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吉卓嘎
摘要:每一門課程歸根到底是對一類知識的學習和思維培養(yǎng),掌握一門課程學習的要領便是興趣、學習與提問。我們應該在保護學生有持續(xù)的好奇心的同時,關注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在注重教育資源均衡、教學質量呈線性提高的時代,問出東西才能學到本領的思維必須讓學生們明了。也正因如此,如何讓學生們認識到提問與學習的辯證關系以及提問與實踐和貫通的關系變得尤為重要,這歸根結底是提問能力的問題,所以,全面提高培養(yǎng)學生敢問會問問題的能力在當今教育的時代背景和孩子們的日后發(fā)展上變得尤為緊迫。
關鍵詞:漢語學習;氛圍;方法;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9)16-073-1
關于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是每一代的教育都不可或缺的,看似是“提問”這一學習策略的單項方法,實則是影響最終學習思維的中間軸承,必須把培養(yǎng)學生“敢提問題、會提問題”的能力放在教學培養(yǎng)工作的重要戰(zhàn)略位置,同時把握好問題的本質,解決主要問題的主要矛盾,善于發(fā)現(xiàn)在提問環(huán)節(jié)中每一個學生的特色,并以整體性、全局性眼光來做好“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這一工作全部環(huán)節(jié),進行深度思考,匯報總結,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這一問題的答案和解決辦法,這是每一位老師都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一、良好的漢語基礎是重中之重
關于漢語的學習與使用導致的文化心理作用在提問中表現(xiàn)的再明顯不過了。如西藏省的語文課堂情況,由于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限制,特別多西藏少數(shù)民族的區(qū)域,在進行正式入學教育之前是對漢語零基礎,也就是沒有接受過漢語知識的了解與學習的,等到了入學的年齡其實已經(jīng)相較很多同齡的孩子落下了不少的基礎性的知識的積累,因此會給小學階段的漢語教學帶來相當大的困難,這就導致學生對漢語知識的學習產(chǎn)生了陌生感和抗拒心,因為語言類學科的東西是靠積累與耳濡目染的接觸才能深有體會的,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因為害怕、害羞、壓力大而提不出或者不愿意提一些與語文知識有關的問題,因此這第一大難關就是克服漢語知識的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會說漢語,說好漢語,注重發(fā)音問題。這是對老師和學生們共同提出的一個要求:就是普通話必須標準過關,這就包含了方方面面的要求,譬如聲調語速等,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提升學生們的語言能力修養(yǎng),最終達到掌握語言,勇于提問,從而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
二、愉悅的氛圍有益于糾正心態(tài)
營造氣氛,使學生敢于提出疑惑。良好的課堂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觀察問題的敏銳性,倡導學生在學術問題上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邏輯地表達,從而促進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對書本知識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釋,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表達、評價和質疑。探究學習是以問題為載體,創(chuàng)設某種情景或途徑,引導學生自主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的學習方式。疑惑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源泉,問是追求的燃料,質疑是探求學問的起跑線。初中生年齡尚幼,很容易被情緒左右。當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時,思維活躍,思考廣泛,樂意表達,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反過來就會處于被動角度,這時教師要發(fā)揮引導調和作用,調動起來學生積極提問的情緒,創(chuàng)建愉快學習的氛圍。當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要給予鼓勵,則下次他們就會更積極地提問。當學生提問不恰當時,需要得到糾錯和引導,而不是斥責,那么在以后的學習中,他們依舊會去試著提問題,積極思考。
三、正確的教學方法是關鍵
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使提問成為學習后的自然流程,但是在學生的思維中,確實對于學習的深度思考。使學生學會提問題的本質在于引導學生質疑和提問,良好的課堂教學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雙向教學、共同提高”“注重鍛煉學生的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啟發(fā)學生疑問、探究”。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毫不猶豫的堅持“師生互動”的原則,積極引導學生質疑、探究,讓學生養(yǎng)成積極主動提問,互相答問的習慣,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好地將創(chuàng)新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和能力。教室對于學生疑問的引領也是一個由簡入繁的過程,“由簡”是為了啟發(fā)學生的思考模式和認知信心,做到敢于對已知知識的把握和探索,從而形成自己的思維鏈條。“入繁”階段則是對學生思想性和知識積累的拔尖,說到底就是訓練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把握,從其邏輯性、思想性入手,通過繼續(xù)提問的方式達到對知識的全面掌握和學習,從而攻克難關。
四、因材施“問”,注意區(qū)分個體差異性
因材施教,根據(jù)學生個人學習風格從而在不同角度分析其提問的能力要領和情況。有的學生思維邏輯嚴密,學習知識喜歡嚴密,對于這類學生教室可以在其學習的結果上提出疑問進而引發(fā)其思考,我們稱之為結果思考。又有一部分學生思維邏輯性不強但是想象力豐富,這樣的學生往往容易在重點知識的學習上出偏差,作為老師,我們要在其方向口扮演領路人的角色,引導他在正確的方向上想象和思考,我們稱之為引導思考。還有一種學生無法掌握學習的方法與技巧而又羞于提問,認為只有知識性的內容才可以問老師,實則不然,這種情況往往是最需要人民教師站住來與學生共同解決的,我們稱之為啟蒙思考。所以針對不同學生類型來引導他們進行不同的提問也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的問題。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做好全方位多層次的準備工作,深入到學生工作中去,在課堂中解決問題,從而更好的提高學生們的提問能力,為更深層的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祚扣.對初中語文教學中“主問題”設計的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2013,(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