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摘 要]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已滲透到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huán)節(jié)并發(fā)揮重要作用,它給教育帶來了先進的教學手段和豐富的信息資源,對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環(huán)境等方面也產(chǎn)生了影響。探討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有利于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要成為主體,主動思考與探索,同時結合信息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善于學習、精于應用和應變的管理人才。
[關鍵詞] 信息技術 教學改革 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志碼:A
一、《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現(xiàn)狀與問題
(一)觀念上的問題
高校從事《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的教師大多并非來自師范院校,教學方法的運用通常來源于自我摸索或者對周邊教師教學方式的模仿,結合PPT課件以及板書滿堂灌的方式十分普遍,對新的教學理念、方法特別是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十分不熟悉,即便學校進行相關培訓,對是否有必要采取信息化教學的認識和理解都缺乏積極主動性。
(二)資金上的問題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要想得到具有成效的應用,必須給予教師和學生既方便又快捷的信息技術使用條件,這就需要學校進行一定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的信息化不僅對學校的網(wǎng)絡設施建設方面有要求,也需要有一定數(shù)量的計算機,同時,例如雨課堂、超星學習通等移動教學平臺也必不可少,資源的建設、信息化教學的推進、培訓的開展等等,沒有一定資金的支持,很難有效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1]。
(三)政策上的問題
現(xiàn)如今,大多高校對教師的考核指標仍以論文、課題、著作等科研成果為主,也是教師職稱系列考核的主要方面,“重科研輕教學”的情況屢見不鮮,日常工作中教師大多愿意把時間花在科研上面,而對于教學,特別是新的教學思想、方式等方面的思考以及研究較少下功夫。政府、學校甚至學院等不同層面制定的政策是引導信息技術能夠在實際教學中能否有效開展的重要政策因素。
(四)方法上的問題
由于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正處在起步階段,大部分教師在將信息技術應用在《管理學原理》課程時,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依據(jù)以及足夠的經(jīng)驗借鑒,大多停留在表面,比如說,使用了計算機、云盤等與信息技術相關的設備,或者運用了信息化教學資源平臺的視頻等資源,又或者采用了點到、投票等課堂教學手段,而這些工作僅僅是信息技術的一些基礎性工作,只是教案電子化、課堂教學電子化、教材電子化的一種體現(xiàn),有必要從思想、資源、內容、方法以及技術等方面更深入的有機融合,進行更深層次基于培養(yǎng)目標的教學設計,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教學方式[2]。
二、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
(一)樹立開放的教學理念
開放的教學理念,首先要摒棄將課堂當成唯一的施教場所的觀念,要將課堂延伸到課堂之外,不僅包括學校課堂,也包括社會大課堂;同時要整合現(xiàn)有的教育資源,打破專業(yè)界限,促進各學科專業(yè)之間的相互開放;不僅包括線下課堂,也包括線上課堂,既是空間的延伸,也是時間的延伸,充分利用網(wǎng)絡通訊技術、虛擬現(xiàn)實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使學生通過多媒體、計算機網(wǎng)絡、移動網(wǎng)絡等渠道接受語言輸入,并開展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式學習。《管理學原理》課程可以以此為背景構建一個融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評價的開放系統(tǒng),從而改變原有封閉的教學模式和思想觀念,以開放的教學理念,滿足社會對于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yǎng)
信息素養(yǎng)是全球信息化過程中要求人們所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是利用大量的信息源以及信息工具確保問題得到解答的主要技能。信息素養(yǎng)在《管理學原理》課程中的體現(xiàn),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師和學生能夠準確判斷哪些是管理問題,并且確定哪些具體信息與管理問題相關;第二,在掌握的所有信息范疇內,能夠篩選出有用的信息;第三,使用信息獲取的相關工具,計劃并組織安排信息材料以及《管理學原理》教材內容的各個部分,以此決定搜索網(wǎng)上資源的策略;第四,在搜索并獲取信息之后,能夠通過聽、看、讀等等行為與信息發(fā)生相互作用,以決定哪些信息有助于管理問題的解決,并能夠摘錄所需要的記錄、拷貝和引用信息;第五,要把信息重新組合,同時打包成不同形式以此來滿足不同的任務需求;第六,通過回答問題等形式,確定管理問題解決過程的效率和效果。在這樣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的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學生由被動變成自主探究、主動學習,教師也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課程的設計者,學生由此變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網(wǎng)絡,構建了反思性的、信息豐富的、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以及研究性學習的學習環(huán)境和工具,開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允許學生進行自由探索,極大促進他們的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養(yǎng)成和發(fā)展[3]。
(三)建立有效的應用機制
《管理學原理》信息化教學如果想在學校教學中取得較好的應用,從教師的教學理念到組織層面的政策制度,都要統(tǒng)籌規(guī)劃并制定長效機制??茖W、規(guī)范的體制機制是實現(xiàn)信息技術背景下新型教學模式產(chǎn)生效用的根本保障。如何建立與教學模式信息化相適應的新的教學管理制度、人事配套制度,整合相關制度,使之銜接配套,如何將學生數(shù)字化學習指標納入學生綜合測評等,形成教學信息化制度創(chuàng)新體系至關重要。一方面,學校要建立一套強有力的組織機構,明確分工,使之成為信息化教學順利開展強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要搭建起一套既具有長遠性、整體性又有一定指導性的制度體系,從運行機制、教師與學生的評價機制等入手,使學校的信息化戰(zhàn)略不流于形式;最后,推進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智慧教室、校園網(wǎng)絡、多媒體教室等,以及超星學習通、藍墨云、雨課堂等移動教學應用的建設[4]。
(四)采用靈活的教學手段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主體仍然是課程,而不是信息技術,不能為了使用技術而犧牲課程目標為代價。要想信息技術在《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中應用的深度、廣度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并且產(chǎn)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時不能只將信息技術在《管理學原理》教學中的應用停留在簽到、共享資源等淺層次的應用階段上面,而是要內化成為教師的一種習慣與行為能力,在教學設計上進行深度融合,真正滿足社會管理類人才培養(yǎng)。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探討《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革,在延伸教學時空、改變師生的工作學習方式、拓展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等方面,發(fā)揮著一定的積極作用。文章通過對信息技術在《管理學原理》課程中應用存在的問題,以及教學模式改革必要性的分析,厘清信息技術與《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之間的關系,揭示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高等院校教學的基本特征,目的在于提高認識,系統(tǒng)改革《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提高管理類人才培養(yǎng)質量。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在實踐過程中不同專業(yè)的教學特點,翻轉課堂、微課以及不同移動教學平臺的運用等,都會為本研究提出一些新的任務,需要進一步解決。
參考文獻:
[1]孫麗麗.應用本科專業(yè)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的途徑研究[J].高教學刊,2018(18):158- 160.
[2]肖樂.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yè)大學,2017.
[3]王忠政.信息技術與地方財政類院校本科教學深度融合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4]崔百寧,植旭源.新建本科院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狀況的調查分析——以肇慶學院為個案[J].肇慶學院學報, 2011,32(2):23-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