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婉萍
【摘要】針對不少教師對《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法治教育”欄目中存在困惑,本文根據(jù)教材編寫意圖及目標設定,提出了“法治學堂”這一普法形式,為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法治學堂;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
《道德與法治》教材自投入使用以來,不少教師對“法治教育”這一欄目存在困惑。為此,筆者與本校老師根據(jù)教材編寫意圖及目標設定,提出了“法治學堂”這一普法形式,對其操作細則進行探討,為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提供借鑒。所謂“法治學堂”,就是以圖文并茂的讀本呈現(xiàn)常見的生活場景,進行小學低年級學生適用的法律小知識科普,開展學生法治啟蒙教育。開展“法治學堂”普法教育對教師提出了以下幾項要求。
一、制定教學目標,厘清“為什么教”
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法治教育內(nèi)容以散點形式融入生活場景中,因此在制定“法治學堂”教學目標時,應遵從“關注整體融合,突顯年段特點”的原則。首先,要把準大綱要求,明確評價標準?!肚嗌倌攴ㄖ谓逃缶V》明確指出:一二年級學生重在初步建立“規(guī)則”意識,即理解“制定和遵守規(guī)則的意義”,這是該年段的宏觀目標。而每個主題的教學目標,是短期的微觀目標。比如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一年級下冊第7課《可愛的動物》的教學中,為落實法治教育目標,教師可讓學生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保護法》中的相關條例,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建立保護動物、反對虐待動物的意識。其次,要厘清縱橫聯(lián)系,制定法治目標。《道德與法治》教材遵循了“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編寫特點,學習要求、難度逐步提高。以一年級上冊教材中《校園的號令》一課為例,該課的法治目標是“聽到升國旗的號令,我們應該怎么做”;而到了二年級上冊《歡歡喜喜迎國慶》一課,則要求“了解這些國家象征的意義,學唱國歌”。教師在解讀教材時必須厘清不同年段間的邏輯關系與梯度遞進,才能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
二、抓準教學內(nèi)容,解讀“教什么”
“法治學堂”是在原有課程框架的基礎上,重新對教學素材進行整合、優(yōu)化,構建出適合兒童心智接受水平的法治培育課程。因此在篩選教學內(nèi)容時,必須要適時注入鮮活的法治事件、現(xiàn)實案例,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首先,要整理教材元素,形成教育專題。教師可把各冊教材中的內(nèi)容進行主題劃分(表1),在教學時形成專題,使學生在不同學期接受的法治教育更具主題性、條理性、延續(xù)性。其次,要融合生活資源,厚實主題教育。教材用生活事件作為法治教育的例子,但僅僅學習這些內(nèi)容不足以建構法治意識,必須要調(diào)動身邊的資源,進一步豐厚該課的法治觀點,才能讓“法”走進學生的心里。比如教學《上學路上》一課時,可在教材的基礎上,補充法治事件、現(xiàn)實案例以及常見的法律問題。把這些生活場景呈現(xiàn)于課堂上,能最大限度地喚醒學生的原有認知,增強他們的參與熱情,增強法治教育的效果。
再次,要綜合課內(nèi)外資源,編制《法治讀本》。教師要根據(jù)教材確定法治主題,并挖掘生活中的資源,進一步豐富法治教育的教學素材,編寫成符合低年級學生閱讀的《法治讀本》,并在每月進行定期宣講、學習,讓學生學習系統(tǒng)的、科學的法治知識,提高法治意識。
三、探索教學策略,優(yōu)化“怎么教”
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需要,“法治學堂”教學應以實踐式、體驗式為主要活動形式,讓學生在互動、思辨、分享中學習法治知識,提高法治意識。
1.法治常識進課堂
依據(jù)知識讀本開展豐富多彩的法治專題教育活動(講授、討論、談話等),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基礎的法治知識。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第10課《家人的愛》時,教師設計一系列的提問:父母忙于工作,沒有時間陪伴我們,是不是沒有承擔監(jiān)護人的責任?父母辛勤工作是為了誰呢?每一個節(jié)假日父母匆匆歸家又是為什么呢?通過這樣的互動,學生能更深入地體會到父母的愛。
2.開設模擬法庭
模擬法庭,即通過“開庭-案例呈現(xiàn)-雙方互辯-法官判決-庭外說法”等環(huán)節(jié)模擬仲裁的過程。模擬法庭使學生地直擊生活事件,易地而處,深刻地記住其中的法治觀點,從而指引自己的行為。
3.今日說法小講堂
法治專題課的結束不代表該次教育活動完成,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帶著思考下課,回家后與家長分享學習收獲,深化活動效果。教師可利用一分鐘小視頻展示法治知識點或小故事,促進家庭的普法氛圍,努力把課上的學習延展到家庭里,深化到學生的日常行動中。
4.法治宣傳進家園
本校一直致力于師生法治教育,定期聘請法律顧問向師生宣講。同時,學校作為家長學校,充分利用了家委會、教養(yǎng)大講堂、本校微信公眾號等形式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提高學生家庭全員的法治意識。
綜上所述,在法治教育的新旅程中,教師在課堂上不僅僅要重視道德滲透,更要關注法治意識的普及。學生只有知法、守法,才能尊法、愛法,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
參考文獻:
[1]晏焱,李敏.開創(chuàng)道德與法治教育新格局——基于人教版一年級《品德與生活》和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進行對比分析[J]. 中小學德育,2017.
[2]譚苗苗,謝梅.從“品德與生活”到“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觀念轉變[J].基礎教育課程,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