這些術(shù)語的真實含義,為中國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奠定了基礎(chǔ)。譯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導(dǎo)致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文化解讀,而這些從根本上講,會受到譯者文化身份的影響。通過對比分析文化身份這一副文本因素,我們發(fā)現(xiàn),基于不同的文化身份,譯者對文化信息的傳遞存在巨大差異:宇文所安雖然采用雜合化翻譯,將中國文化輸入美國,但在對一些基本概念的闡釋上,還是貼近美國的文化,如他將“原道”直譯為“Its source in the Way”,“Way”就是美國的特色文化,是歸化翻譯,宇文所安基本上采取歸化翻譯,這種歸化翻譯是身份使然。楊國斌基于東方文化身份,在翻譯活動中盡力保留中國文化特色和原文的文化韻味,最大限度地傳遞文本中的文化信息,例如,他是通過解釋“原道”的內(nèi)涵并保留“道”本身的術(shù)語特殊性,將其譯為“tracing the Origin to the Dao”。楊國斌基本上采用異化翻譯,這種異化翻譯也是身份使然。由此不難看出文化身份對譯者翻譯活動的影響,特別是在處理中國文化典籍的翻譯時,這種影響就更為明顯。
三、滿足讀者期待,闡釋文化價值
讀者在接觸作品之前已有預(yù)先估計與期盼,既有對譯本藝術(shù)形式與審美特質(zhì)的期待,又有對譯者翻譯思想的期待,包括翻譯方法、翻譯目的、翻譯策略、意識形態(tài)等。讀者在接受動機與需求中還有對作品藝術(shù)價值和蘊藏的文化價值的整體期待。譯者在序言和前言中談?wù)撟约涸诜g過程中的心路歷程,表明自己的翻譯策略和目的,吸引讀者交流、滿足讀者期待、闡釋譯本的文化價值。讀者對譯本的評價,更是直接體現(xiàn)出譯本是否符合讀者的期待,文化價值是否恰如其分。
3.1序言與前言
序言是譯者以中介者的身份溝通原作者和譯文讀者的媒介,是研究譯者翻譯思想的重要資料,客觀全面評價譯本的重要依據(jù),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法國比較文學(xué)家梵·第根(Paul van Tieghem)認(rèn)為,序言會告訴讀者譯者的思想,是最寶貴的資料(轉(zhuǎn)引自謝天振52)。序言分為兩類:自序和他序。自序由作者本人撰寫,說明寫作意圖、寫作經(jīng)過、內(nèi)容體例等情況;他序由作者邀請知名專家、權(quán)威人士撰寫,或出版社約請專家撰寫,對著作進行全面客觀評價與推薦,對書稿有關(guān)問題進行研究和闡述。
宇文譯本序言由譯者執(zhí)筆,說明譯本的不足之處、譯本完善的歷程與艱辛以及譯者的致謝,體現(xiàn)譯者對質(zhì)量的關(guān)注和對讀者的高度責(zé)任心。其前言部分介紹文學(xué)思想傳統(tǒng)的作用,解釋讀者與文學(xué)作品之間的關(guān)系,闡釋文學(xué)思想的重要性,引導(dǎo)讀者留意那些被忽視的因素。譯者闡釋中西兩套迥然不同的術(shù)語體系,分析中國古典文論術(shù)語體系的論述方式,說明自己的翻譯和闡釋方法:翻譯加解說。解說采用統(tǒng)一的形式,一段中文一段英文,并對相關(guān)問題進行評價。譯者直抒自己的翻譯觀:為照顧文本的特殊需要,不惜犧牲文本的連貫性(Owen,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17)。譯者向讀者說明翻譯中國文論的困難,訴說自己的理解與感悟,闡明翻譯的價值,概述中西文學(xué)思想的差異。序言為讀者理解中國文論和了解譯者思想打開了大門。宇文譯本中文版增加了宇文所安撰寫的“中譯本序”,講述原著的撰寫過程、選文與評論的傾向性,為未來中國文學(xué)思想的研究提出一些方向性建議。中國學(xué)者樂黛云也撰寫了序言,認(rèn)為此書是“中西文論雙向闡發(fā)、互見、互識、互相照亮的極好范例”(樂黛云 45)。楊譯本含有由楊牧之執(zhí)筆的“總序”,闡明《大中華文庫》的宗旨,說明外國譯者翻譯中國典籍的誤讀、誤譯與后果。該總序視角宏大,從中華文化的發(fā)展、西方文化的崛起兩個維度闡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的重要性。楊譯本納入《大中華文庫》,譯者自然深刻領(lǐng)會傳遞中華文化的重要性。楊國斌在譯本前言中簡述劉勰的生平,《文心雕龍》的地位、文學(xué)觀、文體、風(fēng)格、修辭,劉勰文學(xué)批評思想的人文主義趨向,最后詳細(xì)論述《文心雕龍》的現(xiàn)代版本并說明翻譯的過程和困難。楊譯本前言體現(xiàn)譯者試圖弱化對具體翻譯活動過程描述的傾向,而更多地把重心放在對原作的挖掘上。比起翻譯活動本身,譯者更在意向讀者展現(xiàn)原作的價值。
宇文譯本的前言注重向讀者提供譯者創(chuàng)作的背景信息以引發(fā)讀者思考,把更多的文本解讀空間留給讀者;而楊譯本的前言則以原作解讀為中心,對翻譯活動本身的闡釋只是一筆帶過??傮w來看,兩個譯本在其序言與前言中傳遞了豐富的信息,說明了譯者的目的,開闊了讀者的視野,蘊含較高的理論價值和學(xué)術(shù)研究價值。
3.2讀者評價
讀者評價是讀者對譯作仔細(xì)閱讀、欣賞、把玩后的總體印象,有口頭和書面兩種,前者不容易定性,難以用作譯評的證據(jù),后者則是最有說服力的憑證。讀者評價是評判翻譯質(zhì)量,促進翻譯實踐的有效環(huán)節(jié)。北美著名漢學(xué)家、多倫多大學(xué)東亞研究系榮休教授林理彰(Lynn 43-45)、英國學(xué)者波拉德(Pollard 279-280)、中國學(xué)者樂黛云(樂黛云 44-45)等人對宇文譯本給予了高度贊譽。嶺南大學(xué)歐陽楨教授高度肯定楊譯本,認(rèn)為楊譯可讀性強、邏輯清晰,詩意之處適宜,分析之處恰當(dāng),很適合任何感興趣、有知識的非專業(yè)讀者(Eoyang 587-589)。陳引馳和趙穎(124)認(rèn)為,宇文譯本是西方學(xué)界中國文論譯介的代表性著作,可以導(dǎo)向與物質(zhì)文化和社會史的連通。上述是知名專家的評價,那么普通讀者如何評價這兩個譯本呢?我們據(jù)此向60名讀者做了問卷調(diào)查。60名讀者分別為英文專業(yè)研究生20人,中文專業(yè)研究生20人,外籍教師和留學(xué)生20人(8位英國人和12位美國人)。我們向調(diào)查對象分發(fā)《文心雕龍》的三個篇章《原道》《隱秀》《定勢》,提供只標(biāo)記1和2的兩位譯者的譯文,讓讀者在閱讀后做出評價,首先就術(shù)語翻譯和句子翻譯做出評價,隨后對篇章翻譯做出總體評價。本次調(diào)查發(fā)放問卷60份,回收有效答卷60份。在術(shù)語翻譯方面,宇文所安采用拼音加注釋等多種方式,提醒讀者注意術(shù)語的特殊含義;楊國斌使用平實準(zhǔn)確的詞匯,盡可能譯出術(shù)語本身的含義。從統(tǒng)計結(jié)果看,讀者對“神思”英譯的評價如下:有46位喜歡宇文所安的“spirit thought”(神*—思*),有14位喜歡楊國斌的“imagination”。理由是:宇文所安的譯文與中文對仗,還在括號內(nèi)標(biāo)出漢字,讓讀者既理解其含義,又知道它本來的樣子,很有趣;喜歡楊譯的讀者認(rèn)為神思和想像有相似之處,譯文簡潔明晰,實現(xiàn)了最大程度的語義對應(yīng)。從總體評價看。喜歡宇文譯本的共有32位,約占53.3%,喜歡楊譯本的共有20位,約占33.3%,認(rèn)為兩個譯本各有特點都可接受的共有8人,約占13.4%。14名外籍讀者認(rèn)為宇文譯本超過楊譯本,他們認(rèn)為,宇文譯本語言地道,內(nèi)涵豐富,韻味足。30位中國讀者認(rèn)為楊譯本超過宇文譯本,他們認(rèn)為楊譯本簡潔清晰,用詞恰當(dāng),沒有過多的雕飾,附加的周振甫現(xiàn)代漢語翻譯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源文的含義。他們不約而同地認(rèn)為,兩位譯者的譯文水平很高。這一結(jié)果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外國讀者喜愛外國人翻譯的文字,而中國讀者喜愛中國人翻譯的文字,難道是思維差異不僅影響翻譯,而且影響讀者對譯文的審美判斷?毋容置疑,讀者評價對譯文的質(zhì)量最有發(fā)言權(quán),為翻譯質(zhì)量的提高和翻譯實踐的推動提供了參考。
四、提供背景知識,凸顯文化語境
翻譯是基于文化語境間的意義轉(zhuǎn)換,把握文化語境有助于引導(dǎo)讀者閱讀并參與文本意義的生成與確立,幫助讀者從多角度、多渠道提供背景知識,從而深化對讀者對譯本的理解和感悟。此外,副文本可以折射當(dāng)時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注釋、附錄等副文本將譯文文本置于源語豐富而深厚的社會歷史、文化和語言環(huán)境中,使得源語文化的特征在譯文中盡顯無遺,促進譯語文化對異質(zhì)文化更多的理解與尊重。注釋增加了一個準(zhǔn)確表達意義的改進機會,給譯語讀者提供可以正確解釋的條件(孫藝風(fēng) 110)。附錄中的背景知識也為理解和研究提供了便利條件。
4.1注釋
注釋是副文本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是譯者為便于讀者理解而對譯文進行補充說明的一種解說形式?!段男牡颀垺敷w系龐大,語言艱深,中國文論專業(yè)術(shù)語眾多,蘊含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文心雕龍》所深藏的思想與文化,注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副文本。注釋在宇文譯本和楊譯本中隨處可見,主要起著解釋和說明的作用,如宇文所安對藻辭譎喻(330)的注釋,楊國斌對“乾坤”的注釋(劉勰 723)。譯者借助注釋釋疑解惑,闡釋文化內(nèi)涵,重構(gòu)文化語境,幫助目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宇文譯本和楊譯本在注釋分布、處理方式和風(fēng)格上差異巨大。在注釋分布上,宇文所安合理添加各類注釋,采用尾注、腳注、評注等多種方式。宇文譯本所用尾注多達267 處,又增添腳注12處。宇文所安用尾注添加來源解釋,用腳注和尾注注明詞語、語句和觀點的來源,為讀者重構(gòu)語言文化語境,跨越文化差異的鴻溝。例如,宇文所安把《文心雕龍》的標(biāo)題解釋為既可以讀作主謂結(jié)構(gòu),又可以理解為并列結(jié)構(gòu),還列舉施友忠的“文心和雕龍”翻譯為例,在頁末標(biāo)明“出自施友忠,1959年哥倫比亞出版社的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New York”(宇文所安,《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 189)。這不僅把初次接觸中國文化的讀者置身于源語文化語境下,也為讀者進一步研究《文心雕龍》提供了背景知識,有助于他們對異域文化的了解。宇文所安還用文外補償、文內(nèi)直譯、頁面腳注闡釋文化內(nèi)容,采用逐字逐句的解說,附加獨到的評論,更是其譯本的一大特色。例如,《文心雕龍·風(fēng)骨》開篇:“《詩》總六義,風(fēng)冠其首……其為文用,譬征鳥之使翼也”。宇文所安這樣評論:劉勰引述這個觀點證明“風(fēng)”確實重要;他的意思并不是要聲稱“風(fēng)”比“骨”更重要……“風(fēng)骨”所造成的感動是那種不需要吸引的感動……(226)。譯者基于自身的文化語境,為讀者理解源文提供豐富的背景知識,促使讀者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中西文論的雙向闡發(fā)實現(xiàn)了兩者之間的互識、互融、互通。楊國斌在翻譯時也用注釋提供文化背景信息,幫助讀者理解中國文論思想。他在翻譯源文的基礎(chǔ)上,通過注釋闡述譯文,力圖再現(xiàn)源文的文化語境, 為不了解源文文化語境的西方讀者提供解讀源文的背景知識,從而真正實現(xiàn)翻譯的視域融合。例如:“爰自風(fēng)姓,暨于孔氏,……取象乎《河》《洛》,問數(shù)乎蓍龜,……(《文心雕龍·原道》)”From the age of Fu Xi down to the time of Confucius.…They studied the images on the Yellow River Diagram and the Pattern from River Luo and divined with yarrow stalks and tortoise shells; …(劉勰 11)楊國斌在翻譯時,除了詳盡闡釋源文意思外,還在譯本后添加了有關(guān)《河圖》《洛書》的傳說和出處,這不僅融入了源語語境的中國元素,而且為讀者提供豐富的文化信息,填補文化空缺,保留源文意象,加深了讀者的理解。
4.2附錄
附錄是指附在正文之后與正文有關(guān)的文章、參考資料和來源出處,對整個譯本起著補充說明的作用。附錄是譯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含有豐富的信息,是讀者獲取背景知識、了解文化語境的重要途徑,頗具研究價值。宇文譯本附錄由術(shù)語集釋、參考書目類編、引用書目三大部分構(gòu)成?!段男牡颀垺肪嘟衲甏眠h(yuǎn),用詞偏僻。宇文所安精選單字詞術(shù)語,解釋其語義,告誡讀者這些術(shù)語的詞義并非固定,只有在具體語境中,其語義才是相對確定的。如“知音”一詞,宇文所安解釋其表面為知音樂的人,引申為朋友之間的理解,而在《文心雕龍》中指描述文學(xué)作品的批評家或理想讀者(宇文所安,《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 655)。在參考書目類編和引用書目中,宇文所安提供了大量中國文學(xué)思想通論著作和研究性著作,幫助讀者了解譯本的時代背景,拓展讀者的閱讀范圍,強化譯本的文化信息和價值。楊譯本附錄主要包括中國歷史年代簡表、人名錄、參考文獻、謝辭、譯者簡介五大部分。楊譯本附錄形式多樣,從多方面填補讀者對源文背景知識的欠缺。楊國斌采用圖表形式將五帝時代以來的年代清晰呈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使其進一步了解中國歷史時期。文學(xué)發(fā)展與變化受到時代與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正是這些歷史時期孕育了中國的文化、思想、文論著作。人名錄輯錄源文中出現(xiàn)的人名,簡介人物的生活年代、代表作品等。讀者通過閱讀人名錄解除人名困惑,拓展文學(xué)常識。人名錄補充了文學(xué)常識,拓寬了譯本的維度,使譯語讀者貼近源文文化。兩位譯者對附錄的側(cè)重點有所差異,宇文譯本偏向術(shù)語解釋,通過術(shù)語解釋過渡到語境,為讀者補充相關(guān)的文學(xué)知識。楊譯本注重從社會歷史背景出發(fā),通過宏觀的歷史背景考察具體文學(xué)作品,側(cè)重對史實背景的挖掘與補充。
4.3譯者反思
譯者反思是譯者對譯事活動的自我判斷與評價,是譯者對翻譯的回顧與前瞻,翻譯中的點滴經(jīng)驗和看法,或許成為翻譯思想的起點和觸動點。譯者反思是有價值的副文本,它們或可延續(xù)譯本的理論價值,為譯本補充相關(guān)的背景知識,對讀者有著重要影響和引導(dǎo)作用。宇文所安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宇文所安作品集》,譯介到中國的有《追憶》《初唐詩》《中國“中世紀(jì)”的終結(jié)》《盛唐詩》《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迷樓》《晚唐詩》等。宇文所安在譯本出版后,又在另一部作品中進一步闡釋自己對《文心雕龍》的理解。2003年,宇文所安的《他山的石頭記》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劉勰與話語機器》一文中,他認(rèn)為劉勰所要表達的思想是一個思辨的過程。作為“話語機器”的駢文結(jié)構(gòu)和作為批評家的劉勰產(chǎn)生了分離(119)。宇文所安對中國文論的選擇既聚焦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作家與作品,又有自己的獨到標(biāo)準(zhǔn),即史學(xué)眼光和他者視野的有機結(jié)合。史學(xué)標(biāo)準(zhǔn)即所選作品要有歷史感、歷史意義(奚密 164);他者視野即他者對中國文學(xué)經(jīng)典的價值判斷(Owen, The Late Tang 33)。這是宇文所安的獨到認(rèn)識,這種認(rèn)識彌補了譯作對劉勰論述的不足,增長了讀者的見識,拓展了讀者的視野。楊國斌曾經(jīng)以“理解也是翻譯”的觀點探討《文心雕龍·神思》的英譯,提出風(fēng)格、文體、時代與翻譯的關(guān)系(楊國斌,《文心雕龍·神思》英譯三種之比較 43-48)。他還詳細(xì)闡述翻譯《文心雕龍》的緣由,提出準(zhǔn)確、清楚、簡潔的翻譯標(biāo)準(zhǔn),即把原作者的意思,用外文準(zhǔn)確地表達出來,使有文學(xué)趣味的一般英文讀者看了能明白(84-85)。楊國斌關(guān)于翻譯的心得體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楊譯本。楊國斌將翻譯思想、心路歷程吐露給讀者,為讀者理解《文心雕龍》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他的譯本和著作對宣傳中國古典文論思想起了重大作用。
五、結(jié)語
副文本包括內(nèi)副文本與外副文本,是譯本內(nèi)部各元素之間以及譯本與外部元素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紐帶。在《文心雕龍》的英譯中,副文本發(fā)揮著建設(shè)性作用。內(nèi)副文本是突出譯本重點、客觀介紹原作、捕捉文化內(nèi)涵、提升文化價值的重要載體;外副文本介于文本與讀者之間,是促進文本呈現(xiàn)的必要元素。宇文所安注重向讀者提供譯者創(chuàng)作的背景信息以引發(fā)讀者思考,把更多的文本解讀空間留給讀者。他試圖保留源文的真實風(fēng)貌,合理添加各類注釋,為讀者補充相關(guān)的文學(xué)知識,目的是為了美國的文化建設(shè);楊國斌則以原作解讀為中心,除了詳盡闡釋源文意思外,還融入中國元素,為讀者提供豐富的文化信息,幫助讀者的理解,目的是傳播中國文論,讓中國文論在世界發(fā)揚光大。
語言之間雖有差異,但文化之間卻沒有高低之別,東西方之間的文化滲透是發(fā)展的大勢,唯有平等交流才能走向文化融合,而翻譯可以大有作為。宇文所安對中國文論的選擇既聚焦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作家與作品,又有自己的獨到標(biāo)準(zhǔn),即史學(xué)眼光和他者視野的有機結(jié)合。楊國斌將翻譯思想、心路歷程吐露給讀者,為讀者理解《文心雕龍》提供廣闊的空間。宇文所安和楊國斌巧妙處理副文本,使副文本成為正文的有力補充,傳遞著作者、譯者、讀者和出版社的多種聲音。前者將多種手段聯(lián)合運用,傳達異域文化特色,滿足目的語讀者的期待視野,呈現(xiàn)學(xué)者型翻譯的文本特色;后者傾向于歸化翻譯,盡力保留中國文化特色和文化韻味,最大限度地傳遞源文的文化內(nèi)涵。副文本研究有助于客觀、清晰、全面地揭示翻譯副文本的內(nèi)涵與功用,審視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闡釋《文心雕龍》英譯的文化價值。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陳引馳、趙穎之:與“觀念史”對峙:“思想文本的本來面目”——宇文所安《中國文論》評。《社會科學(xué)》4 (2003):120-124。
[Chen, Yinchi and Zhao Yinzhi. “Facing the History of Ideas: The Origin of Ideological Text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Review).” Social Sciences 4 (2003): 120-124.]
Eoyang, Eugene Chen. Review on Dragon-Carving and the Literary Mind.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12 (2005): 587-589.
Genette, G. 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7.
胡作友、張丁慧:傳播學(xué)視域下《文心雕龍》的譯介模式與翻譯策略。《出版廣角》24 (2017):76-78。
[Hu, Zuoyou and Zhang Dinghui. “Translation mod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Wenxin Diaolo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View on Publishing 24 (2017): 76-78.]
劉勰:《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文心雕龍》。楊國斌譯。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3。
[Liu, Xie. LIBRARY OF CHINESE CLASSICS Chinese-English·Dragon -Carving and the literary Mind. Trans. Yang Guobi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Lynn, R.J.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review).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2 (1994 ): 43-45.
Owen, Stephen.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Harvard UP, 1992.
宇文所安:《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選集》。田曉菲譯。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 Borrowed Stone: Stephen Owens Selected Essays. Trans. Tian Xiaofei. Jiangsu: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3.]
——:《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王柏華,陶慶梅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3。
[---.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English Translation with Criticism. Trans. Wang Baihua and Tao Qingmei. Shangha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2003.]
---. 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Harvard UP, 2006.
Pollard, D.E.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by Stephen Owen. The China Quarterly 137 (1994 ): 279-280.
孫藝風(fēng):《視角·闡釋·文化——文學(xué)翻譯與翻譯理論》。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4。
[Sun, Yifeng, Perspective, Interpretation and Culture: Literary of Translation and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Beijing: Tsing Hua UP, 2004.]
奚密:差異的憂慮——對宇文所安的一個回響?!吨型馕幕c文論》2(1997):61-65。
[Xi, Mi. “Worries about Differences: A Response to Stephen Owen.” Cultural Studies and Literary Theory 2 (1997): 61-65.]
謝天振:《翻譯研究新視野》。青島:青島出版社,2003。
[Xie, Tianzhen. A New Visi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Qingdao: Qingdao Press, 2003.]
楊國斌.《文心雕龍·神思》英譯三種之比較。《中國翻譯》4(1991):43-48。
[Yang, Guobin, “Comparison of thre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arving and the Literary Mind · Spirit Thought.”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4 (1991): 43-48.]
——:《文心雕龍》譯后,想到維特根斯坦?!蹲x書》1 (1996): 84-85。
[---. “After the translation of Wenxin Diaolong, I think of Wittgenstein.” Reading 1 (1996): 84-85.]
樂黛云:突破中西文體系的“雙向闡發(fā)”——介紹《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社會觀察》1(2003):44-45。
[Yue, Daiyun. “Breakthrough the “Two-way Elucid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ystems: Introduction to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1 (2003): 44-45.]
張宏生:“對傳統(tǒng)加以再創(chuàng)造,同時又不讓它失真”——訪哈佛大學(xué)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斯蒂芬·歐文教授。《文學(xué)遺產(chǎn)》1(1998):111-119。
[Zhang, Hongsheng. “Re-create the Tradition without Distorting It: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Stephen Irving,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 and Civiliz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Literary Heritage 1 (1998):111-119.]
鐘明國:整體論觀照下的《文心雕龍》。天津:南開大學(xué), 2009。
[Zhong, Mingguo. A Stud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Wenxin Diaolo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lis (Ph.D. Dissertation).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2009.]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1981。
[Zhou, Zhenfu. Notes on Wenxin Diaolong.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81.]
朱明勝:《西游記》英譯本副文本解讀?!缎≌f評論》4(2016):100-107.
[Zhu, Mingshe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 Novel Review 4 (2016 ): 100-107.]
責(zé)任編輯:胡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