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再枝 鄒崢嶸 李華蘭 洪豆
摘要:高校自然科學類公共課教學環(huán)節(jié)是貫徹通識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徑之一。文章對通識教育的理念進行了概述,闡述了公共選修課《藥物常識》開設的意義。在此基礎上,選擇了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學內容,從理論教學模式和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等兩個方面進一步探討如何在自然科學類公共選修課教學中有效貫徹通識教育理念。
關鍵詞:通識教育;藥物常識;自然科學類公共選修課
中圖分類號:G642.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43-0197-02
現(xiàn)代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對受教育者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yǎng),使他們最終成為特定人才[1]?,F(xiàn)代通識教育最早在19世紀的歐洲和美國提出[2],20世紀末在我國高校教育界興起[3]。通識教育理念強調兩個方面內容:(1)博雅教育,其對基礎知識的教育是全方位的;(2)素質教育,側重于對個人潛能的開發(fā)[3]。通識教育的實施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有利的了解“他者”的機會,同時也為不同學科的學生提供了寶貴的互動機會,使學生們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基礎上學會了相互合作。通識教育能促使大學生成為更加獨立思考、擁有更全的知識面的個體。正因為如此,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探索和深化,通識教育理念已逐漸深入全國各個高校,并且在該理念的指導下開設出了大量的公共選修課程。自然科學類公共選修課是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中的自然科學教育涉及的內容非常廣,主要包括生物學、化學、地理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生通過學習自然科學類課程,能夠豐富自然科學知識、提高科學技能以及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
《藥物常識》作為一門自然科學類公共選修課在江西師范大學開設多年,課程主要內容包括藥物的基本概念、藥物的致癌和致畸作用、常用化學藥物(激素類藥物、抗生素、鎮(zhèn)靜藥等)的合理使用和常見的藥用植物等。自該課程開設以來,由于同學們對用藥安全以及藥物相關知識越來越關注,因此每學期都吸引了上千名學生選擇該課程。然而,傳統(tǒng)授課方式更多采用的是“滿堂灌”,存在著“傳授的知識陳舊與現(xiàn)實生活脫節(jié)”、“理論內容豐富而實踐內容匱乏”等問題,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最終與通識教育的預期目標相去甚遠。因而,在高校的自然科學類公共選修課中如何更好地貫徹通識教育理念,使學生們在課堂上學習到有關知識的同時獲得更好的教育體驗,下面從理論教學以及實踐教學兩個方面以江西師范大學的自然科學公共選修課《藥物常識》為例進行探討。
一、通識教育理念下《藥物常識》課程理論教學模式探討
(一)以正確安全用藥為核心,優(yōu)化教學內容
人體的生理結構和功能都十分非常復雜,不同的身體部位可能產生多種疾病,藥物作為治療疾病的手段之一,常見藥物的種類十分繁多,可以作為理論教學的主要內容。教師在講授常見藥物的時候,要把握以下兩點:
首先,教師不是醫(yī)生,課堂上要淡化與疾病的相關專業(yè)知識的介紹?!皩ΠY下藥”是治療疾病的核心要素,因此可將講解的重點內容放在生活中常見典型癥狀上進而引出常見的藥物,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生活實際。例如,在介紹常用的感冒藥的時候,可以簡單介紹感冒的起因,重點結合常見感冒的癥狀而引出相應的藥物,如解熱鎮(zhèn)痛藥撲熱息痛、鎮(zhèn)咳藥右美沙芬、撲爾敏抗組胺藥等。
其次,以正確安全用藥為重點,強調常見疾病因為錯誤用藥而帶來的不良后果,進而引導同學們樹立起安全用藥的理念,尤其是對處方藥的購買和使用方面。例如常見的大約80%的抗感冒西藥或中藥都含有對乙酰氨基酚成分。早在1966年,就有報道指出對乙酰氨基酚能夠引起肝壞死[4]。杜艷紅等指出,對乙酰氨基酚無論是在美國還是我國都是引起肝功能衰竭的主要藥物,美國近50%的肝衰竭是因意外過量服用對乙酰氨基酚引起的[5]。同時,結合網(wǎng)上已有的混吃或加倍劑量服用含有對乙酰氨基酚成分的感冒藥導致研究生死亡的案例,告誡學生在服用感冒藥時要注意查看藥品說明書,嚴格按照說明書以及醫(yī)生的建議服用藥物,千萬不要隨意服用而對自身健康造成不良后果。
(二)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目前,《藥物常識》課程仍然采用的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并輔以幻燈片技術。該模式側重于對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并且主要由教師結合幻燈片單向地向學生傳播知識。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容易出現(xiàn)老師在課堂上“滿堂灌”而學生走神的現(xiàn)象,無法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6]。因此,需要在課堂上盡可能地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教學技術(預先制作的動畫、網(wǎng)上下載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學習視頻等)相結合的方法來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的目的。在講授到藥物的副作用以及不良反應的時候,我通過講解相關的知識并播放網(wǎng)易公開課TED演講視頻“同時服用不同藥物對身體好嗎”和“藥品為何偏對女性有副作用”的方式來更進一步幫助學生認識到藥物對人體的影響以及藥物的拮抗作用。課后與同學們交流發(fā)現(xiàn),學生們對該內容掌握良好,在以后服藥的過程中也會更加關注藥物的副作用以及不良反應。
二、通識教育理念下《藥物常識》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探討
高校中大多數(shù)自然科學類公共選修課目前并未涉及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藥物常識》課程也受教學條件等因素的制約,沒有安排單獨的實踐課。通識教育理念倡導學受教育者要參與到實踐過程,通過自身實踐的理論知識得以升華進而被消化吸收?!端幬锍WR》雖然偏理論,但是對于沒有藥學基礎的學生來說,許多知識靠干巴巴的講解根本不能達到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藥物常識》課程教學過程中加入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參與調查并形成相應的報告,然后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學習就能達到理論結合實際的教學目的。當講解到常用的感冒藥的時候,在課堂上要求學生結合現(xiàn)有的感冒藥或者通過去藥店調研,對其根據(jù)藥理作用或者主要成分進行分類,然后同學們形成小組并通過PPT在課堂上展示,進而加深同學們對常用感冒藥的了解。在講解到常用的藥用植物知識時,首先在課堂上向同學們講解了常見的藥用植物的特征、主要入藥的成分以及藥理學活性,然后帶同學們走出課堂去校園中識別一些藥用植物,課后要求同學們隨機分成小組對校園里的藥用植物通過不同的入藥部位以及查閱文獻的方式進行簡單歸類整理,然后通過形成PPT或者動畫的形式進行匯報,其他同學們可以根據(jù)報告提出問題,然后在教師的指導分析下進行交流學習。
通識教育是高校培養(yǎng)具有較高綜合素養(yǎng)人才的重要途徑和方法,自然類公共選修課是高校實施通識教育的重要途徑和載體。本文以自然科學類公共選修課《藥物常識》為例,分析了課程的現(xiàn)狀,以通識教育理念為指導,提出通過優(yōu)化教學內容、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及增加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方法,促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習興趣以及實踐能力,最終成為能夠為國家和社會發(fā)展做貢獻的綜合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夢媛,馬云闊.淺談加強理工類院校人文和自然科學教育相結合[J].大慶社會科學,2018,(5):144-146.
[2]Peng Li-Hsun,Chen Sieng-Hou.Integrating creative photography pedagogy in general educatio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6,217:183-191.
[3]楊慧林,王筱蘭,涂宗財.基于通識教育理念的食品營養(yǎng)與安全課程教學改革[J].食品與機械,2018,34 (12):67-69.
[4]任林,鄺江瑩,蒲詩云,何金汗.核受體在對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毒性中的作用[J].生理科學進展,2016,47(01):53-56.
[5]杜艷紅,劉研,張秋紅,李成敏,劉瑩.對乙酰氨基酚及其前體中毒致肝損傷的解救[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8,47(18):2206-2209.
[6]張蕾,王瓊瑤,席鴻.改變教學模式,提高學習興趣——《古建筑營造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華中建筑,2019,(03):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