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洪明
[摘 要] 對社會經驗非常有限的初中學生來說,通過構建情境的方法可以對學生歷史解釋、歷史理解、歷史價值觀的素養(yǎng)建設起到很好的作用,甚至對其歷史實證、時空觀念也有一定的導引作用。本文結合初中歷史的教學經驗,交流情境教學的幾種有效方法。
[關鍵詞] 初中;歷史;情境法
大家都知道,新課程理念下歷史教學的任務已經不單是向學生“陳列”歷史事實,而是通過帶領學生對歷史進行感悟、解讀培養(yǎng)他們具有發(fā)展意義和實踐價值的素養(yǎng)。比如正確的歷史價值觀、用歷史知識解釋社會現(xiàn)象的能力等。這樣,傳統(tǒng)的直接向學生講授歷史事件、人物以及直接把價值判斷結果(比如秦統(tǒng)一六國的歷史意義等)告訴他們的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現(xiàn)在的教學需要了。
我們必須通過某種方式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因此,情境教學法就受到了歷史教師的青睞。
但并不能說,在歷史教學中使用了情境法,就一定會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用得科學合理,情境可以助學;用得不恰切,情境也可能“亂”學。
下面,結合初中歷史教學經驗,對此進行研究。
必須承認,除了近現(xiàn)代歷史部分歷史教師可能有一些真實的體驗感知之外,再往回溯,也是沒有任何經驗的——對心智剛剛發(fā)展成熟,社會經驗幾乎為零的初中生來說,讓他們較好地把握歷史并形成正確的分析、判斷并不容易。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可以嘗試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引入教學中,通過現(xiàn)實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實現(xiàn)思維的遷移和整合——這其實是歷史教學理念的一個反向應用——學習歷史是希望學生能“以史鑒今”,那么,反過來,當然也可以引導學生“以今知古”。
比如,我們教“遠古的傳說”,需要讓學生認同炎帝、黃帝這些“傳說”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培養(yǎng)他們的家國情懷、民族自豪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學生很可能認為這些傳說“不科學”,這時教師就可以把現(xiàn)在人類還沒有解釋清楚的一些“謎”擺出來,如金字塔的建造之謎、神秘的UFO、百慕大三角,借助這些現(xiàn)代科學也解釋不清的問題,告訴學生“在有限的條件下,即便是現(xiàn)代人類也需要通過加入猜想來填補一些認知的空白,但就像我們的猜想有金字塔、神秘消失的飛機這些實證為依托一樣,古人的傳說,也未必是空穴來風?!?h3>二、用背景信息構建情境
要想讓學生從科學、理性的角度去分析、解讀歷史,就不能讓他們認為“歷史只是史書中流傳下來的故事”,而要讓他們首先篤定地認為歷史是真實可信的。那么,顯然單純通過課本上的文字是不能有效“說服”學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盡可能向學生展示可以佐證歷史的“證據”。也就是,使用歷史背景信息構建一個可以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信任感的情境。
比如,講到“秦末農民大起義”,說到秦朝末年(末年這個信息很重要,秦朝建立之初,雖然以法家思想為主流,但還沒有達到殘暴的地步)剝削、殘暴引發(fā)了各地農民起義——我沒有引用《史記》中的表述,而是向學生展示出土的一些秦朝律法相關的竹簡、刑具,既有文字實料,又有實物證明;再比如,講到“紅軍長征”的時候,怎樣讓學生認識到紅軍不是國民黨反動派所說的“匪”呢?我就給學生播放一些反映長征情況珍貴的照片和影片資料,在以此來調動學生的情感和認識。
在歷史課堂上構建情境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培養(yǎng)方向來設計。常用的有語言構建法、故事情節(jié)構建法等,都比較容易操作,效果也不錯。如果我們能打開思維,想辦法從一些較“冷門”的視角去構建情境,則別有一番“情趣”。
比如,在講近代史、現(xiàn)代史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有這樣的疑問,“既然資產階級革命已經取得了成功,為什么還會出現(xiàn)后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呢?”我就找到了一個很有趣的視角——服飾。民國初期一直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上流階層的服飾和普通百姓的服裝在款式上有著非常大的差異。上流階層的人,服飾非??季?。比如旗袍,達官貴人家庭的女性不僅在材質上多是綢緞絲羅,而且有繡花、蕾絲、珠寶修飾,可以說奢華至極;而生活在城市中的普通老百姓則是用塑形效果很不好的粗布制作旗袍,也沒有任何裝飾;再看農村,不僅沒有旗袍,衣服多為短裝對襟兒,而且打補丁是常態(tài)。通過學習,就能讓學生體驗到當時社會巨大的貧富差距。
以上,探討了三種歷史情境法的應用。當然,情境構建的方法還有很多,教師還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空間。這三種方法,只是拋磚引玉而已。主要想表述的意思是,情境法的使用應考慮到學生的學情以及需求,有效指向歷史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于江深.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少年·科學家,2016(21):46-47.
[2]杜佳萍.談初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方法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6(103):107.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