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這個全新的信息化時代,衡量老師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便是信息化教學能力,文章就此展開論述,首先簡述了信息化教學的主要特點,然后分析了我國信息化教學的現(xiàn)狀,最后,從多個角度給出了提高老師信息化教學水平的策略。旨在為推動信息化教學的發(fā)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并運用于實際教學過程中,進而為國家培養(yǎng)出更多的棟梁之才。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特點;現(xiàn)狀;策略
就我國信息化教學現(xiàn)狀而言,情形不容樂觀。不可否認的是,人們已經對信息化教學已經有所了解,絕大多數(shù)教師參加過關于信息化教學的培訓,雖然有所收獲,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能運用自如,仍存在較大的問題,結果可想而知,事倍功半。更有甚者,有的學校一味聘請專業(yè)的信息化技術人員來教學,但是由于教學經驗的局限,遠遠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一、信息化教學的特點
其一,信息化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夠將學科中信息量大與較為抽象的內容進行生動的展現(xiàn),并且教學資源豐富,從各個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其二,信息化教學倡導三種新型學習模式,即探究式學習模式、合作學習模式以及資源型學習模式,并且重點對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信息搜集、信息處理能力進行培養(yǎng),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其三,實現(xiàn)教師的角色的改變,信息化教學背景下,需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上,重新對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并且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搜集更為合適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對于教學評價過程也要進行相應的改變,并且信息化教學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的專業(yè)能力,總的來說,是教師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契機。其四,實現(xiàn)教學的高效性,通過應用信息技術,比如慕課、微課的方式,能夠以短視頻的方式突出教學重難點,并且能夠無限回訪;交互式白板能夠讓實現(xiàn)人機、師生、生生之間的高效互動,提高教學與學習效率。
二、我國信息化教學現(xiàn)狀分析
(一)教師信息化教學意識不足
雖然絕大多數(shù)教師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但是只有極少數(shù)的教師能夠將挖掘信息化技術的精髓,大部分教師對于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僅停留在較淺的層次,尚無深入的調研,并且不能很好的與學科知識相結合,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教師信息化教學知識與能力不足
良好的信息技術基礎是進行信息化教學的前提,雖然大部分年輕教師能夠具有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以及實踐能力,具有較為扎實的基本功,但是在深入訪談與調研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對于信息技術的理論與實踐的掌握情況不夠深入,一半以上的教師認為需要系統(tǒng)化的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學技能;很少有教師能夠將信息化教學方式應用到教學監(jiān)控與管理和對學生的考核過程中,多數(shù)只在課程導入、講授的過程中應用信息化教學方式;除此之外,對于信息化教具的選擇也存在局限性,例如通常只用PPT、或者在網頁上下載課件資源等,很少教師能夠應用新型的信息化教具。
(三)信息化教學資源與環(huán)境建設不完善
良好的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與充足的信息化教學資源是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基礎保障,信息化教學資源包括各類網絡教學資源、信息化教具、各類設施,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包含學校的氛圍、教室以及學校的管理等。當前雖然信息化教學設施已經普及,絕大部分教室都安裝了電腦等,但是對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等的應用尚不普及,教學設施還有待進一步得到提升,另外,教師獲取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途徑也較為單一,普遍通過網絡下載的方式,學校并沒有建立資源豐富的信息化教學知識庫,這給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工作量,有些資源需要付費下載,也給教師一定的經濟壓力;除此之外,雖然學校設施比較完善,但是對于信息化設施的維護、維修不夠及時,學校對于信息化教學尚未制定完善的考核目標,也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產生了一定的制約作用。
三、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的發(fā)展對策研究
(一)教師視角
第一,教師要結合自身所交學科現(xiàn)狀,制定信息化教學發(fā)展目標,通過查閱網絡資源、看信息化教學專業(yè)數(shù)據、參加培訓會、信息化教學沙龍等方式,有意識的培養(yǎng)自身的信息化教學意識,提高信息化教學的理論知識,并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合理應用理論,在實踐中總結不足之處,摸索一條與個人特點與學科特色想融合的信息化教學之路;第二,教師在搜索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充分利用網絡,搜集本學科的名師名課信息化教學方式,觀看教學視頻,其次,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找到學科相關的高質量信息化資料;最后,在提升階段,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化教學資料,以此將信息化教學融入到教學的每個過程之中。第三,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總結提升,積極進行自我評價、讓學生與學校進行評價,并且聽取優(yōu)秀教師的建議與經驗,從而以“自我提升”為中心,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意識與教學能力。
(二)學校視角
第一,加強對新任教師的培訓工作,對新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的滲入培養(yǎng)工作能夠讓信息化教學的理念快速的滲透進入新教師的教學思維之中,從而深入了解掌握信息化教學模式,對未來在教學中的應用起到良好的鋪墊作用。第二,提高校本培訓的作用,將信息化教學作為校本培訓的關鍵點,以學科進行分類,提高教師在自身學科中的信息化教學技能,在培訓中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從而在學校營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學氛圍;第三,制定完善的激勵制度,對在教學中應用信息化技能突出的教師進行表彰、晉升激勵等,對于特別優(yōu)秀的可以評為學科帶頭人,還可以通過舉辦信息化教學競賽、信息化教學資源制作比賽的方式,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引導教師加強對信息化教學的研究,并靈活的應用于學科教學之中。
(三)團隊角度
第一,組建信息技術教學專家團隊,由技能突出、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團隊中要融合各個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精華,對信息化教學存在不足的教師進行指導,從而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第二,組建教師信息化教學的互助團隊,可以通過建立網絡互動平臺,如開設微博大V、建立微信公眾號的方式,定期推送關于信息化教學的內容,并對教師的評論進行答疑解惑,提高互動性;還可以在線下組建一對一互助小組,如讓年輕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強的教師幫助年紀較大,對信息技術掌握能力較差的教師進行幫助,二者也可以進行交流總結提升。第三,組建一支服務與技術支持團隊,在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因為涉及到網絡教學平臺的維護、維修與管理等專業(yè)性較強的內容,僅靠教師不僅缺乏精力,同時也缺乏專業(yè)技能,因此需要組建專門的技術支持團隊,為學校的信息化教學提供后臺保障。
(四)過程視角
第一,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教師在學科教學的各個階段,合理的應用信息化技術,嘗試新的信息化教學方式,并且融匯貫通,實現(xiàn)學科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升華;第二,在教學重難點上,引導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的重點攻破,抓住學生的疑惑點,重視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建設與信息化技術的選擇,從而嘗試應用信息化教學模式突破教學重難點;第三,注重信息化教學的細節(jié),在教學中不能僅僅為了應用信息技術而教,而是要考慮到學科的實際情況與學生的學習特點等,要遵循教學規(guī)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創(chuàng)新。
四、結語
總而言之,信息化教學順應當代的教育理念,旨在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應當引起教育者們的高度重視。為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教師們應該堅持在教學的過程中以自我提升為中心,并制定適合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學校應該加強信息化培訓,全方位塑造信息化教學的氛圍,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們要理論結合實踐,邊實踐邊思考,積累經驗,進而實現(xiàn)全面信息化教學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 紀曉麗,王妍,方小勇,龔箭.大學英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基于江蘇省76所高校的調查[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24):72-76.
[2] 杜佳雨. 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陜西理工大學,2018.
[3] 張幸,黃露.我國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研究綜述——基于中國知網(CNKI)2004-2016年相關文獻的分析[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8,17(05):1-4.
[4] 付奎亮.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J].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21(05):9-13.
[5] 肖桐,楊磊,易連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研究:現(xiàn)狀與啟示[J].教育探索,2017(04):78-83.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8年廣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互聯(lián)網+”TPACK教師培育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11589。
作者簡介:劉世明(1980- ),男,湖北棗陽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職業(yè)教育、供應鏈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