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見
摘要:比較法是一種通過新舊事物對比,有效掌握新事物的思維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巧用比較法,往往有助于深化概念理解,區(qū)分物理規(guī)律,激活學生思維潛能,提升學生分析綜合能力.本文將主要探討比較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實例.
關鍵詞:比較法 初中物理 應用策略
比較法,可以清晰地顯露事物或現(xiàn)象的特性,挖掘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提高實驗的可見度,增強學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巧用比較法,讓學生在比較中去偽存真,辨正明理,將知識和方法融會貫通,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識的基本構成,是正確理解和掌握物理規(guī)律的基礎.初中物理的很多概念都存在著一些相似之處.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巧用比較法引入新概念,引導學生將不同概念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進行對比,往往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比如,“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這兩個力學概念,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不少學生容易混為一談.為了真正弄清兩者,把握其本質屬性.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比較這兩者的異同點.經(jīng)過一番對比分析,學生就能夠得出結論.相同點:兩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不同點:①從作用的物體上分析,相互作用的兩個力作用在兩個不同物體上;而平衡的兩個力則作用在同一物體上;②從存在性上分析,相互作用的兩個力是相互依存的,兩者同時產(chǎn)生,同時消失;而平衡的兩個力無依賴關系,當撤去一個力時,另一個力可以繼續(xù)獨立存在;③從力的性質上分析,相互作用的兩個力,它們的性質一定相同,而平衡的兩個力,它們的性質不一定相同,可以是相同性質的力,也可以是不同性質的力;④從作用效果上分析:相互作用的兩個力的作用效果不可疊加,不能求合力,而平衡的兩個力的作用效果能夠相互抵消,其合力為零.這樣的對比分析能夠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貫穿物理學習的始終.然而,有些物理現(xiàn)象觀察起來不明顯,容易使學生對物理規(guī)律產(chǎn)生錯誤的認識,這時若能運用比較法,巧妙開展對比實驗,不僅可以大大提高物理實驗的可見度和可信度,放大感知變化,而且可以提高認知,幫助學生把握物理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緊扣教學內(nèi)容,妙用比較法優(yōu)化物理實驗,提高教學效果.例如,為了讓學生掌握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筆者設計了浮力消失和產(chǎn)生的對比實驗:首先,將一個小蠟塊的底面緊緊地壓在平底玻璃器皿的底面,然后再慢慢地往玻璃容器中注水,這時可以看到整個蠟塊浸沒在水中,并沒有向上浮起來.接著再將小蠟塊與玻璃器皿底面的接觸處推開一道小縫,讓水完全浸入,這時會發(fā)現(xiàn)小蠟塊很快漂浮起來.這樣,通過對比實驗,學生自然就理解了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是向上或向下的壓力差所致.
比較法是物理解題較為常見的一種思維方法和策略,巧用比較法求解問題,目標集中,方向性強,有助于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走出解題陷阱.在初中物理解題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引導學生運用比較法挖掘各物理量之間的聯(lián)系,辨別異同,找到解題突破口,提升學生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譬如,已知A、B兩個物體,質量相等,溫度相同,先將A投入裝滿熱水的杯子中,熱平衡后溫水降低了10℃,迅速取出A(設熱量和水量均無損失),再將B投入這個裝滿熱水的杯子中,熱平衡后水溫又降低了10℃,由此可以推出( ?).
A.CA
C.CA=CB ? ?D.無法確定
對于本題,考慮到所涉及的物理量較多,為了確保思路暢通,不妨采用比較法予以分析.由題意可知,A、B兩個物體各涉及吸熱、比熱容、質量、升高的溫度四個物理量.其中A、B兩個物體質量相等,吸熱相同(因為A、B兩個物體先后使同一杯水降溫相同,故吸熱相同);由題意可知,CA△tA=CB△tB,即通過升溫的不同可以推出A、B兩物體比熱容的不同.不妨設A、B兩物體初溫為t0,熱水初溫為t,其中t>t0,根據(jù)公式可得:△tA>△tB,從而得到CA 總之,很多物理概念在現(xiàn)象和本質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共同點和差異點,通過比較,可以幫助學生深化理解,把握本質.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實際,緊扣教學內(nèi)容,有效滲透比較法,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物理教學實效性.