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威
【摘 要】本文從小學數(shù)學概念教學出發(fā),先對概念教學現(xiàn)存問題進行分析,隨后從故事導入、數(shù)學概念、學生特點以及課堂評價等方面總結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概念課;新課堂;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171-02
引言
隨著新課改進程的持續(xù)深入,小學數(shù)學不能僅關注解題方法的傳授,還應該關注數(shù)學概念等基礎而關鍵的知識。但部分概念有著較強的抽象性,小學生則多習慣于借助直觀思維考慮問題,使得概念很難講解清楚。因此,教師必須基于學生認知和教材內容,設計相配套的教學策略上“活”概念課,有效靈動課堂。
一、小學數(shù)學概念課教學現(xiàn)存問題探析
1.重視計算,輕視概念。
現(xiàn)階段,部分教師對相關數(shù)學概念講授時,傾向于直接傳授對應概念和公式,并要求學生牢記定義,認為只要學生能夠熟記定義便可了解概念,隨后再開展與數(shù)學計算相關的練習[1]。但上述模式只能在短時間內確保學生記住定義,由于他們并未深入理解相關概念,便會很快遺忘。教師并未關注概念講授的重要意義,將重心置于計算層面,導致課堂效果無法契合預期。
2.重視結論,輕視過程。
部分教師講解數(shù)學概念時多是以結果為導向,過分關注結果。概念教學涉及到概念同化與形成兩個方面[2]。從概念形成層面來看,概念講解顯得較為倉促,太多的概念總結使得學生很難全面掌握,也便無法引導學生形成抽象思維,教師也很難基于某些概念進行延伸,影響教學效果。
3.重視課本,輕視實踐。
對于小學數(shù)學教學來說,概念教學不能僅以教材為唯一導向,還需要借助相應實踐提升學生對于相關概念的直觀認知。但部分教師僅是遵循教材進行概念講解,導致學生很難深入把握概念內涵。學生只能基于自身認知來求解類似習題,若生活中出現(xiàn)相似問題很難借助概念理解加以解決。
此外,概念教學多采取單一模式開展。比如,很多教師傾向于結合教材、大綱等安排采取單一形式講解相關概念。由于概念間的差異性,這種“一刀切”模式的講解很難構成完善的概念體系,再加上小學生在認知、思維層面的差異性,他們很難構建起之間的有效銜接,更不用談概念運用。
二、小學數(shù)學提升概念課教學效果的有效策略
1.借助精彩故事來引入相關概念。
教師需要秉持“以生為主”相關原則,結合學生興趣、認知以及教材內容設計契合學生特點的講解策略。例如,教師可以從新、舊概念出發(fā),借助精彩故事來引入相關概念。該模式能夠將故事作為概念講解的載體,再加上生活經驗、物品的合理運用,能夠切實激發(fā)學生興趣,并調動其形象思維來感知概念內涵,為加深理解奠定基礎。
比如,對“體積”相關概念講授時,教師便可通過“烏鴉飲水”的故事引入相關概念。課堂伊始,教師可以先播放提前準備的動畫,并提出相關問題“烏鴉怎樣才能喝到水”“為什么將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便會上升呢?”等等。待學生思考、討論后,教師便可師生交流等方式引導學生明確石子會占據(jù)空間,從而順利地引入“體積”相關概念。再如,教師還可準備一杯水與一些石子,通過將石子投放到杯中的實踐操作來加深學生認知。該堂課會隨著師生、生生交流而激發(fā)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幫助他們更為高效地接收新概念。當然,教師也需要做到耐心等待。由于學生在認知、邏輯能力等層面的差異性,對于部分認知較慢的學生教師切忌著急告知正確答案,而應做到耐心等待和引導。
2.重視數(shù)學概念的印證過程。
課改進程的持續(xù)深入推動了教學創(chuàng)新與思維轉變,數(shù)學教師除了重視課堂效果外,還應關注學生個性發(fā)展。對于概念教學來說,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借助預習、討論、分享等方式來印證相關概念。比如,對“倍數(shù)”相關概念學習時,教師便可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來引入“倍數(shù)”概念。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生活設計與“倍”概念相關的問題。通過這種融入生活情境的問題對學生興趣加以調動。待學生初步認知“倍數(shù)”概念后,教師則可借助教學掛件或者是游戲等形式體現(xiàn)概念本質,引導學生明確“幾個幾”便是“幾的幾倍”,最終實現(xiàn)概念的印證過程。
3.以學生特點為導向開展概念教學。
由于數(shù)學概念有著較強的抽象性,而小學生在認知、邏輯能力等方面存在局限,因此概念理解顯得較為困難。因此,教師必須以學生相應的認知特點為導向設計概念教學,需要綜合考慮學生可能的知識經驗,可以借助直觀實踐或操作來傳授概念。概念教學切忌停滯于感性認知層面,待學生在感性層面認知相關概念后,則應推動其認知向著抽象層面轉變,引導他們進行觀察與總結,切實理解概念本質。比如,對“線段、平面圖形”等相關概念講解時,由于上述內容有著較強的抽象性,教師便可通過演示或者操作的形式帶領學生觀察教室、校園的物體,通過擺一擺、看一看、畫一畫等形式幫助他們理解相關概念。
4.課堂評價前給予學生充足思考時。
對于課堂教學來說,待學生表述觀點之后,教師切忌立即針對學生觀點加以評價,而應采取延遲性評價的策略。通常學生表述自身觀點后,會不自主地望向教師,希望得到教師的評價。當他們發(fā)現(xiàn)老師并未立即評價時,可能會認為自身觀點存在問題,從而再次對自身觀點進行回顧,分析是否存有問題或者需要補充。該過程能夠給予學生足夠時間進行回顧與反思,為提升其概念認知奠定基礎。
比如,教師對“軸對稱”相關概念降解時,重點為“軸、對稱和圖形”三個方面。待學生通過組內討論、操作演示等方式了解概念后,教師便可選擇同學來表述自身認知。待學生回答過后,教師便應實施延遲性評價。此時學生便會回顧自身想法,發(fā)現(xiàn)可能表述時忽視了對“軸”的描述,或者是舉例不恰當?shù)葐栴},從而及時更正。
總結
總之,課改進程不斷深入需要小學數(shù)學將概念教學、方法教學置于同等位置。教師需要基于學生認知規(guī)律、興趣以及教材內容設計教學策略,從故事導入、數(shù)學概念、學生特點以及課堂評價等方面總結教學策略,為活躍課堂、提升課堂效率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陳超,陳理宣.小學數(shù)學概念教學中符號意識的培養(yǎng)——以“百分數(shù)的認識”一課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19(22):33-35.
[2]張慧怡,盧建川.小學數(shù)學概念課的課堂問題設計的分析與思考——以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概念課為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3):5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