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蘭
摘 要:小學是學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是學生獲得良好道德的重要時期。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品格,提高學生自身的素質,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文章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方面入手,遵循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進行探討,以助于教師打造高效課堂,開展有效的道德和法治教育。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新課標指出,“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教學目標隨著兒童生活及活動過程的變化和需要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兒童生活的各個方面;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qū)以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教學時間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靈活而彈性地延展;課程評價走向開放、多元,全面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chuàng)意與表現”。因此,教師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chuàng)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逐步提高能力。
一、課前拓展教學空間,豐富學生的感知
課前拓展教學空間,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感知,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課前拓展,可以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對本課內容的一些相關資料的搜集,資料可以是與課文有關的圖片、文字、數據、音像、影視等;可以是進行課前調查活動(采訪)等形式,學生根據調查表(采訪表)的內容,選擇調查對象,進行詢問。
例如教授三年級上冊《父母多愛我》一課,筆者首先讓學生在課前做好資料的搜集:可以畫一張自己全家福的圖畫,可以拍自己家居的照片,可以是記錄父母所做的事的記錄稿。學生在活動中不但體會父母的愛,而且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又如教授四年級上冊《少讓父母為我操心》一課時,筆者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對父母進行一次訪問。學生根據“設計訪問提綱”進行訪問。學生對父母訪問并整理訪問實錄,最后寫下自己的感受。通過訪問,學生了解父母的工作,體會父母的辛勞。
二、課堂拓展教學空間,加強學生的教育
在組織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時候,應當堅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將《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和學生興趣結合起來,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實現有效教學。
(一)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感性課堂
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感性課堂,也就是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與本課程教學有機結合,豐富課程資源。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形象性、直觀性等特點,用電影、動畫、音樂等多媒體形式,設計符合課程教材的有效教學情境。例如筆者教授二年級上冊《團團圓圓過中秋》這一課時,向學生播放動畫《嫦娥奔月》,學生在生動有趣的動畫故事中,了解中秋節(jié)的由來和習俗,從中感受中秋節(jié)的內涵。通過信息技術產生的聲音和畫面,引發(fā)學生的情感波動,對于學生的教育不言而喻。
(二)注重學生參與,加強體驗式教育
注重學生參與,加強體驗式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與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根據皮亞杰的教育理論,小學階段處于具體思維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活潑好動,但是注意的持久性較差,課堂展示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觀察力和注意力,注重學生參與,加強體驗式教育。例如筆者教授四年級上冊《我們所了解的環(huán)境污染》時,結合語文學科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與環(huán)境》口語交際一起學習。通過活動,學生從活動中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樹立環(huán)保意識。
(三)聯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教育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有意識地與日常生活相聯系,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理解。例如教授《交通安全每一天》一課時,可以聯系發(fā)生在兒童身上的安全事故、交通違法典型案例等,讓學生意識到這些行為是不正確的,并且學會應急方法,提高學生處理危機問題的能力。再如教授《作息規(guī)律好處多》時,教師先展示正確作息的益處,引導學生講出哪種情形為正確的作息時間,并讓學生制定符合自身情況的作息安排。
三、課后拓展教學空間,鞏固道德行為
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學生逐步適應小學生活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生活態(tài)度、認知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品德與生活課程根據社會與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和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而設置,旨在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
(一)根據學校的少先隊工作計劃,開展中隊活動和班隊活動
學生只有在活動中得到實踐訓練,道德行為才得到形成和鞏固。例如教授《生活不能沒有他們》時,筆者結合少先隊大隊部計劃——“慶祝教師節(jié),感恩教師”的活動主題,在班里開展“制作感恩教師卡片”的中隊活動。首先學生可以個人或者合作完成;接著制作卡片要求用彩色卡紙,寫上對教師的祝福語。學生完成后,筆者利用班隊課對學生的“感恩教師卡片”進行展示、評比。學生在班隊課上還要介紹設計的意圖,或者是制作過程中難忘的事情。學生及教師對學生的卡片或者是介紹要進行適當的評價。最后,讓學生在教師節(jié)當天把卡片送給教師。學生在這次活動中,對教師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二)結合學校的《德育發(fā)展性評價手冊》《德育發(fā)展性評價方案》進行課后拓展
德育工作一直都是我們學校的工作重點,德育發(fā)展性評價實驗工作就是我們江義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是實施法制教育、調控學生良好行為規(guī)范的有力杠桿。例如在《德育發(fā)展性評價方案》中,我們建立評價小組,兩個星期進行一次評價。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的方式,學生不但可以了解到自己的進步或不足,而且對是非美丑,善惡好壞有正確的判斷,從而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
(三)結合教學內容,布置課后作業(yè)
例如在二年級上冊《大家排好隊》這個教學內容,筆者讓學生結合學校組織去秋游的活動,完成以下作業(yè):
(四)建立多方面的平臺,讓學生的教育與學校、家庭、社會緊密結合
例如借助“微信”平臺,教師及時把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學校開展的活動情況、對學生的教育觀念等第一時間向家長匯報。利用《雛鷹爭章活動手冊》架起學校與家庭的橋梁,實現了家?;印⒐餐说哪康?。學習四年級下冊的《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筆者組織學生去江義水廠參觀學習,實地觀察江義水廠的設施,了解生活用水的凈化過程,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得到節(jié)約用水,珍惜水資源的教育。把道德與法治教育融入社會實踐之中,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因此,在課后拓展教學中,筆者圍繞在“學校、家庭、社會”這三方面教育,這樣的課后拓展教學,對學生的道德行為的形成和鞏固得到實踐訓練。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和法治教學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教師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實際情況著手,從生活中挖掘學習的內容和素材,讓他們在實踐中去接受教育,強化學生的法治觀念,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