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驥
摘 要:人工智能逐步滲透到信息生產和傳播的全過程,使新聞傳播發(fā)生深刻變革,受眾分析更精準、新聞生產更高效、傳播效果更好。為此,在新聞生產中應加強對人工智能的運用,借助人工智能的優(yōu)勢提高新聞生產質量,不斷優(yōu)化新聞的傳播與發(fā)展。
關鍵詞:新聞傳播;新聞生產;人工智能;運用
人工智能指的是模擬人的思維、意識的一種信息過程,它對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產生重要影響,一步一步改變新聞生產中的數據采集和信息篩選、新聞成文等,對現代新聞生產有重要意義。但是國內新聞行業(yè)對人工智能的運用依舊停留在計算智能階段,趨向于感知智能,無法很好地滿足新聞傳播革命提出的新要求,運用人工智能構建從搜集信息到生產信息、分發(fā)信息的全新運作模式是新聞媒體改革和發(fā)展的當務之急。
1 基于受眾數據化促進生產的轉型
在人工智能時代,生產新聞產品的中心是受眾、基礎是數據挖掘,在產品細節(jié)運用人工智能進行高效、高質的新聞生產,基于對受眾需求的滿足,使其獲得更好的體驗。為發(fā)揮人工智能對新聞生產的助力,新聞媒體應持續(xù)變革、轉型、升級,在運用人工智能的同時注意規(guī)避其負面影響,推進數據化轉型,重新構建與受眾之間的鏈接。受眾無論是通過移動端瀏覽新聞信息還是消費、支付、社交等均會產生數據,需要媒體挖掘數據、沉淀數據,提高獲取與需求匹配的信息的能力,可以即時向不同場景的受眾提供其所需信息。受眾到哪里,新聞媒體的信息服務就延伸到哪里,從而延長受眾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培養(yǎng)他們應用媒體的習慣,提供新聞生產數據化轉型和受眾鏈接革新的前提。
當然,新聞媒體在受眾數據化環(huán)節(jié)必須與人工智能的軟硬件廠商、媒體平臺等充分合作,提升數據化平臺的兼容性,保證可以對受眾數據進行沉淀、導流,增強擴展性,生產個性化的新聞產品。具體而言:第一,建立完善的數據庫,運用人工智能生成精確度更高的受眾畫像;第二,通過增值服務的形式把個性化新聞生產推廣給少數付費受眾,為其提供優(yōu)質體驗,贏得口碑;第三,增強運算能力,在大眾市場普及新聞的個性化生產技術,為受眾提供需求最契合、檢索成本最低的新聞產品。
2 通過人機協同提高新聞生產效率
人工智能開啟新的人機協同生產時代,使得新聞生產離不開數據,數據的挖掘及其可視化呈現是生產新聞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本質就在于把社會分析技術、方法和新聞生產結合在一起,提高新聞信息的客觀性、深刻性,而引入算法就實現了自動化的新聞生產,在高效處理規(guī)模數據的同時大大提高新聞生產效率。因為機器人能夠替代人類進入新聞的采編流程,人機一體或人機協作必然會成為新聞生產的新常態(tài),涵蓋新聞的策劃選題和搜集素材、寫作稿件、分發(fā)內容、反饋效果等,機器則借助算法發(fā)現這些信息,記者只需根據自身經驗,結合現實情況做好評估、采訪、把關、潤色以及監(jiān)控等工作即可,促使記者、編輯和機器人互通有無,使新聞生產更智能、更高效。
從當前的智能新聞生產來看,機器人暫時無法完全替代記者,只能替代其部分技能,原因在于算法通常只提供固定的模板,記者和編輯卻能靈活處理新聞稿件,而新聞產品需要個性化、人性化的寫作,不管計算機的模型、算法多么精準,都不能像人感同身受地表達,特別是對于生產深度報道或分析評論等關鍵環(huán)節(jié)仍然離不開人的深度思考。因此,新聞媒體要促進算法和人工并行、記者與機器合作,尋求最佳的合作方式,提高發(fā)展?jié)摿?。換言之,運用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新聞生產速度,繼續(xù)擴大新聞的時效性優(yōu)勢,機器人寫作也能增強新聞內容的關聯性,例如快速跟進最新的新聞事件動態(tài),自動檢索并比較關于某個新聞事件的信息,把事實厘清,整理類似事件,對比異同、總結規(guī)律、提出意見等。
3 借助智能技術洞悉新聞消費場景
生產新聞是為了促進消費,其環(huán)境系統(tǒng)涉及到現實環(huán)境、虛擬環(huán)境,人工智能運用于現實環(huán)境可以為受眾提供精準化的場景服務,運用于虛擬環(huán)境則可以提供更優(yōu)質的服務內容。如新聞媒體運用可穿戴設備、智能汽車、智能家居、智能傳感器等硬件設備為受眾構建智能化生活場景,增加受眾和設備環(huán)境、空間環(huán)境之間的實時交互,單一信息接收渠道變成多極渠道,賦予信息消費伴隨性、自如性。
目前數據新聞發(fā)展是按照受眾的空間環(huán)境和社交氛圍、生活習慣構成個性化場景,定位和利用個性化場景的能力是新聞媒體的競爭方向,所以要考慮新聞消費場景,合理運用智能技術。即通過數據的形式獲取受眾所處場景以及正在發(fā)生的行為的信息,據此有選擇性地生產更契合受眾需求的新聞產品。如當受眾正在運動時,新聞媒體就可為其生產音頻新聞,取代瀏覽不便的圖文新聞。另外,新聞內容應更多地和受眾所用智能設備銜接,生產更精進的產品,促使新聞可以通過任何智能終端到達受眾,進一步促進受眾的消費,提高新聞傳播效果和整體消費水平。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與物聯網交織的時代,人工智能對新聞傳播將發(fā)揮更大的作用,讓整個新聞行業(yè)面臨更嚴峻的挑戰(zhàn),作為新聞媒體應積極探索對人工智能的具體運用,基于受眾數據化促進新聞生產的轉型,同時運用人機協同和智能化技術大幅度提高新聞生產的質量,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支撐新聞傳播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杜潔,張璠,楊柏松.淺析人工智能新聞生產的功能重組與文化建構[J].傳媒,2018,(19):94-96.
[2]曾凡斌,齊鑫,蔣珊珊.人工智能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現狀及其影響[J].現代視聽,2018,(1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