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小纖
摘要:針對有適應(yīng)性心理問題的學生,嘗試把美術(shù)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結(jié)合起來,通過“涂鴉式”溝通,拉近與他們的距離。在與學生進行“涂鴉式”溝通時,遵循隨意途鴉、線條涂鴉、共同涂鴉、命名涂鴉的順序,并根據(jù)學情靈活調(diào)整,讓學生打消心理顧慮、敞開心扉,最終恢復(fù)心理健康。
關(guān)鍵詞:心理健康美術(shù)教學涂鴉
小學生心理問題主要有發(fā)展性心理問題、適應(yīng)性心理問題和障礙性心理問題三類。本文主要談及具備適應(yīng)性心理問題特征的學生。這類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常常面臨心理困擾,但沒有達到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的程度。若想與這類學生進行有效溝通,并引導(dǎo)他們朝著正面、開朗、陽光的方向發(fā)展,必須找到恰當?shù)慕佑|點。筆者在學校心理咨詢室兼職,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做過一些研究,欲嘗試把心理健康教育與美術(shù)教學結(jié)合起來,通過“涂鴉式”溝通,拉近與這類學生的距離。
涂鴉,就是讓學生在一張白紙上涂抹色彩或色塊,不需要考慮主題、構(gòu)圖等繪畫要素,可以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想法。然后,以學生的涂鴉內(nèi)容為載體進行聊天式談話,學生更為放松,能快速消除對教師的戒備,打消心理顧慮,敞開心扉,順暢交流。
一、從涂鴉入手,讓學生打消心理顧慮
為了打消學生的顧慮,教師應(yīng)該選擇一個獨立的空間,如心理咨詢室,和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溝通。有了此前提,再以美術(shù)教師的身份,請他們畫畫,讓他們卸下對教師的戒備,逐漸吐露心聲。
班里的男生小東,比較頑皮,喜歡與同學打鬧。可是很多情況下,只要別人碰他一下,他就要捂著自己被碰到的地方,露出受了天大傷害的委屈表情。最近一段時間,經(jīng)常有學生來告他的狀,反映小東拿走了他們的東西還硬說是自己的。為了了解小東的內(nèi)心世界,我約他走進了心理咨詢室。在他來之前,我先準備了他平時喜歡玩的變形金剛、毛絨玩具以及一些零食。果然,小東一到這里,兩眼就放出了光芒。見此,我遞給他一套彩筆和一疊紙,請他玩一個涂鴉的放松游戲。一開始,他以為我要給他進行美術(shù)輔導(dǎo),還是有些警惕,僵硬地畫了幾條線就停下。見此,我拿起筆示范涂鴉,并告訴他自己只是想和他玩?zhèn)€游戲,看看他的涂鴉本領(lǐng)如何,這個涂鴉不必像美術(shù)課上那樣一定要有主題、色彩、構(gòu)圖等,可以左右手換著涂鴉,還可以閉著眼涂鴉。聽我這樣說,他終于放下了顧慮,開始認真涂鴉。
二、從“隨意涂鴉”到“命名涂鴉”,讓學生敞開心扉
筆者根據(jù)美國藝術(shù)教育家、心理學家羅恩菲德提出的兒童涂鴉的四個階段,將涂鴉式溝通分為隨意涂鴉、線條涂鴉、共同涂鴉、命名涂鴉四個環(huán)節(jié),并根據(jù)學情靈活調(diào)整——每周引導(dǎo)學生進行一至兩次涂鴉活動,每次十分鐘至半小時;每個階段取得相應(yīng)的效果后,進入下一步。
(一)隨意涂鴉,發(fā)泄情緒
隨意涂鴉,顧名思義,就是自由涂畫,任意一支筆,隨便一張紙,畫線條、涂色塊均可。教師不用特意從畫中解讀學生的涂鴉所表現(xiàn)出的意義,過程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因此,在此階段,我會告訴學生,就把涂鴉當成純粹的情緒宣泄,不需要畫出具體的事物,只要在紙面上留下自己的筆觸,能反映自己此時的心情就行。
正如上文所敘,小東剛到心理咨詢室進行涂鴉時還保持著較高的“警惕性”,之后聽我說可以不受控、無組織地“亂畫”,又見我不向他詢問任何問題,不給他提供任何指導(dǎo),只是自己忙自己的事,便開始放松身心地涂鴉。在此過程中,小東神情專注、積極投入,通過涂鴉傾瀉著自己內(nèi)心積壓的話語和感受,釋放著自己的真實情感。完成涂鴉后,我沒問小東任何關(guān)于涂鴉的事情,獎勵了他幾顆糖果,讓他在咨詢室玩自己想玩的玩具,吃自己想吃的東西。雖然我們還沒有進行真正的交流,但看得出來,小東很開心,已經(jīng)消除了對我的“警惕”。
(二)線條涂鴉,展示心境
相對于隨意涂鴉階段的自由無意識,線條涂鴉階段會融入一些潛意識的思維,即讓學生挑選喜歡的線條作畫,如直線、曲線、折線等,可長可短,可以加入自己喜歡的色彩,也可以不加,對線條的多少也沒要求。
由不同的線條,可以讀出一個人的性格及其當時的感受,如直線固執(zhí)、曲線溫柔、折線尖銳、交叉線暴躁等;由不同的顏色,可以看出一個人當時的心情,黑白理智、暖色積極、冷色陰郁等。當然,這些都只是參考條件,并非絕對,更重要的是,教師需要借助這些打通與學生交流的屏障。
在線條涂鴉階段,小東選用了直線、折線,色彩方面使用了偏冷色的藍色。從這些信息可以看出,小東的性格較為倔強,內(nèi)心掩藏著陰郁。對此,我試圖讓他談?wù)勛罱鼘W?;蚣依锇l(fā)生的有趣的事情,但他的回答都顯得較為敷衍。可見,他還不想和我做深度交流。他沒有溝通意愿,我也不強求,而是將話題順勢轉(zhuǎn)向他的涂鴉作品,給出正面的評價。聽到我的表揚,小東的臉上露出一絲不好意思的笑容。看得出,對于我的認可和肯定,他還是很受用的。
(三)共同涂鴉,交流感情
共同涂鴉,即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涂鴉作品,可以是在同一張紙上二人先后或共同涂鴉,也可以是二人在兩張紙上同時涂鴉。其間,教師和學生可以就涂鴉的內(nèi)容做自然交流。
我和小東共同在一張紙上涂鴉時,小東遲遲不肯下筆。于是,我主動畫了一只可愛的小鴨子。小東躊躇了一會兒,在小鴨子的旁邊畫了一個更小的鴨子。用色暗淡,小鴨子看起來無精打采。我建議他在小鴨子周圍涂鴉,他選擇在兩只小鴨子的上面畫上大大的雨傘。這一舉動引起了我的注意:雖然只是一把保護小鴨子的雨傘,其實反映了小東渴望得到保護的心理。這提示我,應(yīng)該給予小東關(guān)愛,以此打開他的心扉,取得他的信任。于是,我告訴小東,以后當他和同學出現(xiàn)矛盾時,我一定會第一時間幫助他。小東的眼里閃現(xiàn)了一絲驚喜,然后主動說自己的美術(shù)作業(yè)經(jīng)常只能得“良”,是因為沒有足夠用心。見他主動發(fā)聲,我便借機將美術(shù)課當成一個話題,與他聊了起來。漸漸地,我們將話題延伸到了其他學科的學習、各自的家庭生活……聊天過程中,一旦快要陷入冷場,我便以涂鴉作品為由,讓他說說自己畫了什么,這樣畫的用意是什么;也會讓他看看我畫了什么,說說我作畫的用意。共同涂鴉,讓我們的談話持續(xù)了二十幾分鐘,讓小東逐漸敞開了心扉。
(四)命名涂鴉,溝通心靈
命名涂鴉,即指定一個主題,如“我的家”“最開心的事”等,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回憶、內(nèi)心的愿望完成的涂鴉。這種涂鴉方式逐步從抽象轉(zhuǎn)為具象,能夠更加直觀地反映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
有一年的婦女節(jié)來臨之前,我讓小東畫一張對他來說最重要的女性的畫。小東畫的是奶奶。他說平日陪伴他、照顧他最多的就是奶奶。媽媽非常忙碌,偶爾見到他,也對他十分嚴苛。交流結(jié)束后,我及時與小東的爸爸媽媽溝通。小東媽媽不知道自己不經(jīng)意的言行會給孩子帶來這么大的影響,當即表示以后要多陪伴孩子,要與老師一起努力,幫助孩子改善目前的狀態(tài)。
經(jīng)歷了完整的四個階段的涂鴉式溝通后,小東開始改變:他會主動找我吐露心聲,傾訴自己的困惑,表達自己對學習、對同學的看法,也不再隨便欺負同學,搶占同學的東西。三至四年級是小東變化最大的一年,他在課外參加跆拳道班,變得陽光積極;在校內(nèi)主動爭取舞蹈隊名額,想變得更優(yōu)秀。我相信,小東會通過自己的努力,離這個目標越來越近。
三、跳出“涂鴉”看“涂鴉”,讓學生的交流無障礙
實踐證明,通過涂鴉式溝通幫助學生恢復(fù)心理健康,可行可取。涂鴉式溝通的根本在于信任,教師應(yīng)在涂鴉的形式方面做更多研究,讓信任機制更為完善。
除了遵循上面提到的幾個涂鴉階段,教師還可以根據(jù)不同學生的性格及態(tài)度,靈活調(diào)整涂鴉階段。如有的學生可能經(jīng)過隨意涂鴉階段就愿意和教師交流,按照其交流內(nèi)容的程度,教師選擇兩到三個涂鴉階段即可。另外,除了隨意涂鴉、線條涂鴉、共同涂鴉、命名涂鴉四種形式,還可以結(jié)合美術(shù)學科的特質(zhì),開發(fā)其他的形式。但不管涂鴉階段如何、涂鴉形式如何,必須明確的是,涂鴉是為了讓學生放下顧慮、卸下戒備,整個過程必須保密。
當然,基于涂鴉,也要能跳出涂鴉:干預(yù),而不是干涉;指引,而不是命令。涂鴉只是一種媒介,最終目的是要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畫面觀察和評價,與學生真誠溝通并助其解決心理問題、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 ﹝蘇聯(lián)﹞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