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輝
【摘 要】按照教育部及新頒布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要求,在2017年秋季在一、二年級開設科學課。低年級段將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探究興趣為重點。那么如何在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呢?
【關鍵詞】科學;低年級;觀察能力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源自于對大自然的探索,探索起始于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因而在引導學生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和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實踐中,都離不開觀察活動。科學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地感知和描述客觀事物的一種科學認知方法,但掌握這種方法的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在后天的學習中加以培養(yǎng);在實踐中進行鍛煉。就低年級學生而言,其尚處于具象思維階段,對于外部事物的認識,往往是從掌握事物外部的、直觀的特征開始,所以對本階段的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那么通過日常科學教學如何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下面依據新課標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本人的看法。
一、激發(fā)興趣,帶動觀察
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的特點,對于多數事物的注意力持續(xù)性較差,觀察時間較短,而對自身感興趣的事物,才能夠進行相對較長時間的探究。因而激發(fā)學生對被觀察事物的興趣是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觀察能力的前提,是解決學生觀察持續(xù)性的關鍵。正如蘇聯教育家、心理學家贊科夫所說“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弊寣W生帶著興趣積極進行科學觀察,才能發(fā)現事物的具體信息,延續(xù)觀察時間,進而提高其觀察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從被觀察事物本身、觀察過程中呈現的現象、事物觀察的結果等方面,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持續(xù)的觀察。
例如:在粵教科技版一年級上冊第九課中,在引導學生觀察彩筆的痕跡的探究活動中。不能僅僅讓學生簡單的畫出筆跡然后進行觀察,而是安排學生選用水彩筆、蠟筆、彩色鉛筆中的一種,對相同輪廓的圖畫進行涂色,待學生涂完后,將不同種類彩筆涂出的畫進行展示,讓學生觀察發(fā)現其中筆跡深淺、顏色、粗細等的不同點。由于低年級學生對于涂畫相對感興趣,能夠積極參與到探究活動中,愿意用較長時間觀察不同彩筆的不同特征,才能完成設置本活動的探究目標。
二、明確目的,引領觀察
科學觀察是有計劃、有目的的開展的探究活動,學生只有清楚觀察的目的,才能準確、有效的收集信息,避免信息的雜亂無用,確保觀察的有效性。低年級學生注意力較容易分散,所以如果在觀察過程中沒有明確目的,讓學生隨意觀察,那么得到的結果就極可能是低效甚至無效的,甚至容易出現課堂紀律差、學生失控的問題。因而,在進行科學觀察活動前,需要教師在向學生指出觀察對象或范圍后,向學生明確觀察目的。
例如:在二年級《會“辨”方向的玩具鴨》一課中,如果不向學生明確活動觀察的重點是“是否只有放上磁鐵,玩具鴨(漂浮在水中)才朝一個方向停下來”,學生就會跟隨天性,隨意擺弄玩具鴨,隨意操作。這樣不僅達不到探究活動的目的,還較容易造成紀律問題。而如果活動開展前學生就已經明確了觀察目的,在實操中學生就會有序的將不同的物體放到玩具鴨上,觀察、記錄玩具鴨在水面上停止運動后的最終朝向,進而發(fā)現放上磁鐵的朝向相同,為學習指南針打下基礎。
三、傳授方法,培養(yǎng)觀察
新課標將低年級階段科學探究(搜集證據要素)的學段目標設置為:“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多種感覺器官或簡單的工具,觀察對象的外部特征及現象”。這就要求學生首先要掌握對自身感覺器官的認識,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感官對事物進行觀察,同時掌握簡單的工具(放大鏡)的使用。而在整個觀察活動中不但要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明確學生的觀察目標,還要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的方法。因為沒有科學的觀察方法,觀察活動就會沒有意義,學生觀察探究的能力也得不到較好地培養(yǎng)。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系統(tǒng)的掌握科學觀察的基本方法。觀察方法多種多樣,就低年級而言,大致可分為有順序觀察、追蹤觀察、對比觀察三種。
順序觀察法就是引導學生在觀察事物時按照一定的觀察順序(整體到局部、局部到整體、由外及內等)進行,這樣能有效的避免觀察的遺漏及無序,低年級教材中在進行動、植物外部特征及植物果實特征時常運用順序觀察的方法。
對比觀察法是低年級科學教學的重點,教材中較多的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對相近事物的相互觀察能比較得出它們相同及不同的特征,強化對不同事物的認識。例如:在觀察花的特征時,教材設置讓學生通過對比觀察百合花和朱槿花來強化認知。
四、積極評價,促進觀察
要實現對低年級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教師除了激發(fā)其興趣、明確目標、傳授方法外,還應對學生進行積極地評價,以期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增強教學效果。積極有效的評價對學生具有導向、激勵、控制、調節(jié)等諸多功能,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日常教學中,常出現不能及時評價或者教學評價較為單調,只是“對”“錯”“非常好”“這樣不對”這類的評價,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久而久之,就起不到激勵和鞭策學生的作用了。教師積極有效的評價要能夠選準適當的時機,準確的語言內容,然后運用正確的表達方法,對學生的學習動機、過程和結果進行恰當評價。激勵、鞭策并引導學生,促進學生展開觀察活動,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
低年級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訓練及運用,讓其熟練地掌握科學探究是最基本的技能,能為今后中高年級科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