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上陽宮作為以繁華著稱的唐代大型宮殿建筑,多次出現(xiàn)在唐朝文人墨客的詩賦中。而《河南志》做為清代著名地理學家徐松輯錄而成的河南方志,其中有不少關(guān)于隋唐東都制度的全面記載,保留了不少可供參考的歷史資料;同時保留了許多早已失傳的書籍中的資料。本文重新考察《河南志》中有關(guān)上陽宮的記載,與徐松所著書籍《唐兩京城坊考》中所記洛陽城位置相對比,結(jié)合當代考古學家們的考古資料來探討上陽宮的確切位置,并探究上陽宮在唐朝時期的社會職能??疾焐详枌m的建筑群,有助于唐代宮殿建筑、皇家生活、后宮制度的研究,且上陽宮位置的確定,有助于唐朝洛陽城其他建筑位置的確定。
關(guān)鍵詞:河南志;上陽宮;位置;社會功能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其中更是擁有著1500多年的建都史,作為中國古代黃河文明的中心城市,洛陽曾為中國歷史上十三個朝代的都城,因此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更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諸多榮譽加身,使得洛陽從古至今便備受世人重視,與洛陽相關(guān)的文史典籍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洛陽城池的歷代變遷也備受人們關(guān)注。而自古以來對洛陽城池制度的考證也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作用比較突出的有清代的著名地理學家徐松,而徐松對上陽宮位置的考證對后來的學者也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但隨著近代考古學研究的發(fā)展,人們對于徐松所考據(jù)出的上陽宮的具體位置產(chǎn)生了異議。而徐松在其著作《唐兩京城坊考》中引用的史料便為《河南志》中的內(nèi)容。身為元《河南志》的輯佚者和《唐兩京城坊考》的作者,為何徐松卻得出了上陽宮南端與皇城南端位于同一條水平線上的結(jié)論呢?
1 徐松及《河南志》
徐松,清代著名地理學家。1781年出生于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大興區(qū))。自幼便聰慧勤奮,二十五歲時考得殿試二甲第一名、朝考一等第二名的好成績,從而高中進士,不久便被授與翰林編修一職,入直南書房。二十九歲進入唐文館,負責全面修撰《全唐文》。在修撰《全唐文》期間,徐松利用新出的碑志以及《永樂大典》等大內(nèi)秘笈,輯錄出《河南志》一書,未刪改。因此,徐松所輯錄的《河南志》又被稱為元《河南志》,且被視為研究《永樂大典》的重要文獻。
“河南”之名,在唐宋以前均為郡或縣,直至明朝時設(shè)河南布政司,始為省區(qū)稱號。因此,徐松所著《河南志》,記錄的內(nèi)容為成周以來洛陽之城附、宮殿、古跡,是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關(guān)于洛陽都城志的專書。作為中國十三朝古都的洛陽,在中國歷史上的都城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河南志》則再現(xiàn)了洛陽自成周至宋洛陽城的變遷。其中隋唐以來洛陽城的考察最為詳細。
上陽宮為唐東都洛陽的一處重要宮苑建筑,其內(nèi)宮廷建筑奢華,園林環(huán)境優(yōu)美,備受當時文人墨客的稱頌,留下不少著名詩篇。與此同時,上陽宮在唐朝時期的政治生活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唐高宗曾在此處理朝政,武則天、唐玄宗也曾在此設(shè)朝聽政,武則天更是在被中宗逼迫退位后,一直生活在這里。因此研究上陽宮,復原其原有面貌,有利于研究唐代時期園林設(shè)計、建筑技術(shù)、政治生活等各方面。而《河南志》中則詳細記載了上陽宮的位置、其內(nèi)各宮殿的分布作用等內(nèi)容。
2 上陽宮位置
上陽宮的位置,在唐以來的文獻中均有提及,歷代也多有人考證,但其中貢獻最大的當屬徐松,徐松對上陽宮的考證,影響了后世眾多學者對上陽宮的認識。
《河南志》中對上陽宮的記載如下:
“上陽宮,在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南鄰洛水,西據(jù)谷水,東面即皇城、右掖門之南。上元中,司農(nóng)卿衛(wèi)機造。大帝末年,常居此宮聽政。初,大帝登洛水高岸,有臨眺之美。詔機于其所營宮。宮成,移御之。劉仁軌謂侍御史狄仁杰曰:古之陂池、臺榭,皆在神宮重城之內(nèi),不欲外人見之,恐傷百姓之心也。機之所造,列岸修廊。在于湮堞之外,萬【原空缺一字,廖本補作萬字,從之】方朝謁,無不睹之,此豈致君堯、舜之意哉?]”①
《河南志》中記載上陽宮東面便是皇城、右掖門之南。掖,皇宮的旁垣或邊門。右掖門,即皇城正門右邊的角門。因此,上陽宮的位置應該在皇城的南邊稍偏西的地方,而非在皇城的正西邊。又因上陽宮南鄰洛水,因此可推斷上陽宮位于皇城與洛水的中間地段,位置處于右掖門稍微偏西的地方,符合“上陽宮,在皇城之西南隅”的記載。而非徐松在《唐兩京城坊考》中所記位置:
“上陽宮在禁苑之東,[通鑒隋記注云:苑據(jù)上陽宮七里。]東接皇城之西南隅,南鄰洛水[舊記:開元二十九年七月,洛水泛漲,毀天津橋及其上陽宮仗舍。],西據(jù)谷水,東面即皇城右掖門之南,北連禁苑,上元中置。[上元中,司農(nóng)卿衛(wèi)機造。大帝末年常居此宮聽政。初大帝登洛水高岸,有臨眺之美,詔機于其所營上陽宮,宮成移御之。尚書左仆射劉仁軌謂侍御史狄仁杰曰:古天子陂池臺榭,皆神宮復禁,不欲百姓見之,恐傷其心。而今列岸謻廊,亙王城外,豈愛君哉?]”②
從徐松在《唐兩京城坊考》中的記述中不難看出,徐松認為上陽宮的東部鄰著皇城的西南角,而并非是《河南志》中所記載的“上陽宮,在皇城之西南隅”③了。從《唐兩京城坊考》中上陽宮的位置圖中,我們更能明確的看出徐松考證的上陽宮位置。其位置如圖1④。由此圖可知,徐松認為上陽宮位于皇城西南部,其南端與皇城南端位于同一條水平線上。從圖中和歷代史料記載可知上陽宮的正門在東,出門向北便為皇城南墻上的右掖門。而在徐松所繪圖中,上陽宮東部緊鄰皇城西部宮墻,其大門根據(jù)建筑建造習慣來講,是不可能開在東部的,而且此去向北,無法抵達皇城右掖門。
且徐松所繪的上陽宮位置與實際考古位置不相同。
1989—1993年間,為了配合洛陽當?shù)氐幕A(chǔ)設(shè)施建設(shè)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當?shù)亻_展了相應的考古工作。在工作期間,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總面積為1648.6平方米的園林局部遺址。根據(jù)該園林遺址與其他遺址之間的位置關(guān)系,結(jié)合唐朝東都洛陽城的地圖,工作人員判斷該園林遺址應是位于東都洛陽城離宮上陽宮苑的一部分,從而證明了《河南志》中有關(guān)上陽宮的記述是正確的。發(fā)掘出的園林局部遺址位置如圖2⑤。
綜合史料與考古資料研究,可以確認上陽宮位于皇城南部,右掖門西部,南鄰洛水,西據(jù)谷水的地方。而徐松在《唐兩京城坊考》中對上陽宮位置的考證有誤。上陽宮實際位置如圖3⑥。至于徐松如何從元《河南志》和自己的考證中得出的上陽宮錯誤位置,其原因在《唐兩京城坊考》中并未敘述,我們便不得而知了。
3 上陽宮內(nèi)建筑
《河南志》中詳細記載了上陽宮內(nèi)的建筑群,根據(jù)其地形地勢分布,上陽宮內(nèi)可分為六大組團。分別為觀風殿、化成院、麟趾院、芬芳殿、本院及西上陽宮這六大組團。
《河南志》中有關(guān)上陽宮內(nèi)部宮殿的記載如下:
“提象門內(nèi)曰觀風門,南曰浴日樓。[東臨洛水]北曰七寶閣,正殿東向曰觀風殿。[武后還政后居此殿。其內(nèi)有曜掌亭]北曰化成院,次仙居殿。[武后崩于此]西南曰甘露殿。殿東曰雙曜亭,又西曰麟趾殿,東曰神和亭,西曰洞元堂。觀風殿西曰本枝院,又曰麗春殿。殿東曰含蓮亭,西曰芙蓉亭,又西曰宜男亭。北曰芬芳門,其內(nèi)曰芬芳殿。[又有露菊亭、宜春、妃嬪、仙妤、冰井等院]又有九州亭。[在麗春臺北]宮之南面,曰仙雒門,又西曰通仙門[并在苑內(nèi)]其內(nèi)曰甘湯院,次北東上曰玉京門。門內(nèi)金闕門,南曰太初門。玉京之西曰客省院、蔭殿、翰林院。又西曰西上陽宮。[兩宮夾谷水,虹橋回駕,以通往來]宮西曰含露門、玉京門,西北出曰仙桃門,又西曰壽昌門,北曰宣武門。□□□東曰飛龍殿、上清觀。[在宮西北,內(nèi)女道士所處]金華門?!雹?/p>
上陽宮內(nèi)建筑分為六大組團,其中西上陽宮組團在《河南志》中并未標出,據(jù)《河南志》及其他史料的描述,西上陽宮應該位于上陽宮外面,在上陽宮西部另建的一處離宮,且兩宮之間有虹橋溝通。西上陽宮內(nèi)則有有客省院、蔭殿、翰林院等建筑群。上陽宮建筑組團如圖4⑧,《河南志》中上陽宮地圖如圖5⑨。其中甘湯院獨成一院,四周有圍墻環(huán)繞,可被稱為上陽宮第七大組團。但對于甘湯院,史料中并無過多記載,其內(nèi)部詳情并不清楚。
上陽宮內(nèi)建筑群落眾多,且其建筑雕梁畫棟、雕飾精美,非常豪華。衛(wèi)弘機筑成上陽宮后,便遭到狄仁杰彈劾,稱其奢靡,有傷百姓之心。唐朝王建曾寫詩《上陽宮》云:“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畫閣紅樓宮女笑,玉簫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澗橙花發(fā),玉輦登山桂葉稠。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游?!痹谠娭?,王建將上陽宮與天庭相對比,稱“九天未勝此中游”,可見上陽宮內(nèi)的環(huán)境優(yōu)美、建筑奢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考古工作中,發(fā)現(xiàn)了當時的水榭、廊坊、假山、唐三彩碎片和一些造型精美的建筑構(gòu)件。其中出土的方磚和長方形的石磚上,均刻有復雜繁麗的蓮花、牡丹圖案。在此次考古工作中,還出土了大量“剪邊式”琉璃瓦當、鎏金銅制建筑構(gòu)件。由此也可側(cè)面反映出上陽宮建筑的奢華。
4 上陽宮的毀滅
唐中期以后,政治中心重新轉(zhuǎn)移到長安,上陽宮隨著東都洛陽地位的淪落而淪落。安史之亂時期,洛陽淪陷,城內(nèi)建筑被大量破壞。加之上陽宮附近曾有激戰(zhàn),上陽宮也隨之被毀于一旦。雖然安史之亂最終被鎮(zhèn)壓,但唐王朝也因此元氣大傷,內(nèi)憂外患不斷,再也無力大修宮殿。加之上陽宮位于洛水與谷水交匯之處,曾遭遇水患災害,因此曾經(jīng)輝煌一時的上陽宮再也不復存在。
5 結(jié)語
上陽宮自建成以來,便一直備受關(guān)注。不論是在文人墨客的詩賦中,還是歷史學家的史書中,上陽宮都占有一席之地。在園林上建造上,上陽宮代表著唐朝時期園林建造行業(yè)的一個高峰,在政治生活中,上陽宮見證了唐朝眾多重要決策的頒布與推行。通過考證上陽宮的實際位置,有助于唐朝城坊制度的完善,也有助于后世考古工作的進行。上陽宮位置的確定,對研究洛陽城市的變遷、洛陽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后世相關(guān)史書的準確性都有很大的影響。
通過考察《河南志》中對于上陽宮位置的記載,并將其與徐松自己寫成的《唐兩京城坊考》和當代考古研究成果的加以比對,我們可知上陽宮的實際位置為洛水之北、谷水之東、皇城西南、右掖門偏西之處。同時明確了上陽宮的興衰與社會職能,以小見大,側(cè)面了解了唐朝政治的興衰。而上陽宮位置的確定,對于當代洛陽的城市建設(shè)以及文化底蘊的增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注釋
①[清]徐松《河南志》唐城闕古跡卷127頁第一列及其注
②[清]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卷五上陽宮141頁第六列至第十列
③[清]徐松《河南志》唐城闕古跡卷127頁第一列
④[清]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唐兩京城坊考圖之東都宮城皇城圖
⑤楊應龍、韓石萍《洛陽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卷》86頁《洛陽唐東都上陽宮園林遺址發(fā)掘簡報》圖一
⑥摘自百度百科
⑦[清]徐松《河南志》唐城闕古跡卷上陽宮條目127頁第二列至129頁第五列及其注
⑧自己整理所得
⑨[清]徐松《河南志》170頁唐上陽宮圖
參考文獻
[1]徐松:《河南志》中華書局1994年版唐城闕古跡卷第127頁至第129頁
[2]徐松:《唐兩京城坊考》中華書局1985年版唐兩京城坊考圖中唐東都宮城皇城圖及卷五上陽宮第141頁至第143頁
[3]楊應龍、韓石萍:《洛陽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版《洛陽唐東都上陽宮園林遺址發(fā)掘簡報》第86頁至第91頁
作者簡介
王珂(1998-),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本科,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歷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