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紅
摘要:“得閱讀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高考。”近期,社會上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語文教師“守土有責”,紛紛使出渾身解數(shù)。我們深深知道:要想高效率完成課堂教學,必須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覺得,如果做到下面的“五巧”,就能較好地達到這個目的。
關鍵詞:“五巧”;課堂;激發(fā);興趣
一、巧設趣點,先聲奪人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們在導入新課時,就要巧設趣點,迅速吸引學生的眼球。
我在教學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先播放多媒體課件,在悠揚的配樂中,一位男詩人徐徐走來,自我介紹道:“各位二十一世紀的小朋友,你們好!我是唐朝的一位詩人,祖籍山西祁縣。我精通詩、書、畫、音樂,也精通佛法,被世人稱為‘詩佛’。我的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你們猜猜我是誰?”大家被這有趣的導入逗樂了,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就活躍起來。
二、巧讀課文,進入角色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學生最基本、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我們要在課堂上用心指導學生朗讀,以讀為本,使同學們想讀、樂讀、會讀。
《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父親在艱難挖掘中突然聽到孩子的聲音而展開的對話特別激動人心。我讓學生邊讀書,邊想象課文中描寫的情景,然后問孩子仿佛看到了什么。有個學生回答說:“我仿佛看到了一個滿臉灰塵,衣服破爛不堪的父親,他突然聽到兒子的聲音,倆人都感到特別意外、特別驚喜?!蔽医ㄗh和他合作表演,我扮爸爸,他扮兒子。我們讀得有滋有味,還加上了動作,把大家都吸引住了。我趁機讓學生同桌演繹角色,同學們都躍躍欲試,把課堂活動推向高潮.
三、巧設問題,活躍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問題不在乎多,只要做到精和巧,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就能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理解能力。
譬如,我在教學《詹天佑》第二課時時,我設計了如下自學提綱:課文在從三個方面敘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過程,是哪三個方面呢?請自讀課文,寫出小標題。然后讓學生想想:這三方面各體現(xiàn)了詹天佑的什么品質?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這樣巧妙地啟發(fā)學生,學生學得輕松,效果也比照本宣科講讀課文好得多。
四、巧留空白,師生互動
在繪畫、建筑、書法的構圖中,均有“留白”的講究,呈現(xiàn)出一種“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課堂教學也不例外,我們不需要把課文講得過多、過細,留點空白,再為學生插上思維的翅膀,他們才能飛得更高更遠。
上學期,在參加縣的調(diào)教課中,我講授了《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我先引導學生了解了四種大自然的文字給我們的啟示,體會了它們的神奇、有趣,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是講認識大自然文字的主要途徑,但講得不全面,我索性不講了,我決定用另一種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獲取這方面的知識。我講述道:“大自然多姿多彩,奧妙無窮。那我們怎樣才能更好地讀懂大自然的文字呢?現(xiàn)在我們來聽聽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小時候的故事,請大家邊聽邊想想,他是怎樣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的。”接著我聲情并茂地講述了沈括小時候讀白居易的詩《大林寺桃花》的故事,經(jīng)過認真思考,我們共同歸納出認識大自然文字的方法:仔細觀察、勤學好問、勇于實踐、善于思考。通過這樣,巧留空白,變“教”為“導”,變“接受”為“自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設性思維。
五、巧借媒體,營造意境
在古詩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想象意境,感悟詩情,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在教學《憶江南》一詩時,我是這樣營造意境的:柔和的音樂聲響起,我讓學生閉上眼睛,隨著我走進江南,放飛想象。我飽含深情地吟道:“我,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蘇州做官,對江南非常熟悉。江南的風景多么美好?。〈禾?,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暖洋洋的陽光灑在江面,映照著岸邊的鮮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在這個最美的時刻,你放眼望去,你會看到什么呢?聽到什么?想到什么呢?你的心情又如何呢?你最想做的又是什么呢?”在優(yōu)美的配樂中,學生的思緒仿佛飛到了江南,大家各抒己見,說出心中所想,既豐富了詩詞的內(nèi)容,使詩詞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很多,“五巧”只是其中的幾種。只要我們在課堂上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原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令課堂生出智慧的光芒。
(作者單位:廣東省博羅縣園洲陣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