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和對文本細讀的倡導與實踐李倩雯
摘要:陳思和教授是當代人文科學領(lǐng)域的領(lǐng)軍人物之一,在他的學術(shù)生涯提出的許多觀點,包括潛在寫作、無名與共名、世界性因素等都具有其創(chuàng)建性。且這一系列研究成果都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學科建設(shè)的進步,有其深刻的意義。本文試圖闡述陳思和教授關(guān)于文本細讀的意義和方法,從他對文本細讀的重要性的理解進行剖析,進而生發(fā)出的文本細讀的具體方法進行梳理。文本細讀是一切批評的根基,沒有文學名著就沒有文學審美活動。
關(guān)鍵詞:陳思和;文本細讀;重要意義;實踐
引言
八十年代中期開始,長達十幾年的時間里,中國理論界狂轟濫炸般地引進西方文藝理論的新觀點和新方法,西方文藝理論幾乎主導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批評傾向。今天看來,大量引進的西方文藝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新三論(系統(tǒng)論、控制論、信息論)實際上與中國當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存在脫節(jié)現(xiàn)象。中國新時期開始出現(xiàn)的以盧新華《傷痕》為代表的傷痕文學、以茹志娟《剪輯錯了的故事》為代表的反思文學、注重對國家改革抒發(fā)設(shè)想和看法的改革文學以及致力于挖掘傳統(tǒng)意識和民族心理文化的尋根文學等都還是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這些文學現(xiàn)象,無疑還是中國文學史上各種“文以載道”性文學的一種輪回。而新潮批評家就常常將作為“運動”的新潮文學和作為“文學”的新潮文學混淆起來,以對新潮文學是一種大膽探索的情感性態(tài)度,來代替對作品本身“形式的創(chuàng)造性價值”的細致分析,以文學史的評價代替文學自身的評價。 但陳思和教授沒有淹沒在時代潮流之中,他對于文學批評,有著鮮明的態(tài)度和立場:每一種批評理論和方法都存在著兩面性。每一種批評理論都不過是批評家手中揮舞的手電筒,是為了照亮黑夜的燈光,但任何燈光都是有局限的?!爱斪约翰荒艹蔀闊舻臅r候,只能借助于各種人造的燈,不斷地更換,也是一種越。”他嘲諷那些生搬硬套外國理論的現(xiàn)象是“死死握住一盞燈就沾沾自喜,以為獲得了太陽”。他作為一位有擔當?shù)呐u家,陳思和教授如是說:“文藝批評就應該在批評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批評實踐永遠是文藝批評第一性的資源。中國古代和現(xiàn)代的文藝批評理論,來自西方的文藝理論,都是文藝批評第二性的文化資源,是用來服務于批評實踐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多元性和越來越個人性的創(chuàng)作現(xiàn)象為批評家提供了選擇的可能性。但究竟要怎樣建立具有主體性的文藝批評、怎樣構(gòu)建在地感的文藝批評?那是文藝批評工作者所面對的挑戰(zhàn)?!拔乙苍S只能在許多燈里面挑選一種,作為一個批評家的裝飾。但我終究希望能獲得心中的燈,我想說,我就是燈?!边@樣的話并不是高談闊論,陳思和教授一直在踐行自己的信念,他一直在文學批評中努力尋找著適合中國文學的話語方式。
一、文本細讀的意義
所謂文本細讀,陳思和教授的學生羅興萍認為,是指研究者把作品文本視為一個有獨立生命的對象,通過文本的詳細讀解,通過對文本結(jié)構(gòu)、意象、語義等細致精到的剖析,實現(xiàn)對文本意義的解讀。[3] 它起源于西方的新批評,近十多年來歐美批評風氣轉(zhuǎn)向文化批評,文學批評朝著社會文化方向轉(zhuǎn),離開文學本義越來越遠,文本細讀似乎越來越無人問津。李歐梵教授談到新批評時說:“新批評的最大貢獻就是提供了一種文本細讀的方法,從詩歌到小說,逐漸形成了一套理論,當時幾乎所有英文系的教授和學生都奉之為規(guī)范。” [4] 對照陳思和文本細讀的實踐來看,他與西方的新批評似有默契,在學術(shù)界生盛行新方法和新理念,對文學史的理論研究開始取代了具體的作家作品研究時,他始終堅持從課堂教學到文學批評都實踐著文本細讀。究其緣由,陳思和教授認為文本細讀是一切的根基,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一)文學作品是文學史的根基
陳思和教授在《文本細讀在當代的意義及其方法》一文中提過,現(xiàn)在的研究生通常對幾本流行的文學史和一些流行的學術(shù)話題相當熟悉,而疏于對具體文學作品的研讀。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還是因為輕視文本閱讀,也就是說,現(xiàn)在的文學學科教育更多還是在傾向于對文學史的梳理,其間會列舉到各時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但是其作用側(cè)重于對每個時期的特殊文學現(xiàn)象進行佐證和說明,而幾乎不會從作品本身出發(fā)去解讀文本。對此,陳思和教授認為一味地沉浸在文學史理論體系的構(gòu)架中,而對文學史上的名著不能融會貫通,著實是厚此薄彼的行為,長此以往則很難產(chǎn)生真正獨立的見解和學術(shù)觀點。陳思和教授對文學作品和文學史的關(guān)系有一個形象的闡釋:文學作品和文學史的關(guān)系,大約類似于天上的星星和天空之間的關(guān)系。構(gòu)成文學史的最基本元素就是文學作品,是文學的審美,就像夜幕降臨,星星閃爍,其實每個星球彼此都隔得很遠很遠,但是它們之間互相吸引,互相關(guān)照,構(gòu)成天幕下一幅極為壯麗的星空圖,這就是我們所要面對的文學史。換句話說,離開了文學作品,沒有了審美活動,就沒有文學史。[5] 能夠在文學史上被大書特書的文學作品一定是有著豐富的審美價值的,只有對這些天空中的明星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欣賞,才能確認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比如古典名著《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小說的金字塔,為后人所推崇備至。其文本本身創(chuàng)造出的獨特的藝術(shù)境界引得無數(shù)文學大家競折腰: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是中國近代現(xiàn)代批評之濫觴,魯迅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贊其是價值是中國小說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馮其庸則說道“大哉紅樓夢,再論一千年”。今天,《紅樓夢》的研究已經(jīng)發(fā)展演化成了一門學說——紅學。其中包括堅守史學本位,運用杜威實證主義方法,致力于考證曹雪芹家事、《紅樓夢》版本和成書經(jīng)過的考證派;以字面,運用諧音、拆字、藏頭、謎語、讖緯等文字游戲,用歷史上或傳聞中的人和事去附會《紅樓夢》,考索出"所隱之事,所隱之人"的索隱派;從事《紅樓夢》相關(guān)文學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作派等。可以想見,這些紅學的癡迷者都是先被文本本身所吸引,進而對文學外部的因素產(chǎn)生好奇:這本書是怎樣誕生的?曹雪芹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創(chuàng)作的這部名著?曹雪芹的生活經(jīng)驗和創(chuàng)作之間構(gòu)成什么樣的關(guān)系呢?這也就是陳思和教授所說的,我們把文學史上的精品視為藝術(shù)奇觀,其原因似乎很難從具體的生活環(huán)境給以準確的揭示,我們只有在不斷地欣賞與體驗中才能確認其價值。也就是說,一切都要從文本本身出發(fā),大量的文本閱讀積累,才是真正進入文學史領(lǐng)域的敲門磚。
(二)文學作品引發(fā)心靈觸動
陳思和教授認為,細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一種心靈與心靈互相碰撞和交流的過程。閱讀文學作品是一種以自己的心靈為觸角去探索另一個或為熟悉或為陌生的心靈世界。[6] 去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也就是和作者、文本本身交流的過程,文學是我們最后的“精神家園”。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今天,醫(yī)療、科技、交通等的巨大進步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但是我們還是沒有放棄對文學的追求,還是樂于在其中去尋求各自所需求的精神養(yǎng)料。陳思和教授坦言自己喜歡文學,讀文學作品時他是最放松的。阿城在《棋王》里面寫過,“不用吃了上頓惦記著下頓,床不管怎么爛,也還是自己的,不用常常竄來竄去找刷夜的地方??晌页3灥氖鞘裁茨兀繛槭裁淳湍敲聪腚S便看看一本什么書呢?電影這種東西,燈一亮就全醒過來了,圖個什么呢?可我隱隱有一種欲望在心里,說不清楚,但我大致覺出是關(guān)于活著的什么東西?!?所以對于文學的喜愛恰恰是因為我們作為人,人是充滿激情與浪漫的。醫(yī)學、法律、商業(yè)、工程,這些無疑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我們過完這一生。但在這之外的其他,比如文學作品帶給人的歡愉,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所以,當我們閱讀文學作品時,或許是自我對于人生困惑的一種解疑,或許是渴望在其中短暫地脫離塵世的煩憂。陳思和教授的閱讀經(jīng)驗是“歡悅地、投入地、感性地閱讀作品才能使自己真正進入文學?!边@三個定語都強調(diào)了閱讀者對作品的主體性參與。首先是歡悅地。閱讀文學作品一定是積極主動的,不是為了其他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只是希望在文本中能體會到自己的生活以外的人生,能通過作者的筆尖觀察我所不了解的人生百態(tài),能在字里行間里看到我所看到的并吸納為我多用。這樣的閱讀體驗才是愉快的。其次是投入地。也就是進入一種“忘我之境”,當你讀到一本好的文學作品時,你一定是深陷其中的,每個人物的貪嗔癡,人物之間的愛或離都能夠引起你的共鳴,你不經(jīng)意間將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內(nèi)心欲望糅合其中。喜歡什么樣的作品也就是在側(cè)面反映你內(nèi)心的聲音。最后是感性地。一部能打動你的文學作品一定與你本身有關(guān),而不是陳思和教授批判的“從主題思想到政治教條,或是驗證某種思想理論,最終把文學自身的魅力割裂得支離破碎,蕩然無存。一旦屬于你的個人經(jīng)驗和完整的生命意向的審美效果失落了,那么再精致的文學也索然無味。” [7] 就像陳思和教授對巴金的《憩園》中的楊夢癡這個形象難以忘懷一樣,因為這個形象激發(fā)了他全部內(nèi)在的同情心,激發(fā)了人性中善良的道德力量,幫助他辨別當年的形勢和以后的人生道路。所以,要更多地關(guān)注作品本身,去體會閱讀作品帶來的愉悅感,并從中生發(fā)出于你獨特的人生體驗相關(guān)的感悟,這樣的閱讀才是有價值的。
三、文本細讀的方法
“細讀是一種方法,通過細讀,培養(yǎng)不討巧,不趨時,實事求是,知難而上的治學態(tài)度,以及重感受、重藝術(shù)、重獨立想象的讀書技巧。” [8] 也就是前文所提,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必定蘊藏豐富的內(nèi)涵,而關(guān)于它的各種解讀卻并不一定是全面深刻的,有的是牽強附會,有的是別有用意。所以,擁有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非常重要,這樣才不至于只局限在前人所提供的視角里。
(一)具體方法
怎樣文本細讀,陳思和教授建議從四個方面入手,即直面作品、尋找經(jīng)典、尋找縫隙、尋找原型。直面作品要求我們直接于作品對話,部拘泥于一切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解說。從文本本身出發(fā),而不是對作品產(chǎn)生先入為主的概念性認識??匆娋┡删褪窃娀睦寺?,看見海派就是先鋒的嘗試就是錯誤的。尋找經(jīng)典就是從作者的引經(jīng)據(jù)典反映出作家觀察、思考和表述生活現(xiàn)象的思維依據(jù)。從作家對經(jīng)典的解讀和引用挖掘作品深層的含義。尋找縫隙
就是在文本細讀時讀出作者遺漏或者錯誤的地方。這些你在閱讀文本時覺得說不通、很奇怪的地方或許是作者故意為之,這也對作品的隱藏意蘊的發(fā)現(xiàn)有所幫助。最后是尋找原型,也就是作品里面隱藏了一個隱形結(jié)構(gòu),這個結(jié)構(gòu)通常來自民間的文化資源,也就是民間故事的基本模型。這四個方面都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進行文本細讀,“幫助你透過文字或者文字意象,到達作品隱藏的精髓之地?!?/p>
(二)解讀經(jīng)典
陳思和教授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名篇十五講》里解讀了《邊城》,說它是由啟蒙向民間的轉(zhuǎn)向。眾所周知,《邊城》是沈從文天才手筆下的不可多得的佳作,批評家劉西渭評價它是一部田園牧歌式的作品。陳思和教授通過文本細讀,對《邊城》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哆叧恰分锌坍嫷沫h(huán)境是民風淳樸的湘西,那里的風景是不同于當時緊張的時代脈搏的另一幅圖畫,好像被人遺忘了似的,這里的人們不食人間煙火、重人情而寡名利,一切都美好而靜謐。同樣地,書里的人兒也是如此自然靈性。陳思和教授提到沈從文對翠翠的敘述:
翠翠在風日里生養(yǎng)著,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
這樣的敘述將一個天真淳樸、充滿靈性的少女展現(xiàn)出來,這樣的生長于天地間的“自然之子”是完全沒有沾染任何塵世的凡俗的,是一種理想的化身。陳思和教授認為翠翠是沈從文超越世俗生活之后更高的追求,是現(xiàn)實之外自由縱情于天地的希冀。而在這樣一個美好得脫俗的世外桃源,還是沒能掙脫掉人性的悲劇。陳思和教授提出,既然是一個理想化的世界,那么一切人與人的矛盾便不復存在,人可以順從自己的意愿,也就不會有性格的壓抑。但事實不是如此,《邊城》并沒有在美好的湘西世界的勾勒之后,為我們講述一個美好圓滿的故事。首先,翠翠母親的悲劇是一條隱性線索,貫穿全文。既然如此開化,男歡女愛兩情相悅的情況下,為何還會存在雙雙殉情的悲???其次,翠翠和天保、儺送的糾葛不清,造成天保意外死亡,儺送出走他鄉(xiāng)的悲劇,又是為何呢?陳思和教授尋找到這些文本縫隙,并做了深入的分析:翠翠母親的悲劇或許是老船夫造成的,老船夫不愿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當兵的,這樣女兒會因為軍隊開拔而離開自己。所以可以推測老船夫?qū)@段姻緣多加阻撓,翠翠母親在親情和愛情之間被折磨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與情人相約殉了情。由此,老船夫才會對翠翠的婚事特別謹慎,他好像是吸取了翠翠母親的教訓,希望更尊重孫女的意見,也是對女兒的一種彌補心理。但翠翠還處于懵懂的年紀,她搞不明白自己的心意,也不知道該如何向老船夫表達。這樣,老船夫就在這件事情中充當了一個破壞性的角色,很簡單的事情被他弄得非常復雜,所以才會產(chǎn)生誤會,屬于好心辦了壞事,才演化成了故事結(jié)尾時的悲劇。陳思和教授認為這就是人性的悲劇,“爺爺也好,大老二老也好,都不是壞人,都是好人,好人犯錯誤就是大家互相之間缺乏了解,又不善于表達,內(nèi)心的愛情不表達出來,纏來纏去,后來出毛病了?!笨梢钥闯觯愃己徒淌趯τ凇哆叧恰愤@個文本的研讀很深入,解讀的角度也不乏新穎。
另外還有對《雷雨》的解讀也是值得關(guān)注的。陳思和教授提出問題,為什么他們回憶當初情景時不約而同地說了“三十年”而不是“二十七年”?然后逐層分析出周樸園在三十年前曾真誠地愛過侍萍。同時陳思和教授還提到:在侍萍和蘩漪之間,周樸園還娶過一個女人。這個影子一樣的女人卻沒有留下任何信息,以及周樸園房間里還是保留侍萍在時的一些習慣等,分析出周樸園在侍萍以后再也沒有愛過其他女人。這樣推導之后,就改變了從前周樸園絕情冷漠的形象,而變化成一個合乎復雜人性的活生生的形象。
包括對《駱駝祥子》的解讀,重新確認虎妞形象的豐滿性?;㈡r無疑是一個男性視角下非常厭惡的角色,粗俗兇悍的她與柔弱順從的小福子一比,自然是完全不符合中國傳統(tǒng)對于女性的審美的。而陳思和教授卻認為虎妞這個形象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有光彩的女性形象,她沒有經(jīng)過男性眼光的過濾,是一個血肉分明、活力四射的生命的原生態(tài)”。首先,她有敢于愛男人的勇氣,對于自己的情欲并不遮掩,非常主動。其次,她對祥子的愛是真誠的。她在嫁給祥子以后也是發(fā)自內(nèi)心想對他好的。而祥子卻一邊想算計虎妞的錢來買車,一邊又把責任撇得很干凈,與虎妞一比,確實顯得很虛偽無情。所以陳思和教授很推崇虎妞這個人物形象,“虎妞不是男人理想中的女人,不是男人欲望中的女人,她的正面和她的負面都是活生生的一個欲望人性的標本?!蓖ㄟ^閱讀陳思和教授的經(jīng)典文本解讀,可以看到注重文本分析時獨特的生命體驗、以及對心靈觸角的細致探尋,并且常常另辟蹊徑,做出別具一格的文本解讀。
結(jié)語
陳思和教授對于文本細讀的倡導由來已久。陳思和對于“細讀”的獨特理論闡釋,來自于“細讀”背后所依托的知識分子人文精神,陳思和提出文本細讀有其特定文化背景,“當輕視文本閱讀的治學態(tài)度漸漸地成了一種風氣時,問題就有些嚴重起來?!彼?,注重文本作品的閱讀,對文學史上的名著作品融會貫通才是學習文學的關(guān)鍵,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在陳思和的學術(shù)思想中,文本細讀強調(diào)讀者由文學作品本身感受到的的心靈觸動,并由此從直面作品、尋找縫隙、尋找經(jīng)典、尋找原型四個方面去研讀文本。這對當代文學批評有不可或缺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吳炫.中國當代文學批判[M].學林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356頁.
[2] 陳思和.燈的故事[J].青年批評家,1985年第18期.
[3] 羅興萍.文本如何細讀——陳思和文學評論的特點[J].文藝爭鳴,2009年7-15刊.
[4] 李歐梵.新批評(約翰· 克羅· 蘭色姆)總序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5] [6] [7] 陳思和.文本細讀在當代的意義極其方法[J].河北學刊,2004年3-20刊.
[8] 陳思和.文本細讀與比較研究(主持人的話)[J].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1期第64頁.
[9] 陳思和.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名篇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157頁.
[10] 陳思和.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名篇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314頁.
(作者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