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禹
摘要:學生厭學等一系列問題已經成為當代中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流行病,嚴重影響著中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如何解決初中學生的厭學情緒是今天初中教師面臨的一個大難題。
關鍵詞 解決 初中學生 厭學 辦法
如今我國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已有十多年,然而在許多農村初級中學,甚至是縣城的一些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初中學校,存在著許多初中學生的厭學情形。為此,只有采取綜合措施,加強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完善家庭環(huán)境、建立和諧校園、凈化社會風氣,幾項措施并舉,才能促使中學生熱愛學習,促進自身的發(fā)展。
1改善家庭環(huán)境,建立溫馨家庭氛圍
中學生的厭學情緒嚴重的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學習、和成長,已經成為當代社會上不可忽視的一個關鍵問題。那么,究竟應該采取何種措施來幫助孩子們克服厭學這一消極的學習情緒呢?
1.1轉變家庭教養(yǎng)方式,關注孩子內心世界
家是孩子免受傷害的庇護所,是心靈的港灣。父母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自身的所作所為,盡最大的努力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建立一個溫馨、幸福的生活環(huán)境。
正處在中學階段的學生,人格方面逐步趨于健全,心理也慢慢成熟,作為家長,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學會理解和尊重孩子,尤其是在采用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上更應該慎重。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要把孩子放在一個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上,時刻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父母要學會傾聽子女的心聲,了解他們喜歡什么,渴望什么。多關注一下孩子的情緒變化,真心探討,孩子喪失的自尊心與自信心不僅會得到回復,而且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也會更加親密,有了家庭的強大后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然高漲。
1.2家長主動與教師進行溝通,形成教育合力
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學生人格的發(fā)展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因此,家長應特別注意與學校保持經常性的聯系,這樣既可以彌補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又可以充分調動學校的教育資源。在家庭教育中,由于父母與子女有著親密的血緣關系,血濃于水,因此,家庭教育方式過于情感化。而學校教育方式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則相對比較統(tǒng)一和系統(tǒng),而且老師“聞道在先”“術業(yè)有專攻”在知識、文化素養(yǎng)等方面比起家長來也相對優(yōu)異,因此,建立家庭與學校密切配合,相互協(xié)作的和諧關系就顯得至關重要。
2學校發(fā)揮主導作用,建立和諧校園,轉換思想教育模式
2.1學校教育應加強改革,重視素質教育觀念
學校及其老師應該提高認識,真正肅清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危害性。嚴格遵守教學規(guī)律,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教學觀、學生觀,從而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首先,學校要改變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知識水平、心理特點,針對性的選擇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靈活多樣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其次,建立健全的教育評價體系,全面科學的評價學生,學校應該創(chuàng)設一切有利的條件,盡可能使后進生也能盡展自己的各種特長,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2.2學校教育應加強德育網絡,注重心理輔導
學校是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關鍵場所。學校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傳統(tǒng)與優(yōu)勢,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質教育等方面對學生的學習、生活進行引導。學生在學校的生活與學習中,難免與老師和同伴等發(fā)生沖突,這是青春期少年特有的生理、心理特點,使他們極具叛逆性。如果一旦他們稍感不順,就可能釀成重大的、不可彌補的損失與傷害。所以,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幫助學生排除心理的障礙,消除負面影響。
2.3教師應注重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轉變教育觀念
教師是園丁、是蠟燭、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學生人生成長的引路人。而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使學生健康、和諧發(fā)展的重要保證,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克服厭學情緒,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源泉。而要想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主要矛盾還在于教師是否擁有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正確的教育觀念。
3改善社會風氣,建立和諧社會
(1)優(yōu)化社會風氣,加大社會監(jiān)督體系。全社會應該加強正確的輿論導向,端正社會風氣,特別是電視、電影、文學藝術等宣傳作品,內容應該是健康向上的,對于青少年應具有良好的教育意義。同時加大整治營業(yè)性舞廳、臺球室、網吧、書刊、音像制品等的力度,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
(2)建立社會化德育網絡系統(tǒng),加大轉化力度,對厭學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轉變,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要積極爭取政府、社會、家長的支持,形成較好的實施素質教育的硬件設施。
4從現在做起,從自身抓起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有了較高的學習動機就會采取更好的學習行動,結果就能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對于中學生的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我們可以從內部與外部全方面進行促進。
首先,要使學生擁有求知的欲望,讓他們曉得知識是無價的,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從而讓他們內心產生向往,主動學習。學生都具有了良好的學習動機,通過教師發(fā)掘教材的思想性素材,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學習責任與國家建設的使命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喚醒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因,強化他們的內部驅力,增強他們的自制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自覺性,讓學生在不同的領域都能有所提高。這樣學生就會認為學習有必要、應該去學習,那么,他們便會積極主動的去對待學習,而不是把學習當做一種沉重的負擔了。
其次,舉辦多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教育活動中獲得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學習困難的學生感到自己并不是一無是處,發(fā)現其長、隱蔽其短,使那些擁有厭學情緒的學生,通過他們喜歡的方式來吸引他們的學習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總之,中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既有來自外部的原因,也有來自學生自身的內部原因。因此,預防和克服中學生的消極厭學情緒就必須雙管齊下。外部的社會、學校、家庭等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為學生的發(fā)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而內部的學生自身要從人格、學習動機、意志、品質等方面增加鍛煉強度,內外交互作用,才能使中學生徹底克服厭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