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績儀
摘要:時代呼喚新的語文課堂,學生需要新的語文課堂,而新的語文課堂具有動態(tài)生成的特點。只有在生成性的語文教學和課堂中學生才能得到有效發(fā)展,有效提高。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課堂;動態(tài)生成;生成性課堂;有效教學
“生成性”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一個核心理念,一個有效策略,一個最強音,它指引著課堂教學發(fā)展的方向,帶來了課堂教學的靈動和精彩。“生成性”語文課堂應是“為生成而教,為生成而學,為生成而為?!薄鞍颜n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是當前語文《課程標準》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理念。
葉瀾教授在她的《新基礎(chǔ)教育》中指出:“教師要在思想上真正顧及學生多方面的成長,顧及生命活動的多面性和師生共同活動中多種組合和發(fā)展方式的可能性,就可能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具有動態(tài)生成性的特征?!苯處煈旉P(guān)注學生,關(guān)注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資源,尋求應對策略,努力構(gòu)建開放的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追求教學的真實、自然,再現(xiàn)師生“原汁原味”的教學情境,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生機。然而,現(xiàn)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部分教師出于對動態(tài)生成的過分關(guān)注與寵愛,這樣不但沒有收獲期待的精彩紛呈,反而導致語文失落,課堂失控,教學游離目標,“生成”最終也淪為“無成”的尷尬境地,“生成性”的課堂,已成為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發(fā)展方向。那么,我們?nèi)绾卧诮虒W過程中建構(gòu)“生成性”的課堂呢?
一、精心預設(shè) 和諧生成——“為有源頭活水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建構(gòu)開放而充滿活力的語文課程。而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它需要教師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詳盡的計劃,做好充分的準備,這一切都是預設(shè),大家也都是這樣做的。課堂上教師根據(jù)自己事先設(shè)計的教案將教學內(nèi)容按部就班講授。很少關(guān)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問出的問題,就希望學生答出所要的答案。學生稍越“案池”半步,便遭封殺,使原本鮮活靈動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變得異常沉悶,機械與僵化,學生主體創(chuàng)造精神的煥發(fā)幾乎是喪失殆盡。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切的預設(shè)飽藏于胸,做到胸有成竹,這樣才能很好地駕馭課堂。
在生動的情境中學習語文是新課堂一個最顯著的變化。一旦學生富有個性色彩的知識、經(jīng)驗、思維都調(diào)動起來,定能演繹出課堂精彩的一幕。因此,教師在課前一定要進行精心的預設(shè),注重生成策略的運用,促進課堂的和諧生成,才能“為有源頭活水來”。
二、預設(shè)之外 巧妙生成——“無心插柳柳成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是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在學生“越過雷池”之時,我們不能冷漠回避,應迅速地在預設(shè)和生成之間尋找橋梁,沿著他們的思路,給大家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也許這將會成為我們預料之外的精彩之舉!
教學《雨點》一課時,我用播放雨點落在池塘里的動畫視頻來幫助學生理解“雨點在池塘里睡覺”這句話。誰知,動畫還沒有播放完,有個孩子沒有舉手就大聲說道:“老師,課文寫錯了?!?我順著他的思路,輕聲問道:“能告訴老師哪錯了嗎?”孩子毫不猶豫地回答:“雨點落在池塘里會有小小的波紋,不是在睡覺?!蔽衣牶鬀]有給他解答,而是把問題交給了孩子們。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著,很多孩子舉起小手認為課文這樣寫沒有錯,雨點落進池塘里有小波紋,但是池塘里的水不流動,雨點落進去后就靜靜躺在池塘的懷抱里睡覺。對大家得出的結(jié)論,這位孩子恍然大悟,說:“那么小溪的水小,流得慢就是雨點在散步了”。我笑著點頭贊成。有了這一個小插曲,余下課文內(nèi)容“雨點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大海里跳躍”的理解水到渠成,孩子們帶著甜美的微笑,讀得有滋有味。
三、尊重“錯誤” 動態(tài)生成——“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師應該理解學生的錯誤,正因為出錯,才會有點撥、引導、解惑,才會有對學生樂觀的期待,以及真正的愛護。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暴露各種疑問、困難、錯誤、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又是學生展示、發(fā)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chuàng)新成果的過程。為此,教師不僅要學會寬容學生,更應學會欣賞學生,挖掘和捕捉學生的智慧,向?qū)W生學習。
在教學生字“逃”時,有一個孩子組詞“逃樹”,同學們哄堂大笑,那個孩子羞得滿臉通紅,也意識到自己錯了。于是,我決定“將錯就對”。我走到那個孩子身邊,遞給他一支粉筆,微笑著對他說:“告訴他們,‘桃樹’怎么寫?!蹦莻€孩子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在黑板上寫下了正確的“桃樹”。我又讓他寫“逃跑”,他也寫正確了。我得意洋洋地對大家說:“看見沒?人家會寫!他剛才只是想提醒大家“桃樹”的“桃”不是今天學的這個“逃”,誰知人家還沒說完,你們就迫不及待地樂起來了?!贝蠹也缓靡馑嫉匦ζ饋?,那個孩子也如釋重負般回到了座位。我趁熱打鐵出示“逃”的圖片說:“看,這個人正在快速地逃跑呢。有什么好辦法區(qū)分這兩個形近字嗎?”同學們思量片刻,紛紛回答:“桃樹是一種樹,所以是木字旁;逃跑要飛快地走,所以是走之旁。”我滿意地點點頭:“把這兩個詞都寫下來,以后肯定不會出錯?!?/p>
四、順學而導 精彩生成——“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
生成是動態(tài)的,學生生成的狀態(tài)又不同,因此,它容易被忽略,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對學生多一些欣賞,啟動教學機智,敏銳地捕捉,挖掘課堂教學中的生成點。
我在教授《徐悲鴻勵志學畫》一文緊扣課題,圍繞“勵志學畫”這個重點來逐層敘述,贊揚了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可貴精神,在突破重點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設(shè)計:
板書課題時,我這樣寫:“徐悲鴻立志學畫”,然后讓學生齊讀課題。這時,一位學生舉起了小手:“老師,您把‘勵志’寫錯了,不是‘站立’的‘立’?!薄皩ρ剑 睂W生一致表示贊同。我故作驚訝:“可我們通常都寫成‘立志’呀,難道書上寫的都是千真萬確的嗎?”教室里一片沉寂,只有翻書的聲音。不一會兒,學生紛紛發(fā)言:“老師,我剛查了字典,字典上沒有‘勵志’這個詞,可能是書上寫錯了吧?”“不對!‘立志’就是立定志向,‘勵志’從字面上解釋含有‘鼓勵,勉勵’的意思。‘勵志’一詞讓人體會到徐悲鴻的決心很大?!薄啊⒅尽梢岳斫獬闪⒍ㄖ鞠?,不也能說明徐悲鴻的決心很大嗎?”“對呀,我也很贊成這位同學的看法,‘立志’和‘勵志’的意思本來就是很相近的嘛!”見學生又是一陣沉默,我趁機扇了一把“火”。于是,新一輪的探究開始了,有的學生從第一節(jié)中的“刻苦努力”體會到徐悲鴻在受到外國學生嘲笑前就曾立志成才,被激怒后他“更加發(fā)奮努力”,悟出“勵志”比“立志”決心更大。有學生畫出了寫徐悲鴻奮發(fā)努力的句子,證實他所做的一切努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由此體會到徐悲鴻立志決心大。有學生發(fā)揮了想象,徐悲鴻在法國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難時、他總是不斷勉勵自己,一定要讓外國學生重新認識真正的中國人,讓他們知道中國人是不可欺侮的。因為他總是不斷勉勵自己,從不動搖自己的志向,所以,用“勵志”比“立志”更加恰當。
參考文獻:
[1]葉瀾教授領(lǐng)銜主編《新基礎(chǔ)教育》廣西師范大學社,2009.5.
[2]劉德潤《讓每個學生成為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參與的親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